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中國的虛擬人物制作,應有中國自己的特色

2021年06月17日11:09  來源:東方網
 
原標題: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中國的虛擬人物制作,應有中國自己的特色

東方網記者衛宜斐6月16日報道,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起了虛擬制作。其中《漫威》系列電影就是一個例子。精良的制作、逼真的效果,令許多觀眾在觀看時不禁大呼,“隔著屏幕都可以聞到制作經費在燃燒!”在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虛擬與現實:電影制作新變革》上,電影《白蛇:緣起》的導演黃家康表示,“中國的虛擬人物制作應該有中國自己的特色。”

黃家康:“很多人認為,虛擬人物越真越好,可我不這麼認為。”

黃家康坦言,自己在拍攝《白蛇:緣起》時,創作團隊較新,很多技術性鏡頭都沒有進行制作,而對於即將上映的《白蛇2:青蛇劫起》,他有著更多的自信,“這次,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創新與研發,這次一定是值得的。”

《白蛇:緣起》導演黃家康

“以前我們都是古裝的衣服,在這個電影裡面,我希望凸顯到小青的美。”黃家康更希望《白蛇2:青蛇劫起》其中主角人物“小青”的美,是可以露出肩膀的美、鎖骨、脖頸的美,是一個勇敢的嘗試。因為人的感知對於身體的結構蠻敏感的,稍微有點不自然、不真實,就覺得挺假的。所以他們在技術上做了很大的突破,才敢做這種題材。

提到技術,黃家康就說到了AI技術的動作捕捉。就以“小青”發怒的一幕為例,黃家康與制作團隊便尋找了約250人來完成這個動作進行捕捉。“這樣出來的動作是最真的,和人一模一樣,但是我不希望是這樣的。”黃家康說道。

在黃家康的理念中,既然他的電影是虛擬人物的制作,那他就更希望保留著這種“動畫感”,人物表情的夸張、畫面的審美,以及本身就屬於動畫的風格。如果一部以虛擬人物制作的“動畫影片”,其動作、效果、表情、身體構造與真人無異,那為何還有投入這麼多時間精力去進行制作呢?

電影節上,技術人員在后台工作

一部優秀的虛擬制作影片,帶給觀眾的視覺沖擊,與真人特效影片所帶來的沖擊原本就是截然不同的感受,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雖然真人與“虛擬”的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小,但黃家康仍希望可以保持這種“不同的感受”,令觀眾多一份觀影體驗。

常洪鬆:“中國的虛擬制作電影,有中國自己的文化色彩。”

在談到虛擬制作影片的題材時,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常洪鬆提到,2019年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隨著電影《流浪星球》的播出,無疑代表著這是中國電影業在科幻電影題材上做的一個大膽嘗試。之前,更多電影的制作人、導演、投資方都會更加偏向於去選擇帶有中國特色的玄幻、仙俠等主題的電影。

“這是一次非常好的嘗試,我們也希望更多的電影能夠來進行嘗試。”常洪鬆說道,而由於如今的觀影人群中,年輕人的比重越來越大,虛擬制作也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現在90后、00后看電影,覺得真人與虛擬結合很正常,覺得隻有虛擬人物也很正常,但是如果年紀大一點的人來看就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真人旁邊還要加動畫?為什麼我要來看動畫片?對於這方面,隨著年輕人的增多,觀眾的接受度也會大大提高。”

由於中國虛擬制作電影題材的特殊性,“出海”變得尤為任重而道遠,其中最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化背景”。

常洪鬆向記者解釋道,中國大部分虛擬制作的電影仍舊以中國的神話時代作為背景而創作的,作為中國人,看到“孫悟空”、“哪吒”可以立馬聯想到這兩個人物的故事與背景,但是外國人做不到。“我們現在能出口的電影,基本都是以‘爸爸救孩子’、‘一個男孩去找朋友’這樣普世的價值觀來進行輸出,如果真的希望我們中國本土特色的電影走出去,那其實要走的路還很長。”常洪鬆說道,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輸出就需要知識背景來支撐,而如果每一部電影都需要與外國人解釋一遍故事背景,那電影本身的節奏就很容易被打亂。

“這條路還要走很久,‘出海’很難,但我們中國的文化值得被知曉。”常洪鬆說道。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