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長江口二號"古船尋寶,究竟"藏"了多少寶貝?

2022年11月25日10:35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長江口二號”古船尋寶,這艘船上究竟“藏”了多少寶貝?

今天下午,長江口二號古船將由“奮力輪”帶入楊浦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已經“航行”了150年的這艘古船,終於將歸航靠岸。

古船入塢,也將開啟長江口二號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新階段。古船裡究竟“藏”了多少文物寶貝?這個問題也成為人們的關注點。

從2016年第一件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完整瓷器開始,這幾年,古船打撈保護過程中,已經陸續出水不少文物。它們中的一部分被精心保護起來,並帶到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進行專業鑒定和保存。

11月24日,長江口二號古船入塢前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來到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一睹古船上的寶貝。

肚裡有乾坤,大瓶淤泥中發現驚喜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長江口二號古船目前出水文物被集中保存在一個專用的房間。

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一個特制的箱子,裡面裝著一件體型較大的瓷器。名為“清同治景德鎮窯豆青地堆白青花鬆下高士圖雙耳瓶”的這件瓷器,是目前古船出水瓷器中體型最大的一件。

清同治景德鎮窯豆青地堆白青花鬆下高士圖雙耳瓶

它的頸部兩側貼塑雙獅耳,通體施豆青釉,腹部堆貼白泥,並於其上以青花繪畫 鬆下高士圖,器底施白釉。據介紹,此式雙耳瓶流行於晚清民國時期,因其多用於陪嫁妝奩,故俗稱“嫁妝瓶”。此類器物通常依據尺寸,分為300件、200件、150件與100件等,這裡所謂的“件”是一種景德鎮特有的瓷器高度參考標准。此器高60厘米,系標准的300件大瓶,屬當時燒造同類產品中的體型較大者。

如今“腹內空空”的這件瓷器,在出水時卻是“肚有乾坤”。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助理館員葛彥告訴記者,2021年8月出水的這件瓷器,連同瓶內淤泥一起被帶到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時隔一年,在各方面條件成熟后,科技考古專家開始集中採樣瓶內淤泥,結果發現淤泥裡還有完整的瓷器。

當時,葛彥就在一邊目睹。“先是露出了一條瓷器白邊,大家以為是一塊碎瓷片。再繼續採泥,發現裡面足足藏了50隻小瓷杯。除了第一隻靠近瓶口的有破損,其余49隻保存完好。大家都非常興奮。”

清同治青花團龍紋杯

這50隻“清同治青花團龍紋杯”,外壁以青花繪四組四爪團龍紋, 外底以青花繪花押款。據介紹,自元代起,民間就不得使用雙角五爪龍紋。至明代,政府不僅禁止民間使用龍紋,與龍紋近似的蟒龍、斗牛與飛魚等紋飾也一並被禁用。不過,此類紋飾於民間從來便是屢禁不止。清乾隆年間,高宗就明確表示:“五爪龍者,外邊常有”,可視作其默許了民間使用飾五爪龍紋的瓷器。自此之后,各類龍紋瓷器於民間的使用便愈發普遍。

長江口二號古船目前出水的此式青花團龍紋杯,均出土於“清同治景德鎮窯豆青地堆白青花鬆下高士圖雙耳瓶”。其擺放方式頗值得注意,其中有5件杯豎直狀成摞被置於瓶頸部,另有5件杯水平狀成摞被置於瓶肩部,剩余40件分4摞,每摞10件豎直狀被置於瓶底部。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員在瓶內提取瓷杯時發現,杯與杯之間均以一層稻谷相隔,而稻谷起到了有效的防震作用。

比出水瓷器更“年長”的稻谷

有趣的是,這些稻谷可能比這些杯子還要年代久遠。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對這些稻谷進行了碳十四測驗。結果顯示,稻谷所處時期比清同治年間略早一點。專家推測這些稻殼可能是陳年晒干的,專門用於船上物品的固定和防震。

“古代船隻運貨空間有限,這種大瓶套小瓶的運輸方式並不鮮見。但是大部分用來裝小瓶的大瓶,本身比較粗糙,價值不高,更多地起到保護小瓶的作用。而長江口二號古船發現的這一瓶中瓶,無論是外面的豆青地堆白青花鬆下高士圖雙耳瓶,還是裡面的青花團龍紋杯,價值都很高,這是比較罕見的。”葛彥說。

船上載有古董、精品,也有在當時粗制濫造的“仿品”

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的第一件完整瓷器是十九世紀越南地區窯口青釉水煙罐。這件水煙罐頂蓋作半球形,蓋面鏤圓孔兩枚,束頸,鼓腹,下部收束,圈足。通體施青釉,外底無釉。

據介紹,此式水煙罐系一類流行於中越邊境及越南境內的器物。在中國廣西地區,通常被稱作“煙煲”。直至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當地民間仍有使用。在使用方式上,通常會先於器內注水,蓋上的兩孔,一孔放煙絲,一孔插入吸管用於吸煙。

十九世紀越南地區窯口青釉水煙罐

出水的這件水煙罐胎釉特征及造型風格等與越南地區出土的水煙罐相近,專家認為應屬越南地區窯口的產品。又由於目前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的該式器物僅此一器,故而推測古船上或有越南籍船員。

此外,船體的木材,經鑒定也有出自東南亞一帶的娑羅雙、摘亞木和柚木等船材。無論是水煙罐還是這些船材,都反映了當時上海的貿易國際性。

清同治景德鎮窯綠釉杯及底部刻印

出水的“清同治景德鎮窯綠釉杯”通體施白釉,外壁則在白釉上復施一層綠釉,口沿處涂一圈金彩,外底以礬紅彩書“同治年制”四字雙方框篆書款。景德鎮窯於明代宣德年間始燒綠釉瓷器,至清代早期又引入歐洲技術,創燒出一種“西洋綠色器皿”,釉質上與傳統綠釉有所不同。這件瓷器的綠釉因長期受海水腐蝕,呈現褐色。 它的底部刻有“同治紀年款”,也對了解長江口二號古船的時代頗有助益。

清同治景德鎮窯粉彩二甲傳臚圖杯

出水文物中,一個杯身上繪有兩隻螃蟹張開蟹鉗夾著蘆葦的瓷器頗為有趣。名為“清同治景德鎮窯粉彩二甲傳臚圖杯”的這件瓷器,玩的是“諧音梗”。二甲傳臚圖是一種中國傳統吉祥紋飾,兩隻螃蟹寓意“二甲”,蘆葦之“蘆” 則與“臚”諧音。原來,清代科舉稱二甲第一名,即殿試第四名為“傳臚”,故而“二甲傳臚”在清代便是殿試第四名的代稱,寄托著人們對金榜題名的美好祝願。

出水文物也並非每一件都是精品。工作人員特意展示了一件略顯粗糙的紫砂壺。出於清同治宜興窯的這件紫砂刻詩文執壺,外壁刻草書銘文“山水之中”,落款作“少山”,外底鈐有“友蘭秘制”四字篆書陽文款。

“邵友蘭是清中晚期的紫砂名家,他制作的紫砂壺一般鈐有篆書圓章‘陽羨邵友蘭制’或篆書方章‘友蘭秘制’等款識。 而少山是明末清初紫砂名家時大彬之號。兩個名家從年齡上就相差了一二百年,所以不可能同時制作了這件紫砂壺。”葛彥介紹,“另一方面,清中晚期的沉船出水有大量帶名家款識的紫砂壺,質量大多粗率,應屬仿名家之作,這說明當時社會追逐名家作品之風氣頗盛。此器胎質粗鬆,多處器坯處理不甚細致,加之同時落有時大彬與邵友蘭兩位不同時期紫砂名家的款識,推測屬於仿名家之作。”

清同治宜興窯紫砂刻詩文執壺

除了大量同治年間的瓷器,古船也載有當時年代的“古董瓷器”——元朝瓷器。已經出水的元龍泉窯青釉高足杯就是其中一件。這一類型的龍泉窯青釉高足杯於龍泉地區窯址的元代地層中屢有發現,內蒙古敖漢旗五十家子元代寧昌路城址的一件出土器與此器最為相像。

元龍泉窯青釉高足杯

葛彥告訴記者:“沉船遺址中出現‘古董’的情況並非個例。它們或是作為船貨而被有意帶入,譬如元代‘新安’號沉船便出水了68件南宋建窯黑釉盞。此外也常見來自其他遺址,比如隨潮水漂流而混入的情況。它究竟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艘船上,還有待長江口二號古船文物全部出水后進一步研究。”

對於理解上海何以成為上海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此前,長江口二號古船在水下已探明有31個艙室,對其中4個艙室進行了小范圍的清理。

“目前總共出水的文物大概700多件,主要包括瓷器,以及船體構件。”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楊告訴記者,“其中瓷器完整的和可復原的有600多件,瓷器種類包括青花、粉彩、單色釉、紫砂等。船體構件包括滑輪、絞車等。”

在上海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記者注意到,部分已經出水的船體木制構件被放置於水中,此舉是為了保護已經在水裡“沉睡”了150多年的它們,如果裸露在空氣中會因缺水而導致干裂。

翟楊透露,長江口二號古船入塢后,會先在古船上做一個保護艙,這個保護艙可以起到控溫和保濕作用。“接下來,會建造一個臨時考古大棚,把古船罩住。相當於給古船搭了一個新的家。這個臨時大棚,將具備實驗室考古控溫和保濕等基本條件。未來,對古船的研究可以在這個大棚內進行。另外,還將建基礎的考古挖掘平台、測繪平台等。”

在翟楊看來,長江二號古船填補了清代晚期尤其是同治時期水下考古的空白。“船上的瓷器可以作為同治時期瓷器斷代的標尺。此外,長江口二號古船本身保存得也比較完整,對於我們了解當時的造船工藝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

長江口二號古船的發現,也是上海作為近代行業和貿易中心以及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實物見証。翟楊說:“無論是古船本身還是文物,它們都顯示了上海與國內、國外有著技術、貿易和文化的緊密聯系,印証了上海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歷史地位。對於理解上海何以成為上海,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整個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文物的數量目前不好估計。隨著古船整體打撈、入塢以及文物保護研究的進一步展開,所有謎底都會在未來揭曉。”翟楊說。

古船模擬圖 上海市文物局提供

(作者:李君娜)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