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西地理老師去浦東陳列館備課,百門示范課百集空中課堂都用了這部最好教科書

2021年06月08日15:53  來源:上觀新聞
 

在《上海市鄉土地理》課上,學生們展示著自己制作的“戰上海”高橋和月浦兩大戰役資料卡片,卡片上挖掘出本地氣候、農業、水文等地理要素信息。上海市建青實驗學校的地理老師張瑞娟告訴七年級同學們:“解放上海的戰役時間段是春夏之際,降水增多,陰雨綿綿,加之水田泥濘、河網密布……可以想見,這些因素會給解放軍帶來多大的困難啊!”

事實上,為了備好課、上好課,引導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繪制《“紅色印記”專題圖》,張瑞娟也親身從滬西到浦東,實地探訪了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做了路線規劃並拍下照片。

迎來建黨百年之際,從大學到中小學,上海發布百門黨史學習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百集黨史學習教育“空中課堂”以及上海學校內外紅色育人電子版圖,師生們用心用活黨史這本“最好的教科書”。

【單項傳授知識轉換全面育人功能】

在張瑞娟的課堂上,當學生們把紅色印記地圖疊加上氣溫、降水、河湖等一系列圖層,又當他們沿著印記實地走進戰役遺址、名人故居、紀念館時,那些歷史的故事就由平面變得立體。張瑞娟說:“作為一名地理老師,要把地理這門學科真正上到學生心裡,不能隻盯住學科目標,還要帶領學生理解和感悟知識以外的延伸。”

“黨史學習融入了我們學科專業的教學之中,這是提高課程質量來塑造學生心靈、塑造教師德才素質非常好的途徑。”年過九旬的“人民教育家”、語文名師於漪認為立德樹人是剛性責任,她勉勵一線老師說:“把單項傳授知識的功能轉換到全面的育人功能,讓學生生在盛世,懂得知恩感恩,挑起為國為民的重擔,挑起黨和國家的未來。”

語文學科不止於語言文字。目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設有“快樂讀書吧”板塊,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同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做過調查,大多數學生在課外讀過紅色經典文學作品,其中《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等是他們耳熟能詳的。不過,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書中描寫的特殊歷史有一定距離,他們對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的了解還不夠深入。

語文老師張錚結合統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選擇《永不消逝的電波》一書進行“快樂讀書吧”課外拓展閱讀。在閱讀推進階段,她引導學生推斷出李白內心的想法,對這一人物作出評價。一張張閱讀卡上書寫著學生的思考——例如,由“李白被捕后遭受著非人的折磨卻仍然沒有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推斷出他內心的想法:“我不能讓敵人破壞電台!為了黨的事業,付出生命也值得,這點折磨不算什麼。”

張錚老師還讓五年級的哥哥姐姐們走到三四年級中,向學弟學妹們推薦這本書,復述書中的重要情節,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她還堅持讀寫結合,讓孩子用書信的方式寫下最想對李白烈士說的話。“孩子們的文字雖然稚嫩,但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革命英烈的敬仰,對理想信念的感悟。”

【最鮮活教材內容入耳入腦入心】

政治課始終是“主陣地”,讓最鮮活的教材內容入耳入腦入心。在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蘇百泉講述著高一學生必修的一節課。他以上海解放的史實為切入點,通過“情境活動化”,引導學生們廣泛參與課前調查、建構知識邏輯、書寫論証提綱……

不少學生找到了一張珍貴的照片——早上起床,上海老百姓推開門窗,看到了一排排睡在馬路邊的解放軍戰士。他們不由感慨:“上海解放時,連自來水和交通都沒受影響,城市完整留給了人民。”蘇百泉認為,課堂上,學生們就是這樣通過一項項証據的查找,對黨的人民性形成了“實証”層面的認知。“作為思政課教師,我們要努力讓思政課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

到了大學,“人民城市”也成為上海交通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周凱的授課主題。他以楊浦濱江發電廠、自來水廠華麗變身為富有現代都市氣息的博物館和濱江驛站為例,向大學生提出問題:上海如何將曾經的“工業鏽帶”變為“生活秀帶”“發展秀場”?

在為大二學生上課時,周凱讓大多是工科背景的學子深思:建設人民城市還存在哪些“卡脖子”的問題——請結合自身專業,暢想如何通過科技創新賦能人民城市建設?他表示,“讓他們學深一點、學以致用,解決青年人應當‘怎麼看’和‘怎麼辦’的關鍵問題。”

在上海,一大批高校教師、專家、學者主動投身全市黨史學習教育,“上海市委黨史學習教育專家宣講團”中,超過70%成員來自高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郭慶鬆說,作為高校黨委書記和黨史研究者,不僅在學校對老師、學生講,也在黨政機關、企業、社區講了很多場,“每次基層宣講都是一次對黨史的新認識、新感悟。”

“大手牽小手”,一起學黨史。隨著同濟大學和濟光學院兩校續簽黨建共建協議,滬上達成“公民共建”的高校已達10對,參與共建的民辦高校已超過全市半數。通過與名校合建馬克思主義學院名師博導工作室等,這些民辦高校與公辦大學共享優質資源,促進專業發展、人才培養和師資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層黨建和思政育人水平。

【校內外三圈層都有“活教材”】

從線下到線上,從課堂到課外,打開“上海市大中小學校內外紅色育人電子版圖”,整個版圖由7張紅色主題的電子地圖構成。隻要輕觸指尖,就能深入開挖上海校內外的紅色歷史、紅色建筑、紅色資源。

在電子版圖內圈,聚焦“課程育人”,推出來自58所高校的99門上海高校“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地圖,以及來自100所學校的100門上海中小幼“中國系列”課程地圖。版圖的中圈聚焦“文化育人”,其中的“紅色校園建筑地圖”就標注了91個校園紅色建筑。外圈則聚焦“合力育人”,涵蓋了上海愛國主義系列社會實踐地圖和上海紅色文化地圖。

走出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走進大中小學校門。上海紅軍后代聯誼會會長鄧玉平告訴師生,“我們92歲的老戰士在寒冬的大風中,堅持不穿大衣、隻穿軍裝﹔堅持不坐沙發、站著宣講。因為他說,‘給未來的一代講,就要站著講!’”開門辦思政,在“大思政”“課外課”上,校內外都有活教材。從汪品先到聞玉梅院士,從張文宏到陳爾真醫生,一位位不同年齡、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楷模站上黨史育人講台。

上海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說,“來自一線的抗疫故事具有強大說服力、感染力。作為一名黨員,我有責任把在抗疫前線最真切的感受告訴學生們。”他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大思政隊伍,共同為青年學子上好這堂人生大課。

曾因疫情延遲一個月的高考,2021年又恢復到6月7日起進行。抗疫之年,面向高中生的“抗疫思政課”引發高三畢業生“從醫熱”。來自上海市教衛系統的不完全統計,2020年上海考生報考醫學類相關專業人次大幅提升,比上一年上漲21.49%。在高考志願填報咨詢中,很多考生直言,“白衣戰士”成了自己新偶像。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