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這根“動脈”飛速生長!總長已超1537公裡

2022年11月25日08:34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今年國慶假期,家住康惠苑的張阿姨發現,蒲匯塘東側重新“裝修”了一下,沿著彩色的透水步道散步,一邊是水質明顯改善的蒲匯塘,一邊是可以坐下休息的大花壇,背靠懸鈴木和蘆葦,欣賞兩岸風光,十分愜意。

向北偏西移動約5公裡,習慣到延天綠地鍛煉身體的老楊夫婦也有驚喜:環繞綠地的老步道翻新了,磚紅色的慢行道和淡灰色的跑步道將綠地和靠近馬路的人行道銜接起來,沿途的下沉式廣場、飛天雕塑、陽光草坪、月季花園等美景讓他們目不暇接。

這些讓周邊居民獲得感滿滿的綠道均是今年新建的。它們既是深受民眾喜愛的公共產品,也是上海向全球展示的一張生態宜居名片。

記者11月24日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獲悉,2022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的“建成200公裡綠道”已超額完成目標。隨著今年81條共231.88公裡的綠道落成使用,上海綠道總長已達1537.78公裡。

因地制宜,物盡其用

“綠道”主要依托綠帶、林帶、水道河網、景觀道路、林蔭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是一種具有生態保護、健康休閑和資源利用等功能的綠色線性生態空間。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方岩坦言,放眼全國,上海綠道建設啟動不算早,體量也不算最大,但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中之一,就是規劃先行,“想清楚再建設”,且秉持因地制宜、生態優先的原則,避免大拆大建。

“綠道是造福於民的公共產品,如果在建設中,破壞了原有生態,給周邊居民生活造成了不便,就違背了初衷。”方岩表示,從啟動綠道建設伊始,上海就已想清楚了每一步。

2015年,上海正式啟動編制綠道專項規劃,全市各區也陸續編制區級綠道專項規劃。2016年1月,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出台《上海市綠道建設導則(試行)》,為本市推進綠道建設提供了技術依據。

根據《上海綠道專項規劃(2040年)》,上海將在市域范圍內逐步形成“三環一帶、三縱三橫”的市級綠道體系。

雖然體系龐大,但不等於投入就沒有節制。查看規劃,不難發現,許多綠道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生態系統,空間內能保留的盡量保留,能提升改造的絕不推倒重來,這契合上海“寸土寸金”,綠道選址用地緊張、斷點多的現實。

6.25公裡的長寧區外環林帶生態綠道是上海綠道建設先進理念的代表。

長寧區綠化與管理中心副主任程瓏表示,長寧區外環林帶生態綠道其實是一條“六合一”道,它可以提供日常的步行、騎行服務功能,也可以用於比賽,既是綠道,也是防汛通道和養護便道,“‘榨干’綠道,讓有限的空間盡可能承載更多的功能,這就是一種環保理念。”

在空間上的“省吃儉用”,為綠道和周邊地區的未來發展騰出了“后手”。

“綠道在規劃時,遇到大型市政節點會留足間隔空間,事后証明,這些空間成為打通綠道斷點的關鍵。”程瓏表示,如果不未雨綢繆,就沒有空間去架設人行天橋穿過斷點。

在建設過程中,長寧區外環林帶生態綠道還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然基底,減少對現狀苗木和地形的破壞,並在此基礎上追求“彩化”,栽植約150種新優植物,讓沿線四季有景:春季主打粉白色系﹔夏季主打藍紫色系﹔秋季各種落葉喬木“發力”,色彩斑斕﹔冬季有梅花在寒風中綻放驚喜。

除了片林、草地,沿著綠道行進,還能“一站式”欣賞到濱水、濕地等類型的風貌。

“綠脈”“文脈”,人民做主

仔細觀察近年來上海綠道建設的進程,不難發現其中的章法——先搭建“骨架”,再造“毛細血管”。

上海綠道分三個體系,分別是市級綠道、區級綠道和社區級綠道。市區兩級綠道就是“骨架”。

在它們的帶動下,上海各個體系的綠道串起各類公園、綠地、林地等綠色空間,結成一張遍及上海各個角落的生態網絡。

今年夏天,世博家園十五街坊的居民前往浦星公路西側綠地時,不到一公裡的路上全程都有樹蔭遮蔽。

這得益於浦錦街道總長11.1公裡的環社區綠道的落成,從高空俯瞰,這個“日”字形的社區綠道網絡將當地近20個小區與8個大型生態節點有機串聯了起來。

“近年來閔行區綠道建設的核心目標就是將綠道送到居民家門口。”閔行區綠化園林所綠化工程師余淦表示,以浦錦街道為例,隨著今年綠道項目的建成,所有社區基本實現了與當地納入城鄉公園名錄的12座公園綠地的“生態連接”——從社區前往公園的路上,時刻有樹木花草相伴,這是作為“毛細血管”的社區級綠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服務功能。

在上海,綠道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生態節點的往來通道,更是人文節點的串聯者。它還能通達歷史景點、傳統村落、特色街區等各類人文節點,成為上海市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便捷“文脈”。

在閔行區,三條綠道各自展示了一種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顓橋段的傳統手工藝文化、江川段的重工業文化、紫竹段的文教及高新科技文化。

許多綠道還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布置了雨水花園,利用透水性路面和自然植被系統,打造具有良好生態效益和示范意義的綠地景觀。

最終,無論是“綠脈”還是“文脈”,其形成都離不開沿線居民和單位的支持配合,他們既是上海生態的受益者,也是上海生態的“建設者”。

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推進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作為環城生態公園帶重要的通行系統,外環綠道上將設置多個溫暖愜意的“避風港”——名為“環城驛”的驛站。

根據《環城生態公園帶環上功能提升總體規劃》,沿外環綠道,上海將布局約40座“環城驛”,實現綠道上每兩三公裡就有一座驛站。

“‘環城驛’將拓展哪些功能,由居民說了算。”上海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負責人周華杰表示,管理部門正深入調研,目前有不少市民提出要在“環城驛”內設置自動售賣機、公共廁所、座椅、自行車停放點等功能設施,市民游客逛累了,可歇腳、喝水、上網、聊天﹔還有不少健身達人希望“環城驛”能提供更衣和淋浴的空間,這些期盼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化為現實。

外環綠道斷點分布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