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想象力”的新答卷

——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一年

2021年05月25日09:02  來源:上觀新聞
 

地處上海青浦與江蘇吳江交界的元蕩湖上,兩地合建了一座“元蕩橋”,讓這對近鄰,分分鐘就能“牽手”。 資料照片

探路

示范區率先精耕“試驗田”

紅利

一體化釋放澎湃“源動力”

擔當

高質量打造強勁“增長極”

智慧

心連心答好三道“加試題”

2020年6月—2021年5月,這是需要想象力的時間。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經濟、外交摩擦仍在制造恐慌與不安,洪澇災害又在不少地區肆虐,世界在危機中蹣跚前行。

強鏈、固本、思變、破圈,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兩大關鍵詞,長三角強勢突圍,合力打贏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抗洪救災“三大硬仗”,攜手交出“化危為機”新答卷,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出重要貢獻,為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17.6%、19.2%、19.5%、18.7%,這是滬蘇浙皖一季度的經濟增速數字。作為全國重要的發展引擎,一季度長三角不但引擎持續轟鳴,還爭相在深化合作、轉型升級中貢獻各自的長板,將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做得更實更深。

35.8萬平方公裡,2.35億人口,囊括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這個中國最龐大的城市群,這片被寄予厚望的核心區,正在並將持續以“大寫意”與“工筆畫”兼容並蓄的方式,書寫不朽的時代新篇。

囑托

總書記親自摁下“快進鍵”

在中國地圖上,長江如同一條巨龍,從格拉丹東雪峰跋涉而來,跨越千萬裡的雲月風霜,融進滾滾東海的懷抱。在中國經濟版圖上,地處江海之間的長三角,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佔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塊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從此承載起非同尋常的國家使命。

將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並不令人意外。這三省一市,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合作由來已久。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摁下“快進鍵”。

大戰略體現大視野,大格局需要大作為。

2019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親自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給出“指南”。

2020年9月,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負責同志舉行專題視頻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一致表示,“以更有力行動扎實推進一體化發展,在各揚所長中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

記者注意到,上海的自我定位是,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在做強功能、做優服務、做好樣板上下更大功夫﹔江蘇表示,更加積極主動服務和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加強與浙江兩翼聯動,更好輻射和帶動安徽發展﹔浙江的謀劃是,堅定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加強與蘇皖合作,發揮浙江數字經濟、民營經濟、美麗經濟、海洋經濟等諸多優勢,推進更多實質性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成果﹔堅持上海龍頭帶動,在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長江大保護上助力發力,則是安徽的選擇。 

 細心的長三角人還發現,2020年一年之中,總書記親臨三省一市逐一考察調研,既對每個省份提出新的目標任務,也對長三角地區提出了共同的重要使命。

獨行快,眾行遠。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謀求的是整個區域發展“又快又遠”,這對“設計師”想象力是極大考驗。

這一年,三省一市既共同研究、共同謀劃,配合國家層面編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又加強交流、協同聯動,編制各自的“十四五”規劃,這在過去是從未有過的,這也把長三角一體化的合作機制提升到新的高度。

探路

示范區率先精耕“試驗田”

初夏,地處上海青浦與江蘇吳江交界的元蕩湖,一碧如洗。難以想象,曾經的湖面上,還設有一道水界攔網,這是兩岸涇渭分明的象征。而今,兩地不僅拆了網,還合建了一座“元蕩橋”,讓這對曾經“遙遠”的近鄰,分分鐘就能“牽手”。

沒有國家層面的協調,跨省域水面上共建一座橋,困難超乎想象,其間有數道看不見的藩籬被一一打破。

2019年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正式揭牌,這片由青浦、吳江、嘉善組成的2413平方公裡土地,成為探索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試驗田”。

一年多來,這塊“試驗田”瞄准“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展現出超越局部利益和傳統思維的想象力,取得了32項開創性制度創新成果。而示范區,也從省際毗鄰薄弱區域,變成了發展要素的“集聚地”,民生福利的“共享區”。

短短1年多,何以取得如此突破?

“示范區建設,就像在‘無人區’裡‘闖新路’,這裡沒有低垂的果實。”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報出的一串數字即是明証:2020年,在執委會辦公樓裡開了1079場會,基本上一天就有四個對接會或工作討論會。蓋章最多的一個文件,兩省一市共蓋了13個章……

大膽地試,勇敢地闖,有努力更要有智慧。在示范區建設中,執委會更像一個攻堅部隊,和諸多政府部門一起,努力把政策壁壘消除后,讓市場為發展賦能。去年8月成立的開發者聯盟,如今已聚集了三峽集團、阿裡巴巴、華為等25家行業巨頭。

由於行政壁壘、同質競爭、經濟差距等原因,區域合作取得實質性成果並不容易。

“區域合作,重在把握好‘自留地’和‘責任田’的關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示范區執委會主任華源說,“在方法上,注意‘求大同’和‘存小異’,大家在部分問題上也有分歧,但大家把達成一致的問題先解決,分歧之處先擱置研究再不斷推進,以此實現‘從0到1’的跨越。”

制度創新並不空洞,最終落腳點是在高質量發展上。一年多來,示范區聚焦四類重點項目,實現了湖畔出新綠、跨界連新路、科創涌新銳、民生有新態——青浦、吳江共同啟動環元蕩生態岸線示范段建設﹔打通跨省域公交線路17條﹔華為青浦研發中心項目全面開工,建成后預計導入3萬—4萬名科研人才﹔長三角智慧互聯網醫院建成啟用,為優質醫療資源異地共享創造了條件。

紅利

一體化釋放澎湃“源動力”

G60,是一條高速公路的編號,它東起上海鬆江,經過浙江嘉興、杭州等地,一路延伸至雲南昆明,串聯起中國南部最宜人的風光美景。

G60,也是一條科創走廊的名字,9個成員在地圖上恰是一個“人”字形,一“撇”一“捺”的小小扇形間,全國超五分之一的科創板上市企業落戶於此。

從車來車往的高速路,變身流金淌銀的新引擎,G60的突圍並非偶然。九城聯動,資源共享,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手拉手”……用長江產經智庫區域經濟首席專家吳福象的話說,“這裡是長三角最具想象力的地方”。

將時間撥回幾年前,可能誰也想不到,在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長三角勢力”強勢崛起﹔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走向國際一流﹔蘇州園區生物醫藥的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一﹔浙江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將成為又一“國之重器”﹔合肥打造總投資超千億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長三角的想象力不止於此。

水質不達標,上游補償下游﹔水質達標,下游補償上游——被形象稱為“水質對賭”的國內首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去年底在新安江流域完成第三輪試點。

如今,新安江已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而“新安江模式”也在長三角走得更遠。近年來,溧陽與郎溪、廣德達成生態補償機制,天目湖上游的郎溪、廣德對來水區實施嚴格的保護政策,溧陽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現在,天目湖的水質已經轉好,整體達到II類水質,部分區域可達I類水質。”溧陽市天目湖鎮黨工委副書記楊育美說。

兩年前,長三角人對於今天的生活還缺乏想象力。當時,他們在異地看病拿藥還要考慮“報銷難”,辦張外地營業執照還得跑過去。

“過去那些備案手續都不需要了,可以直接在嘉善的醫院刷醫保卡,就和在吳江看病一樣方便。”在嘉善上班的吳江人錢潔再也不用為看病報銷犯愁了。青浦、吳江、嘉善兩區一縣85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已接入門急診聯網結算系統,三地超過230萬參保人員在異地看門急診實現免備案。

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辦事一個章、民生一卡通……曾經壁壘森嚴的交界地正在被全方位打通,從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交通、醫保、教育,到看不見的制度協同、聯手、重建,三省一市越發“同頻共振”,一體化紅利正惠及萬民。

擔當

高質量打造強勁“增長極”

“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長三角不僅要為全國發展提供示范,也要為全球發展貢獻智慧。

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考,長三角三省一市始終保持清醒認識:不能被改革推著走,要推著改革往前走。具體落實中,“上海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切實扛起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責任。”

上海要做怎樣的“引領者”?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上海這樣回答: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瓶頸,共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大虹橋”正是在此理念下,迅速崛起為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的“極中極”。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虹橋交通樞紐熱力十足,單日客流量突破150萬人次。與大交通並肩的,是虹橋的大會展、大商務。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虹橋辦下來,累計意向成交額超2000億美元。圍繞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建設,虹橋已吸引7萬多家企業和機構入駐,其中具有總部功能的企業逾380家。

“一體化”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最高形態,“高質量”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扛起高質量發展重任,江蘇正在放大制造業優勢。江蘇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著眼“空間相對集聚+功能深度耦合”,致力“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江蘇加快培育工業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領域產業科技創新,打造“世界工廠”2.0版,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

民營經濟是浙江的“金名片”。“作為企業,我們享受著長三角一體化釋放出的人才、科研、金融等資源。”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鄭永剛介紹,杉杉股份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鋰離子電池材料綜合供應商,公司以長三角為“根據地”,正在向全球新能源產業鏈頂端邁進。

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安徽如何補齊短板、貢獻長板?科技創新尤為關鍵。在合肥,以京東方為龍頭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正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聚發展區。兄弟省市同步給力,2020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493個,實際到位資金7490.5億元,同比增長16.8%。

智慧

心連心答好三道“加試題”

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來來往往”成為難題,人口流動頻次高、經濟聯系密切的長三角首當其沖。

當年2月初,一個誕生於浙江的二維碼打破僵局——杭州在全國率先推出健康碼,很快推廣到長三角,並逐步走向全國。面對疫情“大考”,三省一市迅速研究,建立起實施確診病例和密切接觸者人員信息通報、省際協調事項協辦單制度、重要防疫物資互濟互幫等7項協同合作機制,筑起聯防聯控共同防線。

此后,長三角積極落實“健康碼”互認通用、產業鏈復工復產協同、就業招工協調合作等五項合作機制,為長三角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處南京江北新區的中車浦鎮車輛廠在一河之隔的安徽來安縣擁有125家配套企業,疫情發生后,產業鏈“驟斷”。通過長三角產業鏈復工復產協同機制,兩地共同成立復工復產協調小組,梳理軌道交通產業鏈上所有企業,通過人員流動互認、運輸車輛共保、應急物資互幫,確保與中車浦鎮配套的企業迅速復工復產,產業鏈重現生機。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成為復工復產過程中凸顯一體化發展優勢的最佳展示。科創走廊聯席辦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牽頭銀行等金融機構,“一口氣”推出22款專項貸款產品和相關優惠政策,並通過綠色通道放款超2000萬元。

疫情之下促復工,江蘇有膽更有謀。在省內各地紛紛出台惠企業促發展政策的基礎上,去年2月12日,江蘇省政府發布“蘇政50條”和“惠企22條”兩大重磅政策,這是國內最早出台的疫情之下促發展的省級“綜合政策包”。奮力拼搏下,江蘇交出亮眼“成績單”,去年GDP增長3.7%,歷史性突破10萬億元大關。

在抗洪救災上,長三角人同樣守望相助。

2020年7月20日8時31分,根據國家防總指令,王家壩閘13孔閘門緩緩打開,白浪噴薄而出,安徽蒙窪蓄洪區敞開懷抱,接納滔滔洪水。“咱不蓄洪,上下游的大城市、大工廠怎麼辦?”蒙窪種養大戶任超損失高達200余萬元,但這個漢子沒有一句怨言。

識大體、顧大局,舍小家、保大家。在洪水中閃耀的王家壩精神,正是安徽人民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的充分體現。

因為不懼風浪,所以乘風破浪。若干年后,回望這一年,長三角人合力答好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抗洪救災三道“加試題”的膽識與智慧,一定會被銘記。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