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勝而無驕,改革東風密集吹向滬浙瓊

2021年06月14日08:5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從全世界范圍內看,這一周大事頗多。其中,七國集團峰會的舉行備受矚目,這是近兩年來七國集團領導人首次舉行面對面會議,從公開報道看,與會各方舉行多場會議,重點探討全球的疫情應對與疫后的經濟復蘇。

其實,這些話題,對於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來說,曾極為熟悉。去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等多重嚴重沖擊,中國人民頑強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良好勢頭延續到今年,世界銀行8日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8.5%。

對於以G7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來說,倘若能放下成見,正視中國在控制疫情和復蘇經濟方面的經驗,對於世界各地來說,或將帶來不少益處。

盡管我國經濟復蘇態勢持續向好,但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卻並未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僅僅這一周,從東部長三角到海南自貿港,國家層面,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的一系列法律政策舉措發布,多點開花,頗有看頭。

《解放日報》頭版報道浦東新區相關立法消息

6月1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關於授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浦東新區法規的決定(草案)》的議案通過,授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浦東改革創新實踐需要,遵循憲法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基本原則,制定浦東新區法規,在浦東新區實施。

此次授權后,上海既可以依職權進行省級人大立法,適用於全上海﹔又可以行使制定浦東新區法規的立法權,專門為浦東制定法規——此舉比肩經濟特區,這對浦東未來發展,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法治保障。

同一天,《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公布: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造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會環境——6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期待浙江在實現共同富裕上,率先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道路。

還是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獲表決通過,該法明確,國家在海南島全島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實現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這部法的制定表明,無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化,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力度未曾減弱。

一周之內,甚至是同一天,一系列立法、改革意見密集出台,似乎讓人眼花繚亂,但向前追溯,卻有鮮明的內在邏輯。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很多黨員在細讀《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一書,不論是《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還是《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抑或是《在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的同時,都對新時代的改革開放事業提出明確要求,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黨和國家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宏觀部署,促成了今天各地的“百花齊放”。在積累了40多年經驗之后,如今,不同區域有了個性化探索的基礎,不論是長三角一體化還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正在孕育面向未來,且更為豐富的改革實踐和制度創新。不斷改革創新,不斷擴大開放,這或將是未來我國在世界舞台上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事實上,改革開放紅利,正不斷以看得見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去年,我國創新實施宏觀政策與深化“放管服”改革協同發力,盡量面臨疫情的重重壓力,新增市場主體數量仍逆勢增長2500多萬戶。今年前4個月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而數據顯示,新增市場主體迅速成為重要的稅收來源。2013年,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620多萬戶,當年納稅1600億元﹔2013年到2020年,累計新辦涉稅市場主體近8000萬戶,去年納稅達3.82萬億元。

所有,不論是立足歷史還是放眼當下,我們都樂見改革春風,溫煦而堅定,繼續吹滿華夏。

有這樣自我革新的氣度和智慧,必將使中國從勝利走向勝利。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