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蚊子“嗡”得有點早?莫慌,愛國衛生月有成效 本月中下旬對蚊“宣戰”

2021年05月11日14:35  來源:新民晚報
 
原標題:今年蚊子“嗡”得有點早?莫慌,愛國衛生月有成效 本月中下旬對蚊“宣戰”

圖說:工作人員在小區內安裝蚊蠅誘捕籠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天氣漸熱,大街小巷除了越來越多的短袖、冰淇淋,有一位令人討厭的“老朋友”也來報到了。近日來,不少市民發現申城已經出現了蚊子的蹤影。大家忍不住嘀咕:“這小家伙似乎比往年來得早了點。”

情況真如大家所感受的那樣嗎?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主任冷培恩告訴記者,本市的成蚊監測從每年的4月開始,隨著氣溫上升,雨水增多,蚊子的密度也在逐漸增加,6、7月達到全年的最高峰。從本市4月份起監測到的數據來看,和往年相比成蚊密度並沒有特別變化,跟去年同期水平差不多。最近感覺到蚊子特別多,是因為這幾天氣溫較高,熱得如夏天,蚊子的出現也不足為奇了。

蚊子也狡猾

“在春末夏初就出現蚊子,肯定和溫度相關。”中國科學院昆虫博物館館長殷海生介紹。蚊子的整個生命周期與其生理活動和溫度密切相關。當溫度比較高時,蚊子發育就會比較快。在前一個冬天,大部分在戶外的蚊子經不住嚴寒死了。但也不是“必死無疑”,有些“聰明”的蚊子在秋天“吃飽喝足”,找了個暖和的地兒好好“睡一覺”,待到驚蟄過后溫度回升,又“滿血復活”了。

“雖然戶外溫度比較低,但是諸如地下車庫、電梯井、下水道等環境,溫度在10℃上下,這個溫度雖然對蚊子的活躍度有制約,但還是能讓它活下去。”殷海生說。等到春暖花開,成蚊通過婚飛交配產卵,在氣溫略高的條件下,兩三周“蚊二代”就出現了。

“今年冬天不是特別冷,在3月份就已經在積水中看到了蚊虫幼虫,這比往年來說的確有所提前。”冷培恩表示,“不過,由於申城在3-4月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月,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監測到的成蚊數量並不是很多。”

消滅蚊子先滅“家”

在上海,白紋伊蚊是最常見的蚊虫種類。它腿上有白斑,胸背有白線,俗稱“花腳蚊子”。它是攻擊人類的最凶猛蚊種之一, 被它叮咬后會很痒,蚊子包也比較大。這種蚊子整個白天的活性都比較高,不過,溫度還是它的最大制約,偏高或偏低都會對它有影響。

今天起,申城迎來降溫降雨,冷培恩說,蚊子的活動會有所“收斂”,但降雨過后,積水增多,又會導致蚊虫的孳生地增加。蚊子孳生離不開水,一切有水的地方都可能成為蚊子“窩”。小區裡的積水區域、家裡的魚缸、花盆、花瓶等,如果不及時清理,很容易孳生蚊子。因此,防蚊滅蚊首先要消滅蚊子的孳生地。

據悉,5月中下旬,本市將啟動夏秋季蚊虫專項控制行動,對本市的垃圾廂房、小區幼兒園、社區活動場所、人口居住密集的老舊小區、農(集)貿市場等重點區域的公共環境,以及疾控部門監測超標的公共場所,開展集中消殺控制。同時走家入戶進社區,發放倡議書和個人科學防蚊知識宣傳等,結合衛生大掃除工作,全面減少蚊虫適宜孳生環境。

蚊子“無差別攻擊”

蚊子“上線”,總有人抱怨:為啥偏偏愛叮我。網上也流傳著“蚊子愛叮O型血的人”,事實又是怎樣?殷海生解釋,蚊子愛叮什麼人,與血型、性別等並無直接聯系。大多數情況下,蚊子是“無差別攻擊”的。“有些愛出汗、呼吸沉重的人,這些人可能向蚊子發出的‘信號’更強。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汗液中的乳酸等化學物質在空氣中揮發,能讓蚊子更准確的‘定位’,然后‘下嘴’。”

個人蚊虫防護有什麼要點呢?記者從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獲悉,可歸納為“三二一”:“三”是通過“三清”,清雜物、清積水、清托盤,把蚊虫一網打盡﹔“二”是運用“二法”,即紗門、紗窗、蚊帳等物理方法和蚊香、氣霧劑等化學方法,防蚊滅蚊雙管齊下﹔“一”是學會“一招”,在戶外蚊子較多的地方活動時“防”字為上,穿淺色長袖長褲,外露皮膚及袖口、褲腳、衣領等處噴涂驅蚊劑。如果去蚊媒傳染病流行地區旅行,一定要提高防病意識,預防蚊虫叮咬。一旦出現發熱、頭疼、關節痛、皮疹等症狀,及時到就近的發熱門診就診,並主動告知近期外出旅行史。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