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運動。”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日益強烈。
從《全民健身條例》的頒布,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制定,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概念漸漸落到了實處——健身作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內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成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21年初,上海再次強調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建設,指出打造市民健身驛站的重要性。
自2016年至今,“健康中國”之路已走過了5年。社區健身房的設施設備是否充足、經營管理是否到位、供需關系是否平衡,都值得我們細致觀察與思考。
設施設備須改進
設施設備始終是健身者極為關心的內容。走訪中,居民健身願望強烈,常常抱怨“不夠用”。
殷行社區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分為上下兩層,一樓“樂活空間”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除3台跑步機、5台橢圓機外,其余都是理療類設備。剛結束鍛煉的一位阿姨告訴記者:“紅外線理療儀隻有一台,一進健身房就必須馬上登記,先排上隊。”“3台跑步機也不夠用,常常要等。”與她同行的另一位阿姨補充道。
長白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設有乒乓球室,有兩張乒乓球桌。一位大爺表示:“這麼大的街道,隻有兩台乒乓球桌,不夠用,還經常搶。”據了解,長白新村街道60歲以上人口佔街道全部人口數量近40%,而殷行街道60歲以上人口佔街道全部人口數量已超過44%。
記者走訪了多個社區健身房后發現,它們的空間普遍較小,尤其是一些較為老舊的百姓健身房,大多20平方米左右。
江浦社區健身俱樂部成立於2004年,空間極為促狹,乒乓球桌不得不擺放在入口處,靠近一邊的座椅。在運動過程中,乒乓球經常滾落到座椅下,撿球的市民、剛進門的市民與坐在椅子上休息的市民之間彼此影響,有安全隱患。
安順路的新華社區百姓健身房已開業十余年,位於兩棟建筑中間的夾縫處,門臉很小,外觀上十分不起眼。由於場地空間的限制,這裡的6台跑步機被放置在大廳,人員流動頻繁,大門常常敞開,跑步鍛煉體驗並不好。記者前去探訪時,健身房內空無一人。
金橋鎮碧雲社區文體活動中心的情況則是,大廳內僅擺放著一台跑步機、兩台橢圓機,此前在疫情影響下一度不對外開放,健身器材成為堆放雜物的“預留地”。“我們這裡不是健身房,就是文體活動中心。”一位路過的工作人員說。
除健身器械外,更衣室、淋浴房、飲水設備等配套設施也是市民健身體驗中重要的一環。在社區健身房,配套設施還處在“保基本”的階段。殷行社區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新涇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沒有淋浴房和更衣室,隻提供儲存物品的置物架,大多數市民都需要換好衣服前來鍛煉。
位於平涼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內的百姓健身房外配一個更衣室。據管理員說,這裡幾乎沒有人用,“太小了,不樂意用”。
新華社區百姓健身房內設有淋浴間,但管理人員並不想帶記者前去查看。洗澡服務需要另外收費,來鍛煉的居民基本也不會用。“這裡畢竟是社區健身房,條件稍微簡陋一些,夏天可能還行,冬天洗起來會有點冷。”管理人員說。
“我們還挺希望能有個兒童托管區,很多朋友要帶小孩,就沒法來鍛煉了,挺可惜的。”當被問及還希望健身房的硬件設備有哪些改進時,殷行街道的兩位居民這樣說。
經營管理待完善
《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規定,上海市實行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公共體育場館應當按照項目要求,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負責指導體育健身活動,宣傳科學健身知識,相關技術等級証書由體育行政部門頒發。
但社區健身房似乎很難界定,是否必須按“公共體育場館”來執行存在爭議。而現實是,指導員缺失,管理人員權責模糊。
新涇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健身房擁有超過100平方米的開闊空間和數量充足、種類豐富的健身器械,但管理較為鬆散,僅配有一名沒有經過相關職業資質培訓的管理人員,居民使用健身器材“全靠自助”。健身房牆面上標注的收費標准顯示,個人年卡為300元,月卡25元,但該管理人員說實際並不需要花錢,來了就可以用。
江浦社區健身俱樂部也採用相似的自助方式,健身房內沒有配備體育指導員,僅有一位前台阿姨負責登記出入人員信息。在記者問及有關健身房日常維護情況時,她表示並不了解,“我只是一個打工人”。
也有些社區健身房配備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平涼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位於懷德路399號,從2012年開始就有社區百姓健身房。管理人員向記者出示了上海市市民健身房管理人員培訓証書,並表示,課程培訓內容包括器械使用和擺放規范、緊急救助方法等。
該健身房總面積約50平方米,設有跑步機、橢圓機等重型有氧器械十余台,每台間隙僅約50厘米。根據相關文件,健身房小型健身器械(如橢圓機)擺放間距至少1米,大型、高速健身器械(如跑步機)擺放間距至少1.5米。該管理員卻表示,“能過一個人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一些社區健身房對場地管理和器械維護比較疏忽。
江浦社區健身俱樂部的器械區燈光較暗,杠鈴片散落一地,無人歸置,地面上還有廢棄口罩。
平涼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唯一一台高功率的重型跑步機已發生故障多日,管理員表示已通知健身器材公司上門維修,但至今未到。
新涇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也同樣出現久壞未修的旋體腰腹訓練機。內部多個健身器械因疏於保養出現老化跡象,管理人員對日常器械保養情況並不了解。
此外,許多社區健身房採取線上管理的辦法,辦卡、預約、登記等均需通過微信小程序或微信群操作。這讓一些老年人望而卻步。
比如,長白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健身房由第三方企業托管,日常使用需要通過微信小程序。在健身房隔壁乒乓球室打球的老年居民表示,不懂線上操作,嫌麻煩,很少預約使用健身房。
江浦社區健身俱樂部和平涼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百姓健身房則採用微信群預約制度,居民需提前辦卡,並在群內向管理員報名。一位老年居民表示,曾用兒子的卡去過一次,但覺得辦卡和線上微信預約“很麻煩,不太會搞”,后來就不去了。
年輕人:
不願走進社區活動中心
走訪過程中,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大多數社區健身房裡鮮少見到年輕人的身影。社區自建、自管、自營的健身房尤為明顯。
記者在幾家社區活動中心附近攔下了幾個年輕人,詢問他們是否知道社區活動中心有健身房,他們都表示不知道,也沒有興趣。
“社區健身房都是老年人去的”背后,透露著對年輕群體的忽視。
許多社區健身房的開放時間對上班族不太友好,隻在白天開放,大部分都在16:00前結束。
當然,也有較好的案例,如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身中心、殷行社區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把老年人的健身區域與年輕人的健身區域作了區分。青年健身區有更多的專業健身器械,也更晚閉館。
而這兩家健身房都採取第三方托管模式。公益性體現在優惠時段上,即通過社區補貼,在特定時段減免居民鍛煉的費用。不過優惠時段通常集中在17:00以前,如此一來,年輕人無法享受公益補貼。
新華社區百姓健身房則採取不同時段的收費方式。白天卡(9:00—17:00)的價格為599元/年,全天卡(9:00—21:00)的價格為1599元/年。公益時段僅包含6:30—9:00、11:00—14:00,年輕人很難參與進來。
老年人:
我們需要社區健身房嗎
年輕人難以走進的社區健身房,是否符合老年群體的需求呢?
根據《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適合老年人的門球、太極拳、健身氣功等運動項目亟須推廣。
在記者走訪的15家健身房中,僅殷行社區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身中心配備了適合老年人使用的平衡類、康復類、理療類器械。
長白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居民說:“白天來健身房的人不多,退休老人就用用隔壁的乒乓室﹔晚上來的人多,但都是青年人。”管理人員也表示,“老年人一般就隻用用跑步機”。在新華社區百姓健身房內的羽毛球場和乒乓球場,幾位老年居民表示從來不去這裡的健身房,認為自己不太適合器械鍛煉,更加喜歡打球。
平涼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百姓健身房管理員坦率地說:“我們也不太願意老年人來,很難管,萬一出事情很麻煩。”這裡的健身器械主要包括跑步機、橢圓機、拉伸機、杠鈴等。而平涼路街道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佔街道總人數近40%。
如此一來,社區健身房似乎陷入一種悖論:適合的年輕人無法享受社區健身的便利和優惠,能夠在優惠時段參與健身的老年人卻不適合器械鍛煉。服務人群的定位不清,是社區健身房利用率不高背后的重要因素。
好服務更要宣傳好
讓更多居民走進社區健身房,還需要進一步宣傳及普及。
住在江川路街道的陳奶奶告訴記者,她和老伴經常去社區文化中心4樓跳交誼舞,並不知道3樓有健身房。
新涇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背朝街道,較為隱蔽。住在文化中心對面的大爺告訴記者,他在這住了幾十年都不知道原來還有健身房,周圍的人也都沒來過。
宣傳不到位、居民不知曉的問題同樣出現在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身中心。附近的老人不知道有新增的康復訓練等功能性器械。也有老人對健身房收費存在顧慮,表示“走走路、壓壓腿就行,自己就能做,健身房沒必要”。
值得肯定的是,在“健康中國”的道路上,當下的社區健身房正在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身中心、殷行社區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建立了多樣化、分年齡段的體育健身平台。進門處配備身體素質測量儀,可進行免費體質檢測。場地內器械種類豐富,以康復訓練和運動健身為主,分為有氧區、理療區、等速訓練、微循環、手扶律動區,並有專業人員進行指導。
據了解,這裡還有醫生定期前來免費坐診,可由醫生根據個人身體狀況提出相應的鍛煉方案。這是應對社區老齡化的創新舉措,也是對“體育+養老”這一新模式的探索。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聯網時代,社區更新,尤其是服務類項目的創新,尤其需要宣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