浦東機場櫃台問詢量正重回巔峰,“微笑姐”一天被問兩千次:這是最好生日禮…

浦東機場T2航站樓出發大廳大屏幕下的旅客服務中心,疫情前的日問詢量約3000次。連日來,這個一度因疫情陷入低谷的服務中心,在迎來其20歲生日的同時,也即將“重回巔峰”。記者12月12日在浦東機場航站樓現場獲悉,該服務中心明顯感受到客流復蘇勢頭,問詢量已恢復到每天近2000次。
這一服務中心背后,是成立於2002年的浦東國際機場現場問詢“翔音組”。從20年前僅提供方位、航班指引的5尺櫃台起步,到如今斬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用戶滿意服務明星班組”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翔音組已然成為旅客在浦東機場收獲的第一份溫暖、點贊的第一道服務。
翔音組裡素有百問不倒“微笑姐”之稱的全國勞動模范史志瑛告訴記者,翔音組主要負責為旅客提供客運航班查詢、航站樓內方位指引、乘機疑難問題解答及“愛心通道”等服務,成立以來每天面對應接不暇的詢問,萬沒想到也會有冷清時——
今年上海封控期間,因部分航班延誤或取消,約百名旅客一度滯留浦東機場,他們成為翔音組當時最主要的服務對象。至暗時刻,翔音組每天仍確保8人值守,面對滯留旅客反復詢問的有沒有后續航班、核酸在哪兒做等問題,翔音組不厭其煩地解答、安撫,更想方設法備好餅干等食物,為老人及兒童提供應急服務。史志瑛感慨,疫情雖殘酷,但也加速了翔音組服務的進一步提升。“疫情發生以來,口罩、面屏和防護鏡遮住了我們的表情和聲音,我們生怕旅客看不見、聽不到,因此創新推出抗疫微笑服務法,要求揮手先問候、側耳來傾聽、微笑顯明眸。尤其是微笑顯明眸,即便戴著口罩,也要努力讓旅客通過我們的眼睛察覺到我們真誠的微笑,從而傳遞樂觀與希望。這樣的升級服務得到旅客的熱情反饋,所以我們將這一服務法沿用下來。”
(包璐影 攝)
疫情中,翔音組與旅客共克時艱。組員谷培華記得,2020年5月2日晚,阿聯酋航空EK302撤僑航班,共搭載273名歸國乘客,其中有38名聾啞人、18名孕婦。此前,翔音組迅速成立服務小隊,集結手語老師,高效配合,用各種手勢、唇語和肢體語言,有溫度地完成了服務保障﹔
組員高潔記得,2021年春,一對懷抱嬰兒的美國夫妻一籌莫展,疫情中輾轉的航程和不確定的航班,讓他們尿布告急。但這對夫妻沒想到,翔音組早已敏銳察覺到疫情中旅客的需求變化,在為旅客准備的應急包中新增了嬰兒尿布﹔
組員吳佳怡記得,兩個月前,兩名外交官身份的中國旅客,欲搭乘ET285前往亞的斯亞貝巴。臨登機前,他們想與國旗拍照留念,便用灌滿熱水的玻璃瓶熨燙國旗上的褶皺。翔音組察覺后,鍥而不舍,終於幫助旅客尋找到了熨燙機……
努力滿足需求,不讓每一位踏進上海空港的旅客失望,成為翔音組的信條。組員王黎嫻介紹,當年,一位老年人,女兒遠嫁海外,但老人無通行証,隻能送行到安檢口。此后,老人不甘,想再給女兒一個擁抱,於是向翔音組求助。結果,翔音組根據老人的描述,真的在某登機口找到了老人女兒本人,並替老人送上擁抱,幫助老人完成心願。這件小事直接觸發了翔音組在2004年推出“愛心通道”服務,為無人陪伴的7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孕婦、殘障等特殊旅客免費提供行李手推車服務和優先辦票、優先通關、優先邊檢、優先安檢、優先登機一條龍服務,至今廣受好評。
在浦東機場,旅客對於卓越服務的認知正被不斷刷新。2019年9月16日,全球最大單體遠距離衛星廳在浦東機場啟用。此前,史志瑛帶領團隊歷時一個月,用腳步丈量,用計步器和秒表,為旅客尋找到最短、最省時路線,並匯編成近10萬字的衛星廳問詢手冊。細節,還藏於服務中心桌面那標著字母的特制紙牌中。當旅客咨詢值機島位置時,翔音組生怕因讀音混淆而增加旅客誤機風險,比如B和D、G和J、M和L等,索性制成卡片,讓旅客一目了然。
旅客的需求千差萬別,有些可在數秒內幫助解決,有些則需要牽腸挂肚十幾個小時。多年前一位前往阿聯酋的打工者令史志瑛深受觸動。那天,小伙一大早就來到機場,而他的航班要到晚上23時后才起飛。他幾乎每隔1小時就會前來咨詢。史志瑛打探才知,小伙從家鄉輾轉來到機場,對他而言坐飛機是何等大事,故而焦慮到一次次前來問詢。國際航班通常提前3小時辦票,史志瑛特地設置好鬧鐘,一到可辦票時間,她便准時通知那位打工者。史志瑛說:“從事服務業時間越長,就越能體會,相比那些唯一的、有尺度的答案,問詢服務可能根本無法窮盡其對完美的標准。”
據浦東機場透露,12月11日,浦東機場進出港航班676架次,進出港旅客5.7萬人次,航班數和旅客數分別恢復至疫情前的近50%和近30%。面對久違的忙碌,20歲的翔音組人人精神抖擻。他們說,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