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才工作成就回眸

2021年10月04日08:1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團結和支持各方面人才為黨和人民事業建功立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我國人才工作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偉大實踐,正在改寫中國的未來。

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

無須耕種,在工廠裡,用二氧化碳加上水和電就可以源源不斷“生產”出澱粉,是不是很神奇?

9月23日,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發布最新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相關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志。

這項研究工作是典型的“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澱粉生產方式,不僅對未來的糧食生產具有革命性影響,而且對全球生物制造產業的發展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歷史的接力棒正交到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手中。

1984年出生的付巧妹,已是古DNA研究的領軍人物,在破譯世界最古老的現代人基因組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9月11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付巧妹匯報了她的最新科研進展。

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創新,離不開創新人才。

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杰出科學家,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親切地提起這些名字。

黨以才興,國以才立。我們黨能夠從最初隻有50多名黨員,發展成為今天擁有9514.8萬名黨員、486.4萬個基層組織的世界最大執政黨,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高度重視人才、廣泛吸納人才、善於使用人才,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從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邁進。培養好、吸引好、使用好各類人才,迅速成為各地各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才事業發展快馬揚鞭,人才隊伍創新創業活力充分涌動。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2021年3月,川渝人社部門聯合發文明確,持有兩地人社部門頒發的高級職稱証書的專業技術人才,在跨地區、跨單位流動時,無須重新評審或確認,由用人單位按需擇優自主聘任(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才事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復強調要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場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大幕,在中華大地徐徐拉開。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劍指禁錮事業單位已久的體制內外壁壘,全面發力加快推進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為人才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譚立英於2016年牽頭成立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億元,其中科研成果知識產權作價入股1.332億元。哈工大還決定,將85%的知識產權收益獎勵給譚立英科研團隊。

合理合法享有創新收益,讓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倍增。2017年4月,載有譚立英團隊制造的激光通信終端的高軌衛星發射入軌,成功進行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與地面間雙向5Gbps高速激光通信試驗。這標志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航天戰略尖端領域站在了世界之巔。

春來無處不花香。黨中央的運籌謀劃,帶動各地各部門積極推動人才工作領域改革,以政策突破促進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2017年,國家外國專家局等三部門啟動實施人才簽証制度,為高層次人才來華開辟“綠色通道”。2018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精准性。2019年,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五部門聯合開展清理“四唯”專項行動。2019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破除妨礙人才流動的障礙和制度藩籬。2021年8月,國辦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管理自主權,進一步為創新“鬆綁”。

體制新,人才聚﹔機制順,活力增。

持續深入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打牢了堅實基礎,彰顯了黨和國家識才愛才用才容才的誠意,有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奪取新的偉大勝利。

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

2021年3月14日,江蘇昆山發布一系列人才科創新政,其中頭雁頂尖人才最高可獲2億元支持,雙創高層次人才最高可獲5000萬元支持。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研經費的支撐。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投入的重要構成,是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標,也是觀察和分析科技發展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台階,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44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4%,位居世界第二,超過歐盟最發達的15國平均水平。

科研經費大投入,迎來創新成果大迸發。“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從嫦娥五號“上九天”,到“奮斗者”號“下五洋”,從高鐵、5G培育新增長極,到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發展,從量子、干細胞研究深入“無人區”,到“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核電”不斷走出去……無論是基礎研究、高新技術,還是成果轉化、工程應用,重大創新競相涌現。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習近平總書記為人才事業發展指明方向。

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

一個精心愛惜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黨,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政黨﹔一個熱心發現人才、誠心使用人才的國家,是充滿希望、富有活力的國家。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日益壯大的人才大軍必將以自立自強的磅礡偉力,驅動中國號巨輪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加速前行。

(責編:鄔迪、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