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雲南邊境小康村 鄉村振興“阿佤人民再唱幸福歌”

藍天白雲下,郁郁蔥蔥的老榕樹矗立在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村口,幾位老支書和記者們悠閑地拉著家常。鮮紅的馬甲、锃亮的銀飾,佤族特有的民族服裝格外顯眼。
老支書向記者介紹村子情況。 馬麗攝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隸屬雲南省臨滄市,總人口18.85萬人,其中佤族人口14.48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40%,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2019年底,該縣67個貧困村、4萬多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今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10位老支書回了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讀了來信,了解到脫貧攻堅給阿佤山帶來的深刻變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黨、心向國家的真摯感情,我很欣慰。鼓勵大家要繼續抓好鄉村振興、興邊富民,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促進邊疆繁榮穩定。
昔日,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佤族同胞心聲﹔如今,鄉村振興中的新生活又是怎樣的場景?近日,記者走進了佤族山寨探訪。
現在的日子太舒心 佤族青年回村扎了根
滄源縣有著150公裡的國境線,與緬甸接壤,是雲南連接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門戶之一,歷史上曾發生過“班洪抗英”“班老回歸”等重要事件。解放前,班老鄉(隸屬於滄源縣)曾被迫失散在外,經過佤鄉群眾持續抗爭和國家關懷努力下,1960年回歸祖國,成為最年輕的邊境鄉。
老支書胡德學說起現在的生活笑容滿面。韓慶攝
“今年不是建黨百年嘛!就想著和總書記說說咱佤族脫貧奔小康的幸福生活!”6月份,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黨支部原書記胡德學在內,班洪鄉、班老鄉9個佤族村寨10位老支書,決定採用最質朴的方式——寫信——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佤族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的情況,表達世世代代跟著共產黨走、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的堅定決心。
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來啦!那天接到信,胡德學激動得走來走去。
班洪鄉班洪村處處新顏。韓慶攝
“過去我們住的是‘叉叉房’,也就是茅草房,走的路是泥巴路。通過脫貧攻堅,我們村村寨寨住上了磚瓦房、走上了水泥路……”胡德學說現在的日子太舒心了。
現在,村裡醫療室設施齊全﹔娃娃不用再跑很遠去鎮裡上學﹔以前走出山村要八九個小時,現在馬路直通村裡﹔以前刀耕火種,現在種橡膠、種茶葉、養蜜蜂。生態好了,還能看到野豬、野雞、豹子﹔尤其文旅產業發展起來了,來村旅游的人絡繹不絕……
最關鍵的是,年輕人回來了!
皮膚黝黑,但眼裡閃著光。楊艾少和楊偉都是佤族90后,去年也都回村扎了根。
楊艾少在村裡的蜂蜜廠做管理和推銷工作,小伙子有著自己的想法,“以后要做得更大一些。”
回村創業的佤族年輕人 韓慶攝
“沒錯,佤族人生下來就會唱歌和跳舞!”楊偉畢業於舞蹈學校,之后進了舞蹈團,在河北和浙江等地演出。
不過,家鄉旅游業發展起來后,小伙子在村裡旅游點擺攤賣起了家鄉美食,旺季時月收入相當可觀。“遇見重要節日和文旅表演,一招呼又能跳起舞來!”楊偉腼腆地笑了。
邊民富、邊疆穩 小康村故事一籮筐
遠望,綠色山丘上,特色風貌的民房與飄揚的五星紅旗,在蔚藍的天空下閃著光,生活一派富饒與安詳。
這裡是勐董鎮龍乃村上龍乃自然村邊境小康示范村,南與緬甸接壤,有國境線1.932公裡。
上龍乃村村口飄揚著五星紅旗。 韓慶攝
“我們村與緬甸山水相連、同宗同源,是雲南省第一批睦鄰友好型邊境小康示范村。”龍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愛軍介紹。
佤族大姐感嘆現在生活“翻天覆地”。 韓慶攝
“呶,村裡那棟最新的房子就是我們家!”佤族大姐肖美英站在村口觀景平台上,開心地指給記者看。“以前我家房子是用竹子和茅草當頂,下雨天怎麼能不漏?如今生活就一個詞:‘翻天覆地’!”
“對面就是緬甸了……”國門新村黨支部書記鮑艾寶站在村裡最高的地方,激動地介紹。
勐董鎮永和社區國門新村與緬甸隔橋相望。馬麗攝
勐董鎮永和社區國門新村,位於滄源縣勐董鎮永和口岸,與緬甸佤邦勐冒縣紹帕區隔橋相望。2019年由上永和上寨自然村易地扶貧搬遷而成,共安置農戶64戶238人。
“以前的上永和上寨自然村有一百多戶人家,都擠在一個小山頭上,發展不行。現在部分搬遷下來,國家補助我們建房資金,剩下的村民自籌,有能力的房子蓋大一點,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都是政府建設。”鮑艾寶說。
文化活動室、文化活動廣場、球場、水沖式旅游公廁、太陽能路燈、觀景台……漫步村裡,一個集民族風情、鄉村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新型村庄正逐漸成型。
佤族青年陳為民四口之家的幸福生活。韓慶攝
“我養的雞都是生態的,逢年過節到鎮裡都要賣到100多元一隻。村裡要買雞苗,都會來買我的。現在家鄉越來越好,我也不需要外出打工掙錢了。”附近的永和新村裡,小伙陳為民曾在北京干過烹飪。
2012年他帶著妻子回到家鄉,現在養豬又養雞,一年大概有20萬元的毛收入。“以后村裡旅游好了,我還可以做農家樂……”
村民趙葉娘家的苞米豐收了。韓慶攝
有相同想法的還有村民趙葉娘。小院裡,趙葉娘正翻晒剛剛扒好的苞米,場景像極了油畫。
“現在生活比以前簡直好多了!”趙大姐除了養豬,還開了小賣部賺點零花錢。“我希望疫情好了,把兒子兒媳叫回來也搞農家樂。”
村子附近,一處以發展沿邊旅游和口岸貿易為目標的邊境集市正在建設中。
在滄源縣上海援滇挂職干部黃榮看來,“這些都給當地人民帶來新的希望。邊境村的老百姓安安心心在這邊生活、生產,實際就是在巡邊、守邊。”
截至2020年底,滄源打造了龍乃村、國門新村、永和新村等一批邊境小康示范村,共實施57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重點村。
鄉村振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神秘的滄源崖畫 韓慶攝
鼓聲雷動的狩獵場景、奔放的舞蹈、神秘的祭祀……海拔上千米的懸崖壁上,神秘的遠古壁畫直擊人心。山下,綿延數裡的山崖像被刀劈開,恰似中國山水畫。
滄源縣糯良鄉擁有司崗裡溶洞、天坑、崖畫、國畫長廊等原生態自然風光資源。糯良鄉班考村十七組(班考民俗自然村)恰恰地處勐來大峽谷腹地,位於“司崗裡崖畫谷世界旅游區”核心地帶。
班考民俗自然村特有的民居房 韓慶攝
“以前住的是茅草房,現在統一建設了新房,未來將展示佤族的婚慶習俗。”班考民俗自然村村民提及自己的村子,掩飾不住歡喜。
佤族有著“滄源佤族司崗裡摸你黑狂歡節”和“滄原佤族新米節”等重大節慶日,打造特色風情旅游小鎮,糯良鄉班考村十七組無疑是塊“試驗田”。
近年來,修整入戶道路、搭建污水處理系統、建立合作社、籌措養殖資金、進行勞動技能培訓……一批滬滇幫扶項目先后落地。
村裡探索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雙綁”模式,用旅游思維謀劃農業,景觀化、體驗式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村民家門口參加民俗表演,未來年底還能分紅。
佤族歌手即興唱起了山歌 韓慶攝
“佤族婚慶每個環節都是即興填詞。”寨在畫中,人在景中,幸福生活在手中!佤族歌手忍不住又唱了一曲。
東西協作 打造邊境小康示范村
勐來鄉鄉長李金鋒極力推薦滄源特產。韓慶攝
“滄源四季如春,還有佤雞、黑蜜等很多美食。”黃榮逢人就說自己是“新滄源人”,並和勐來鄉鄉長李金鋒極力推薦滄源特有黑蜂蜜。
雲南滄源 韓慶攝
每年二到四月,生長在海拔1500到3000米山地裡的米團花迎來盛花期,其管狀花朵潔白像大米一樣,會釀出神奇的黑蜜。這種佤鄉獨有的黑蜜,經過鑒定各方面指標與新西蘭高級蜂蜜不相上下。
“2017年開始,上海進行幫扶採購了中華蜂。集中放到勐來鄉三個村養殖,都按照“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目前,總共有2843箱,60多戶參與。2018年,村裡建起了蜂蜜加工廠,年底參與的村子都能分紅。”李金鋒說,下一步加強培訓,爭取讓更多的老百姓參與。
上海援滇挂職干部 韓慶攝
“原先這裡的甘蔗榨過汁后,蔗渣就送到田裡,引進上海企業后,蔗渣就變成了有機可降解餐盒,現已拿到了美國歐洲的一些訂單﹔接手前任干部的蜜蜂養殖項目,現在我們做起了蜂蜜加工廠,上市就要有SC有關認証,現在做提質﹔上海在臨滄做了肉牛養殖基地,包括牧草種植、養殖、加工等一系列產業鏈環節,基本形成全產業鏈……”上海市援滇干部聯絡組臨滄小組組長杜新澤介紹。
據悉,接下來,圍繞興邊、富民、生態保障,借鑒亞東邊境小康村建設等經驗,通過滬滇協作將對滄源班洪鄉、班老鄉9個村寨率先打造一批現代化邊境小康示范村,增強邊境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已成為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新發展格局下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
奔赴小康的路上,邊疆人民不斷繪就幸福生活的模樣,阿佤人民新時代的歌聲越來越嘹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