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座誕生了偉大政黨的紅色之城,交出了怎樣一份歷史答卷?

2021年05月17日09:59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七一”臨近 上海這座誕生了偉大政黨的紅色之城,更顯熱烈而奪目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至今年7月,整整一個百年。隨著“七一”臨近,這座誕生了偉大政黨的紅色之城,更顯熱烈而奪目。

  五一國際勞動節當天,中共一大紀念館拆除圍擋,約1500平方米的一大廣場首次對外開放﹔五四青年節當天,歷經近半年維護和展陳提升的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重新開放﹔5月10日,歷時3年籌建的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對外開放﹔5月13日,被譽為“紅色中樞”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恢復對外開放……

  上海是光榮的初心始發地,紅色基因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在散布全城的紅色地標中,這座城市汲取著不竭的精神動力,並將之化作不懈奮斗的偉力,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實踐,為人民城市理念的落實,書寫著不負囑托、不辱使命的歷史答卷。

  一座城市的品格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氣質和品格。對上海來說,城市底色的“秘密”埋藏在大街小巷的各類紅色地標之中——以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上海解放為限,上海現共存包括舊址、遺址和紀念設施在內的各類紅色資源612處。

  這些紅色資源絕不只是靜默不語的建筑,更是人們實地感受初心、汲取精神力量的場所。不久前,當記者來到中共一大會址前時,恰巧遇到長寧區綠苑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朱逸弦跟著媽媽前來參觀。

  “每年我們學校都會舉行玩轉地球活動,今年的主題是‘英雄的城市,城市的英雄’,我就讓媽媽帶我來這了。”朱逸弦戴著紅領巾,手中揮舞著國旗,與身后標志性石庫門合影留念。他的媽媽徐女士說,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今年又是建黨百年,我們唯有銘記歷史,才能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

  中共一大會址所在的樹德裡房屋建於1920年,共2排9幢二層樓房,磚木結構。去年11月17日開始,這裡暫停對外開放,實施21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修繕改造,並將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煥發新的光彩。目前,修繕工作已告一段落,正進行最后的細節完善。

  毗鄰會址的中共一大紀念館也將於今年“七一”前亮相。據中共一大紀念館副研究員楊宇介紹,中共一大紀念館新的基本陳列展廳建筑面積約3700平方米,將聚焦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實踐,展出各類展品超1000件,其中實物展品600余件。

  中共一大會址歷來是人們參觀的重點,但實際上,上海還有許多紅色地標藏匿在不起眼的大街小巷之內。同樣位於鬧市,緊鄰天蟾逸夫舞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這裡剛完成場館的維護調整並恢復對外開放。

  雖然建筑面積僅214.14平方米,其歷史地位可絕不低。1928年4月至1931年4月,周恩來、鄧小平、李維漢、瞿秋白等中央政治局委員在這裡工作,政治局很多重要會議都在這裡召開,發出百余份文件,指導全國革命開展,“紅色中樞”的名號由此而來。

  為了讓參觀者的體驗更加生動,舊址在展陳設計上可謂挖空心思。記者在現場看到,參觀者可以在電子屏幕上現場體驗用隱形墨水抄寫秘密文件,而隱形墨水的配制則需要好好思考一番,例如檸檬汁加熨斗、小蘇打加茶水、葡萄汁加澱粉水、碘酒加硫酸亞鐵溶液……

  同樣不太為人所注意的,還有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中共三大勝利召開后,中央局機關曾遷至上海,隱藏在一個叫作“三曾裡”的小弄堂裡。它的外觀是一幢很普通的石庫門民居,外人路過也不會注意到它,而在當時,它卻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和革命事業的領導中心。

  從2019年開始,紀念館為廣大黨員、團員打造了一堂有聲有色、入腦入心的“沉浸式”情景黨課《足印赤色黎明》。課堂上,時空被撥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以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共中央機關為背景,通過戲劇演繹和密室逃生等生動的形式,參與者得以了解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主管陳旭麗告訴記者,為了保持最佳的體驗感,每場情景黨課的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整個過程共1小時15分鐘。“我們推出沉浸式黨課的初衷是為了避免黨史教育‘走形不走心’,自推出紅色場館密室逃生以來,深受黨員團體的歡迎,目前已經預約到今年10月份。”

  一種開放的姿態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當鏡頭從紅色地標密布的浦西投向摩天大廈林立的浦東,紅色之城的未來愈加清晰——新一輪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正是上海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

  在位於浦東新區合歡路201號的浦東展覽館內,通過1000余幅圖片、33個視頻、5部主題演繹片、1部4D影片、5套大型裝置、4組實境還原置景和近百款實物,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主題展訴說著這段重要歷程和輝煌成就。

  截至今年4月,主題展開展5個月參觀人次已突破10萬,先后接待國內外黨政機關企業團體近500批。今年3月,當前來參觀的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看到昔日破舊的“爛泥渡路”復原實景與如今繁華整潔的銀城中路照片時,不由感嘆:“浦東變化真的很大!”

  開放已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志,對於浦東來說更是如此。2013年,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在浦東誕生,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建設多年來,自貿區在制度先行先試、服務業對外開放等方面先行探索,有300多項改革試點舉措在全國和全市推廣。

  記者注意到,前來參觀的人們,都會在展覽中一處設計別出心裁的空間前駐足,這是位於第二展廳“開放高地”內的一塊巨大電子屏,其鑲嵌在由數個集裝箱拼接而成的顯示框裡,四周也都擺滿了各種顏色的集裝箱。

  去年,上海口岸貿易總額達到8.75萬億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350萬標准箱、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記者在現場看到,當屏幕中的視頻介紹到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一系列便利化貿易監管制度時,集裝箱隨之自動打開,直觀地展示著開放對每個人生活的影響。

  例如,各類進口水果“隨報隨批”“隨到隨查”“即到即檢”,從靠泊洋山碼頭到查驗放行,由原來所需4-5天縮短至現在的1天以內﹔通過“保稅展示交易”,保稅區內的葡萄酒等酒類商品可便利地出區參加各類展會,進博會上的各類暫時進境展品,在展會結束后,也可結轉到綜保區內……

  在參觀的人群中,記者見到了周浦鎮社區黨校講師馮就宜,年過七旬的他既是一名老黨員,也是一位“老浦東”,說起浦東的變化,他深有感觸:“我1965年離開浦東去北大上學,改革開放后回到浦東,數十年過去,家鄉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於浦東的開發開放,馮就宜有著自己的理解:“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這裡的開放居於戰略地位,起到的是引領和示范作用。”

  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對外開放的優勢正愈發凸顯。去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87萬億元,總量規模躋身全球城市第六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發展指數排名世界第三……中共一大召開100年后的中國上海,正以昂揚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

  一片為民的情懷

  一百年前,革命先行者們在上海創造了“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一百年后,上海要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滄桑百年,為民謀幸福的情懷未變,這座城市始終堅守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建設人民的城市,給予人民更多美好。

  緊扣“老小舊遠”等突出問題,上海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去年,上海啟動了包括舊區改造、停車綜合治理、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等在內的16項民心工程,直面人民生活的痛點難點。今年,上海已安排10方面共30項民生實事項目。

  在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記者見到了72歲的傅克明老人,由他擔任指揮的嘉興路街道三葉草弦樂團,是上海最大且歷時最久的民間弦樂團,街道市民驛站已成為他們日常排練、活動的場所。

  為解決社區老人的后顧之憂,驛站內還貼心地設置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服務對象主要是高齡、空巢、獨居且生活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從早晨8點半至下午4點半,老人可在這裡享用午餐,下午還有一頓可口的點心。

  “最近,我們還增加了插花、茶藝、垃圾分類等時尚的老年人活動,並增設了健康服務機,老年人每天來活動時都可以測血壓等情況。”嘉興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徐雯告訴記者。

  目前,虹口區全區35個市民驛站已實現“養老顧問點”全覆蓋,共建成84家老年人助餐服務場所和45個助醫點,看病取藥、老人日間照護、助餐助托等社區群眾牽挂的事都能依托市民驛站就近解決。“感謝政府給我們老年人提供了這麼好的場所,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安享晚年。”傅克明老人笑著說道。

  上海是一座屬於人民的城市,最好的資源被留給了人民。在楊浦濱江,昔日規模宏大的工業建筑遺存正煥發新顏,蜿蜒曲折15.5公裡的“工業鏽帶”正被逐漸打造成世界級的濱水岸線。今年,位於江邊的永安棧房舊址雙子樓,將分別修繕建成世界技能博物館和涵芬樓藝術中心,迎接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

  在浦東,共治共享的理念讓年輕的“上班族”們也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31.78平方公裡的陸家嘴金融城內,集聚了285幢商務樓宇。去年4月起,金融城在上海中心等6幢重點樓宇試點推出“樓事會”制度,通過選出“樓長”、設立黨群服務站等,搭建起匯聚政府、社會、樓宇等各方力量的協商共治平台。

  “我們這年輕白領多,飯點不固定,外賣管理和服務就成了矛盾,為此,樓事會積極推動相關企業一起設立外賣保管箱,方便了各方。”擔任“中國第一高樓”樓長的上海中心大廈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嚴明說。據悉,目前,“樓事會”正在金融城39幢樓宇基礎上,加快向110幢稅收億元樓宇全覆蓋。

  人民當家做主是人民城市的應有之義。當記者來到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時,恰遇上一場關於如何更好開展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討論會。去年12月,虹橋街道古北社區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挂牌成立,為民心工程和惠民實事聽民意、匯民智。

  “比如電梯加裝,我們征集了相關審批流程、權限、前期勘測費用、后期維保、高低層住戶利益平衡等方面的建議。”虹橋街道社區平安辦公室主任林鷹翔告訴記者,截至今年3月底,街道加裝電梯已完工13台,正在施工9台,已通過規劃公示7台,隨著成功案例的逐步增加,越來越多居民表達出了對電梯加裝的迫切希望。

  廣納民意,基層的聲音得以被高層聽見。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全國設立的4個基層立法聯系點之一,虹橋街道得以直通全國人大常委會。截至今年3月,虹橋街道全國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共聽取55部法律草案意見,上報建議1001條,其中72條已被全國人大採納。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