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房產中介行業來了海歸、碼農、設計師……新鮮血液涌入,揭示這些變革

2022年08月22日09:10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樓市傳統淡季,上海意外吹起陣陣暖風。7月,申城二手房成交近2萬套,創下一年來單月成交的最高紀錄。

這個數字背后,有無數房產中介推動著交易促成。劉倍宏就是其中一員,夏天異常炎熱,樹葉都被烤得打了卷兒,她騎著小電驢走街串巷,帶客戶四處看房。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這樣的“雞血型”中介總是和“學歷低”“底線低”“成交為王”挂鉤。但劉倍宏的標簽不是這些,大家眼裡的她,不僅擁有倫敦國王學院研究生學歷、英語專八証書、竹笛與鋼琴十級,還能和客戶談談詩詞歌賦、聊聊人生理想……

像劉倍宏這樣的中介在上海還在增加。以上海鏈家為例,公司有73%的中介是統招本科生,其中不乏復旦、交大出身﹔更有碼農、設計師不斷涌入行業添磚加瓦。這些新鮮血液,共同指向了轉型。

高材生背后的“蓋洛普路徑”

2020年,劉倍宏畢業回國。在考察了所有喜歡的城市以后,她決定定居上海,在鏈家做一名房產經紀人。得知女兒的選擇,一向開明的父母第一時間表達了擔憂:讀了這麼多書,為什麼要去做中介?

“在我工作的兩年裡,很多人問了同樣的問題。”劉倍宏說。人們的質疑情有可原,在中國,房產中介市場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早期因為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坑蒙拐騙的事情時有發生,社會地位不高。把這樣的職業形象,放在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劉倍宏身上,總有些格格不入。

和很多初入職場的社會萌新不同,“95后”劉倍宏很早就入行。在英國讀書時,她曾兼職做過一年房產經紀人,在第2、3個月就拿下銷售冠軍,因業績亮眼,主管主動提出留用。也是這樣一段經歷,讓劉倍宏堅定地選擇做一名中介。“我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這個職業,也有經驗,就想看看國內服務行業是什麼樣的。”她說。

很快,劉倍宏感受到了落差:“英國的房產經紀更像咨詢行業。房產經紀人和律師一樣,社會地位比較高,但這份職業在國內還沒有完全被接受。”不過她很快適應了這種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她發現,雖然很多買房人在初次接觸時會帶著戒備心,但隻要自己坦誠溝通並給出專業意見,對方就能感受到,打開心扉深聊下去。

劉倍宏有個習慣,不願為了促成交易而刻意隱瞞房源缺點。“我會把利害關系和客戶講清楚,結合他們的需求去選房。”疫情期間,她還因此收獲了一張標的額600多萬元的意向單:“這個客戶一直是線上接觸,我們聊得很愉快,他從沒看過房,全權交給我去選房,我覺得這是‘雙向奔赴的信任’”。還有一對年輕夫妻,購房的意向區域很廣,劉倍宏花了近一年時間,陪看了近70套房子,終於替找到心儀房源。大家還處成了好友,約著一起吃小龍蝦、吃餃子。

真誠、專業、有耐心,成了這批高學歷中介的特點。很多人不隻把這份職業當做糊口的工作,也視其為修煉自己的工具。從香港企業辭職的“85后”服裝設計師錢娟,在眾人的不解中加入上海中原地產成了一名中介。“一開始很焦慮,和以前的工作相比,中介更考驗我的綜合能力,比如對行業知識和政策的掌握程度、抗壓性、談判技巧還有和客戶溝通的能力,我隻能不停去學,去嘗試。”如今,錢娟已經成了區域金牌銷售,業績在寶山區排名前十。

高學歷人才進入中介行業,並不是市場上人才飽和無處可去才有的無奈之選,而是中介行業變革的特定趨勢。

早在2018年,鏈家就啟動了本科生招募計劃,建立對應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經紀人全周期職業周期的培養,並對行業造成一定沖擊。鏈家創始人左暉曾對外表示:“我們沒有任何學歷歧視,鏈家和貝殼都有大量的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優秀的經紀人和管理者,他們很多也在企業的合作項目裡完成了大學教育。統本更是企業出於願景戰略和成本考慮的經紀人入門規則。”

無論是鏈家這樣的頭部公司,還是整個中介行業,的確走到了轉型的關鍵路口。數據顯示,我國存量房經紀人的平均從業年齡不到30歲,本科以下學歷佔絕大多數,從業時長約7到8個月,流動性極大,相當於在一年內,門店經紀人就可以全員“換血”。這樣的行業現狀,無論如何背負不起一個預計2030年年成交近三十萬億元的存量房交易市場,也不可能持續輸出令消費者完全滿意的服務。即使發展到今天,市場上的交易亂象時有發生。

素質較高的本科生群體就成了變革的關鍵。在歐美,很多從事証券、金融、企業管理等工作的人,是在工作多年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並積累比較豐富的社會資源之后,才轉行去做房產經紀人。不僅是英國,在存量房交易相對成熟規范的美國,房產經紀人也同樣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其中92%擁有大學及以上教育經歷,對上下游行情了如指掌,專業性極強。

你打造這樣的人才結構,在國內中介市場還任重道遠。不過,嗅覺敏銳的企業已經啟動人才轉型計劃,努力提高房產經紀人的專業度、素養和社區參與度。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條能夠實現共贏的“蓋洛普路徑”,即通過發現優勢、因才適用,引入優秀經理、敬業員工,並擴大忠實客戶,最終實現企業收入和利潤的增加。

先導技術部隊帶來的服務裂變

2019年畢業之后,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饒童沒有選擇互聯網大廠,而是在好奇心驅使下,入職一家位於北京的科技公司。他是一名碼農,又是一個不太尋常的碼農,寫代碼的時候還要像中介一樣去實地看看房源。

“我從事的是計算機視覺方面的算法研發。”饒童介紹。在外界聽來,他的工作內容和所在的公司如視科技,都十分陌生。不過,人們或多或少享受過這份“高精尖”職業帶來的利好。想一想,你買房時是不是有這樣一個習慣?先打開貝殼找房APP,點擊房源列表用VR功能看房,提前了解戶型結構……

你曾看過的房源VR全景圖,便源自如視科技。公開數據顯示,到2020年3月底,如視科技VR看房使用次數達到6.6億次,日均VR看房次數316萬﹔它擁有全球最大的三維空間數據庫,採集的數字空間目前已覆蓋近20億平方米,VR精度達到行業領先地位。

令人意外的是,這家VR細分行業的領頭羊,竟脫胎於傳統房地產交易行業。2018年,貝殼找房如視事業部成立,作為先導技術部隊,在業內率先建立“硬件+技術+內容”的整套VR空間構建能力。

一直以來,中介行業飽受信息不對稱、交易不透明等弊病困擾。過去,人們通過在線平台看到的房源信息往往隻有圖片和文字,接收到的信息片面而零散。要想了解全貌,隻能線下探勘,但各方時間很難協調,人們每看一次房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種種弊端,讓看房成了一件效率很低、成本很高的事情。

有資金實力的頭部公司嘗試變革,甚至聘請專業攝影師隊伍使用單反拍攝平面照片,用激光筆去採集戶型數據,以此提高服務質量。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勘時間太長、數據不夠精准、數據和圖片無法匹配依然是痛點。

VR技術的介入逐一擊破難點,使二手房房源高效精准可視化成為可能。以如視為例,通過VR採集硬件設備和算法軟件研發,房源可能直觀呈現出三維結構、尺度信息、整體戶型、內部裝修以及房間細節方面的信息,不僅提升了用戶在視覺上的體驗,而且憑借自主研發的VR採集設備,經紀人僅用20分鐘就能將一套房源實現三維重建,日均新增的VR房源量已達近2萬套,讓VR的產業落地速度大大加快。

“這正是吸引我加入公司的原因。市面上採用VR技術的產品很多,但要真正實現批量化、規模化卻很難,這份工作恰恰給了我這樣的成就感。”饒童說。雖然和中介行業有所關聯,這家企業的人才結構完全對標一流互聯網企業,學歷普遍為碩士及以上,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0歲左右,強大的人才團隊推動著行業服務不斷迭代。

“剛來北京時,我租的房子並沒有VR看房功能,中介說用VR採集設備比較貴、操作也不方便,租賃業務用這個功能性價比太低。”那時的饒童沒有想到,接下來的3年,他所做的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痛點。

今年,一款輕量級VR採集產品問世,用戶隻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再搭配一個三腳架就能完成採集,深度估算誤差僅有1.35%,拼接點位成功率近百分百。“在研發的時候,我們要定期拿自己的成果去房子裡試驗,檢驗用戶採集步驟會不會煩瑣,拍攝動作會不會別扭,整個過程很有意思。”饒童說。在2022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上,這款設備打造的超高清VR美術館已經引來大批關注,精度高達1.34億像素。

實現業務獨立之后,如視科技已經不僅僅是二手房交易技術提供商,更在加速為會展、零售、商業、辦公、酒店旅游等其他行業賦能。它帶來的或許不止是中介行業的變化,而是在加速居住服務產業數字化的同時,推動商用VR逐漸走向高德納曲線的“生產成熟期”。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