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承上啟下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入3.0時代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日前發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又翻開新的一頁。
到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為與中國經濟實力與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2009年國務院19號文件賦予上海的使命。在今年1月的上海人民代表大會上,市長龔正宣布,上海已基本建成四個中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是其中之一。這意味著上海基本完成19號文件的任務。
那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未來的建設道路如何走?這個規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1個總體目標和6個具體目標。總體目標為:到202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顯著提升,服務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進一步凸顯,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明顯增強,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這會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新開始嗎?這個“十四五規劃”意味著什麼? 又有哪些新的亮點?大江東工作室為此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等專家。
陸家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徐網林攝
第二次升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3.0時代
在屠光紹看來,這一規劃的頒布,意味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入3.0時代,是一次“承上啟下”的重要轉承。
屠光紹是國務院19文件的重要參與者和起草人。他分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1.0版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這是第一次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也是首次在重要的國家文件裡,明確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2.0版是指2009年國務院19號文,進一步強化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地位,並且對戰略目標、具體任務及戰略保障,包括戰略實現的工作要求,做了全面部署。
如今這個目標基本實現,下一步如何推進就很值得關注,屠光紹將其稱之為3.0版。而 2020之后,的確發生了升級的機遇。
疫情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加清晰,從樹立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出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在更高起點上作出新的作為,也必須要有3.0版。
屠光紹以為,近期發布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十四五”規劃文件雖然是由市政府推出,但並不意味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重要性下降,為什麼?其實總體部署是由數個不同層次的文件共同構成的,在新近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簡稱《浦東引領區意見》)中,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提出新要求,涉及到金融的許多方面,很多都是2.0版中沒有的,比如全球資源配置,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離岸貿易與金融、擴大金融開放等。浦東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重要承載區,從這個角度看,引領區文件中對金融的要求,也是國家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要求。此外,2020年,人民銀行等國家金融管理部門著眼於2020年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需要,從金融改革開放創新以及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明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新的建設任務。
在屠光紹看來,國家把相關部署放在浦東引領區意見裡,還有更深的考量。“更希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其他方面建設更好的形成互動,國家實際上賦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更多更大的使命: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上海整個功能轉換,提升浦東的引領作用,更多的是強調與實體經濟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種互動。”
“要求更高,當然需要階段性發展規劃予以落實,要有更具體的抓手、路徑和推進方式。《浦東引領區意見》為上海金融中心發展提出更高要求,而相關十四五規劃提出更具體的任務,“兩者結合,足以顯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了3.0時代。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地位日益重要。”他說。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2.0時代啟動建設的楊高路交易廣場已正式啟用。上交所提供
兩條主線:不斷補短板,再創新優勢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出現的3.0版內容如何看?屠光紹以為,要把浦東引領區文件裡的金融內容和上海的“十四五”規劃合起來看。
而十四五規劃的6個具體目標概括為:打造“兩中心、兩樞紐、兩高地”。“兩中心”即全球資產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兩樞紐”即國際綠色金融樞紐、人民幣跨境使用樞紐﹔ “兩高地”即國際金融人才高地、金融營商環境高地。為實現目標,上海推出5個關鍵著手點:“國際化、市場化、數字化、綠色化、法治化”。
不要小看這簡簡單單幾個詞,在屠光紹看來,它含意頗深,有兩條主線:
第一條主線是繼續夯實基礎補短板。2009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期任務是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經過十余年努力,三“化”有了明顯進步,但同時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以國際金融中心標准衡量,國際化還有明顯短板,國際投資者參與度還不高,境外投資人參與上海金融市場雖不斷增加,但比例很低,國際資源配置功能還不足,境外企業境內上市還是空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的一些基礎制度建設需要完善。
還有一條主線,就是要爭創發展新優勢。數字化——金融科技、綠色化——綠色金融,是兩個新增關鍵詞。“兩個中心、兩個高地、兩個樞紐,體現了爭創新優勢的目標”,屠光紹說,比如說綠色金融,這是新發展的重要領域,帶有全局性、整體性,對將來經濟發展,包括金融發展將有重大改變,會豐富金融的理念,深化金融的功能,完善金融的使命。綠色概念提出后,整個金融服務的方式、功能,包括金融資產結構,都會隨之改變。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推進,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服務內容和方式將會有重大調整,要服務低碳經濟,金融機構的資產結構就會出現很大變化。
“綠色金融全球都在發展,誰能走在前面,誰將獲得新優勢,這符合全球潮流,也是一個新賽道。”屠光紹說,中國能不能在綠色金融方面有進展,既是服務中國,也有利於全球,因為中國體量大。在“雙碳”過程中,金融資源要發揮重要作用,如果金融能夠支持低碳經濟,就能夠支持綠色發展,服務國家的雙碳目標。這既是金融發展的重要機遇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屠光紹說,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必須要發揮綠色金融的引領作用,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金融中心的帶動作用。首先綠色金融要進入市場,比如說股票交易市場,能不能有更多的綠色發展的公司上市,能不能獲得更多金融市場資源,利用好資本市場來發展,這個就是綠色的選擇,低碳的選擇,是很重要的選擇。在這個新賽道上,上海必須要發揮更多作用。當然,上海不光是資本市場,上海還有信貸,還有保險,能不能更好地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也是一個機遇。還有資產管理,全國公募基金一半在上海,這都是綠色投資主體,都需要發揮作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這個賽道上,謀定而動,快速作為,那就能成為一個新優勢。
還有金融科技,這個領域大家相對熟悉。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的快速發展,眾多金融科技公司快速地崛起,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的廣泛運用,金融機構的形態、金融行業的業態以及金融體系的生態都會出現新的變化,這也是新賽道,中國已經排在第一方陣,但要佔居優勢還需繼續努力,作為金融中心的上海必須也應該發揮引領作用。
“加快補短板、爭創新優勢,兩條主線是並行的。”屠光紹說。
正在建設中的臨港金融灣。臨港管委會提供
四大作用:突出金融高水平開放戰略
屠光紹以為,上海金融的十四五規劃,更多地體現了上海城市功能: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開放樞紐門戶,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更好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上海的城市功能需要提升、需要深化、需要特長,更需要特寫。這些深化拓展,都需要金融來提供支持。
屠光紹說, 浦東作為引領區,金融的引領是重要內容。浦東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引領區中的金融創新要求,同樣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重要意義。“我覺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四個大的新作用”。
第一個作用,要更多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支持、服務國家戰略的積極作用。在實現原有戰略目標的同時,現在戰略任務出現了新的要求,新的變化,必須要適應這種新的要求。
第二個作用,要完善並發揮資本市場的重要作用。浦東引領區的意見中,有多條涉及資本市場,它對於中國的金融體系有著重大的作用,因為要加快發展直接融資。從全國來講,隻有上海加快資本市場發展,升華資本市場功能,才能更多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促進直接融資的作用,這對發展直接融資升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個作用,就是進一步發揮它人民幣國際化的促進作用。引領區文件裡面,很多都是人民幣的問題。所以突出四大作用,就突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浦東引領區的意見和上海十四五規劃結合起來看,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明顯。這個作用過去也有,但是今天更加重要,更加突出。
第四個作用,要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體系國際化、金融制度性開放方面的引領作用。梳理這四大作用,體現更多的是開放。“我認為要用一個簡單的詞來講,就是‘開放’,更加開放。所以無論你是補短板,還是你增加新優勢,關鍵都在開放。”屠光紹說,但是這個開放又和以前不一樣,更突出了金融制度性開放。制度是什麼呢?就是規則,規制、管理還有標准。這意味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引領中國的金融開放中,將在制度開放發揮方面起更大作用。無論是人民幣的市場,還是國際資產、金融資產交易平台,如果沒有制度開放,這些方面是很難推進的。
對此,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也表示,上海金融十四五規劃中對於促進國債期貨、股指期貨、期權,利率和外匯衍生品發展都較為重視,創新人民幣金融產品,擴大債券市場開放,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些都清晰指向了繼續加大金融開放的藍圖。如果上述產品和規則創新持續推出,有助於繼續維護中國和上海金融市場對全球投資者的高度吸引力,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