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永恆的經典 “電波”永不消逝愛與信念永存

2021年05月27日11:03  來源:新聞晨報
 
原標題:“電波”永不消逝,愛與信念永存

紅色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永恆的經典,新聞晨報記者專訪了原型之一秦鴻鈞韓慧如夫婦的后人,為大家揭開這對英雄夫婦的故事,更讓讀者深切感受到這個家庭的愛與信念的傳承。

在刊登《爺爺奶奶留下“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后代子孫“刻在骨子裡的東西”》之后,我們收到了徐匯區第一中心小學“秦鴻鈞中隊”的感謝信。

小學生在信中說:紅色的電波串連了我們,把秦家的優良家風傳到了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

晨報記者回信說:作為媒體工作者,把這種傳承寫下來,讓更多讀者知道,既是我們的本職工作,也是我們的社會使命。

字裡行間的一來一往更見証了愛與信念的傳承……

[小學生來信全文]

親愛的孫記者:

我已經讀了5月20日您發表在《新聞晨報》上的文章——《爺爺奶奶留下“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后代子孫“刻在骨子裡的東西”》。

感謝您的報道,讓我了解了秦鴻鈞、韓校長一家的家庭故事。韓校長在學校裡是一位校長,在家裡,她也是一位母親、一位奶奶。我覺得韓校長作為母親,一定很會教育孩子,兩個子女都是學霸。他們不但學習好,而且品德高尚,遇到利益,從來不爭不搶,讓著別人。這樣的好傳統成為了他們的家風,傳給了孫輩。從您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家庭一定其樂融融、積極向上。我希望我們家庭也能向他們學習。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感謝您的報道,讓更多人了解了我們學校的紅色故事。作為“秦鴻鈞中隊”的一員,我十分自豪。看到自己主持主題班會的照片居然上了報紙,而且還是和秦爺爺、韓奶奶的后代放在了一起,我很激動。紅色的電波串連了我們,把秦家的優良家風傳到了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

感謝您的報道,希望再來我們學校做客。

葉紫辰

2021年5月21日

[新聞晨報記者回信全文]

葉紫辰同學:

你好!

非常感謝你的來信,更感謝徐匯區第一中心小學的老師、同學們對我工作的認可。採訪和寫作《爺爺奶奶留下“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后代子孫“刻在骨子裡的東西”》這篇稿子,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榮幸和高興的過程。我很早之前就看過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片中的電波英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而這兩年,同名舞劇也是上海演出市場上的熱門劇目。我自己經常會有這樣的感受:紅色“電波”永不消逝,而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對英雄的熱愛,屬於上海這座城市的紅色基因,也從未消逝,而是靜水深流,代代相承。那麼作為媒體工作者,把這種傳承寫下來,讓更多讀者知道,既是我們的本職工作,也是我們的社會使命。

今年正好是建黨百年,當我從王泠一博士的朋友圈裡看到“秦鴻鈞中隊”成立的消息之后,立刻請王博士幫忙聯系相關人物進行採訪。王博士非常熱情地將秦鴻鈞韓慧如的長孫秦嶺先生、以及徐匯區第一中心小學校長陸培賢女士介紹給我。

媒體對秦鴻鈞韓慧如的英雄事跡已經有過諸多詳細報道,對他們的后人則少有提及,而當今的讀者,對“英雄后代到底過得怎麼樣”,是有強烈好奇心的。因此在採訪之前,我就已經設想好,我要將這篇稿件做出“代代傳承”的效果來,我要用一種朴素而不是唱高調的方式來告訴讀者,在70年之后,電波英雄的故事還在無聲而深遠地影響著他們的后人,以及更多的人們。

在採訪過程中,秦嶺深情地回憶起祖輩、父輩對自己的教誨,對自己人生的影響,家人相處的幸福,並提供了珍貴的家族照片供我們刊用﹔陸校長曾幾次上門拜望過韓慧如老校長,她特別提到老校長對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的忠誠,對孩子們的熱愛。這些獨家講述,都使得我對稿件的設想,用非常扎實的方式,落到了實處。

毫不夸張地說,採訪這樣的人物,寫作這樣的稿件,我自己也在被感動、被淨化,從而對工作、對生活、對人生有了更廣闊和高遠的認知。悄悄告訴你,我從小就喜歡讀武俠小說、英雄故事,這樣的閱讀體驗,推動我——至少讓我願意努力地,成為一個正氣、大氣、熱氣的人。哪怕已經過了四十歲,我依然還記得這最初的信仰。

你們在一個有著光榮歷史的校園中成長,每天都經過秦鴻鈞韓慧如的照片牆,想必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吧。我非常榮幸跟這樣一所學校、跟這樣一群可愛的孩子們發生聯系。

祝你和同學們健康、快樂、進步!

新聞晨報 孫立梅

2021年5月24日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