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商業劇變,正在人民廣場地下商業街悄然發生。
在經歷了數年低谷后,以香港名店街、迪美購物中心為代表的人民廣場地下商城,在“95后”乃至“05后”的年輕人圈子中再次走紅。
數十家面向年輕人的漢服店、Lolita服飾店、JK制服店、手賬膠帶店、BJD娃娃店在這裡落地生根。
每逢周末,穿著漢服、Loli鄄ta服飾等“奇裝異服”的少男、少女們通過軌道交通,如潮水般涌入這裡,體驗原本隻能在漫展中才能實現的“三坑”(指漢服、Lolita服飾、JK制服三種)服裝購買樂趣。
在普通人眼中,穿著漢服、Lolita服裝、JK制服的年輕人,似乎來自於另一個次元,而在“三坑”圈內的年輕人看來,這個圈子以外的人,都是“地球人”。
原本隻屬年輕愛好者的小眾圈子,帶著與生俱來的自信,正嘗試邁出圈外,向更大的受眾展現他們的魅力:“你好,地球人。”
逛街打卡的“05后”
當成長在互聯網時代,用手機下單比去雜貨店打醬油更早的“05后”,開始獨自逛街,他們會去哪裡?
人民廣場的香港名店街、綺麗次元創意文化街區、迪美廣場,正成為“05后”的答案。
搭乘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8號線,從人民廣場地鐵站1號口進入,至香港名店街、迪美購物中心,一條街的漢服店、Lolita服飾店、JK制服店、膠帶手賬店、BJD娃娃店映入眼帘,在這裡,青少年的身影隨處可見。
“老劉”、“老宋”、“長發姑娘”和“眼鏡妹妹”4個“05后”“三坑”愛好者,已不記得相約來這裡多少次了。
因為熟絡,喜歡以“老”相稱的他們大多是2008年前后出生,年齡都不超過15歲。
2021年4月的這次相聚,過生日的“老劉”是主角。
幾位少年一路嬉鬧,鼓動“老劉”不妨為自己的生日選一件他未曾嘗試過的漢服。
因為男款漢服有點像裙子,“老劉”很猶豫,一路上,幾個朋友都在給“老劉”洗腦。
“老劉,你太適合了。”
“老劉,這就是你的衣服。”
在迪美“風和棠”漢服店,一件晉制漢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三個小伙伴圍著“老劉”嘻嘻哈哈地鼓動著,邊笑邊鬧。
幾個少年興高採烈地在漢服區逛了半個下午,離開時,不僅“老劉”穿了一整身的漢服,連旁觀的少年“老宋”,也選了一件。
“走走走,穿著漢服去‘炸街’。”一群少年走得風風火火,像一陣充滿活力的風。
“05后”這群青少年的到來,同時帶回了他們的“70后”、“80后”父母,他們曾是香港名店街、迪美購物中心的第一代“主角”。
剛考完期中考試,初二女孩雨辰就把媽媽從寶山帶到這裡,已經和同學來過一次的雨辰,穿著一整身的宋制漢服,大步走在前面,興味十足。媽媽劉爽跟在女兒后面,東瞧西望,滿目驚嘆。
劉爽清楚地記得,上一次,她來人民廣場地下商城購物,還是在女兒出生之前。當時,她和幾個朋友相約到地下城買鞋。那時候,地下城有一家很大的達芙妮鞋店。
如今,地下城早已變成她不熟悉的樣子了。女兒喜歡的漢服店、手賬膠帶店,已讓她有些看不懂。
陳娟與劉爽年齡相仿,上初中的女兒既喜歡漢服又喜歡Lolita服飾。時隔十幾年后,陳娟跟著女兒,又一次成了人民廣場地下商城的常客。
這似乎是一個輪回,上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少女時期的陳娟,曾因痴迷電動游戲,在迪美的游藝廳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周末。
“她喜歡,就給她買了。”對於女兒的愛好,陳娟很開明。
如今,逛地下商城成了陳娟和女兒的固定活動。隻要女兒取得好成績,母女二人必然到這裡購物慶祝。陳娟喜歡看女兒打扮得精致可愛的樣子,如今的地下商城,迎合了母女兩代人的購物需求:這裡既有女兒喜歡的商品,也能讓母親回憶起年少時的青春。
年輕人回來了
年輕人來了。
這是所有熟悉人民廣場地下商城的人,近年來最深的感受。
在迪美經營煙草生意的老板娘說,這幾年,她已習慣了每逢周末“年輕人們穿著奇奇怪怪的服裝在商場裡走來走去”。
上了年紀的老板娘看不懂年輕人穿的是什麼,但覺得熱鬧有趣。
即使是常年在香港名店街、迪美開店的老店主們,也很難說清,這群打扮得像是從電視劇、漫畫書中跳出來的年輕人們,是什麼時候來到這座地下商城的。似乎是在疫情前或更早一些時候,地下商城中空出的店鋪,一間間地被穿著漢服、Lolita服飾、JK制服的年輕店主租了下來。
“他們應該是互相介紹的。”煙草店老板娘推測,她發現,這些年輕店主之間的關系極好,似乎都來自於同一個圈子。
“我們現在已經搞不清,有幾個老板在做這行了。”香港名店街一家內衣店的老板說。
在她的記憶裡,變化並非一朝一夕發生的。早在3年前,在地下商城一些租金便宜的角落裡,一些主營“三坑”服飾的店鋪就已悄然出現。
“這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別的店做不出來,這個類型的店能做得出來,他們就把店鋪一家家拿下開,慢慢就變成這條街上全開這種店,這條街的風格就換掉了。”內衣店的老板娘說。
“現在很多老顧客都說,這個地方對他們來說已經沒什麼可逛的了,這些年輕人的東西,他們看都看不懂。”言語間,內衣店的老板娘有些落寞,她已經在這座地下城開店16年。對於年輕人以及新類型店鋪的快速增加,她喜憂參半。
在如今香港名店街的運營者——綺麗次元創意文化街區負責人張北雲看來,與其說是年輕人來了,不如說是年輕人回來了。
地下商場前些年遭遇電商崛起、設施老化等問題的嚴重沖擊。到了2015年,地下商場已出現關門潮。在2015年迪美的279家租賃商戶中,有80家處於空關狀態。以至於當時有媒體感慨:曾經潮極一時的地下商場現如今門可羅雀,迪美迎戰電商,敢問路在何方?
與生俱來的本能
在地下商城已營業了16年的內衣店老板娘,是地下商場由盛轉衰的親歷者。“沖擊是一波一波來的。”老板娘說。
在地下商城鼎盛時期,老板娘擁有4家店鋪,淘寶的興起,讓老板娘損失了一大批生意。直播和微商的到來,則給了她幾乎最致命的一擊。
至2015年前后,內衣店老板娘發現,除了相熟的老客戶,隨機進入門店的客流已屈指可數。廠家發現線下店鋪賣不動貨后,轉身投入電商懷抱。消費者通過電商買到的商品,有時比零售小店的進貨價還低。老板娘的生意,就此陷入惡性循環,地下商城的零售小店,也變得關一家少一家。
近些年來,並非沒有相同業態的新店試圖填補空缺,但這些新入行者,幾乎都在殘酷的現實前鎩羽而歸。
在相同業態下,新店甚至活不過老店,因為他們既無和電商競爭的優勢,更沒有老店可依仗的熟客資源。
與內衣店老板娘這一批被動接受互聯網沖擊的“70后”店主不同,誕生在互聯網時代的“95后”店主們,對如何經營線上生意,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
“他們把一大批原本不屬於這裡的人帶來了。”內衣店老板娘說。
敢於闖入實體經濟的“三坑”店主們,大多是非常成功的線上經營者。幾乎每一家在地下商城中開設實體店的“三坑”店鋪背后,都有一家極其成熟的淘寶店鋪。
他們中的大部分,擁有自己的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賬號,這些賬號在漢服等愛好者圈子中赫赫有名,旗下爆款商品一件難求。
這些店鋪不依賴於七浦路上的批發貨源,要麼是和多個“三坑”原創品牌合作的集合店,要麼自己就是品牌方,店內銷售的每一件衣服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創設計。
對於這些實體店而言,早已成熟的線上店鋪,是引流的利器,而非分流的對手。
“我加了這裡許多店的粉絲群。”一名戴著假發和兔耳,穿著淺藍色系Lolita裙子的女孩說。作為重度愛好者,每周至少有5天時間,她會跟著“三坑”店鋪發布在社交平台上或粉絲群中的上新信息,來到地下城圍觀實物。
同為重度愛好者的Lolita女孩“繾綣”,通過小紅書APP知道香港名店街、綺麗次元創意文化街區、迪美廣場后,就將這裡視為和“同好們”線下見面、日常社交消遣的重要場地。
幾乎每個周末,她都會在這裡和“同好們”見面,一起逛街購物。
你好,“地球人”
如今,在香港名店街、綺麗次元創意文化街區和迪美,至少三分之一的店面,已被“三坑”服飾店等“二次元”經濟佔領,新老業態的交替,讓這座地下城,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局面。身著漢服、Lo lita服裝、JK制服的“二次元人”,和尋常逛街的普通人交織在一起,雙方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各玩各的,互不干擾。
在普通逛街者看來,穿著漢服、Lolita服裝、JK制服的年輕人似乎來自於另一個次元,而在“三坑”圈內的年輕人看來,這個圈子以外的人,都是“地球人”。
面對“地球人”的注視,“三坑”人類毫不怯場。
“你能感受到他們非常自信,敢穿,敢表達。他們就是要穿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逛街,就是要請你們來欣賞我。”張北雲說。
在打造綺麗次元創意文化街區后,張北雲和這個極其年輕的圈子,展開了深度合作,他為這些不熟悉線下實體店鋪運營的“Z世代”(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店主領路,幫助他們完成了由線上到線下實體經營的過渡和轉變。
“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圈子,大多數的老板都是‘95后’,他們大多是在大學階段就開始創業。”張北雲說。這些年輕人身上有許多鮮明的特質,比如敢想敢做、“為愛發電”以及高度的自我認同。
“他們不願做追隨者。他們不會因為現在流行什麼就去復制什麼。他們追求的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在這些年輕人眼裡,他們就是要做原創,設計出代表自己想法的東西,用自己創造的美獲得認同。”張北雲說。
在地下商城,這個特質表現為,“以我為主的‘Z世代’”,不僅不願繼承父輩的時尚和經營模式﹔在自己的圈子裡,他們也拒絕復制或模仿,堅持表達出自己對美的態度。
因此,盡管Lolita服裝、JK制服等服飾最早源於海外,但幾乎整條街上,店主們所推薦的都是由國內設計者設計的品牌,原創設計被極度看重,山寨和模仿在這個圈子中被所有人不恥。
高度的自我認同,讓這些年輕人相信,他們所創作的美,終將獲得更廣泛的認同。
對於許多“三坑”店主而言,將原本以網店形式經營的店鋪搬至線下,本就代表野心。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在圈內自娛自樂,希望將自己所創造的美,推向更大的受眾。
“我們希望通過運營實體店,樹立品牌形象,讓更多的圈外人知道我們這個品牌,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品牌也能像一些大眾服裝品牌一樣,被大家所熟知。”Lolita鞋類品牌“綿羊泡芙”創始人小橙說。
在某種程度上,在人民廣場地下商城中蓬勃發展的“Z世代”經濟,是由青年人所主導的一種新型業態:對美、潮流有著自己的態度的“Z世代”,已經自信地踏出自己的圈子,向大眾招手:“你好,地球人。”
[對話]
“一條街都是自己人”
除了驚人的年輕與追求個性的裝扮,許多人對以“三坑”經濟謀生的年輕人一無所知。
他們是如何入行的?又是怎樣探索出自己的創業之路?他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
晨報記者對話了綿羊泡芙、PUPPET NIGHT、風和棠——地下商城中三家風格迥異的“三坑”店年輕老板,試圖來回答這一個個縈繞在人們心中的疑問。
如何入行?
綿羊泡芙創始人小田、小橙:“大家說不能穿‘山’,我們說那就自己原創。”
從人民廣場地鐵站1號口走入香港名店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精致可愛的鞋子。
小田和小橙,這兩個25歲的女孩,是這排鞋子的主人。
今年是小田和小橙在“三坑”領域創業的第4年。她們創立的Lolita鞋子品牌綿羊泡芙,去年的營業額已達到數千萬元,位於綺麗次元創意文化街區的這家店鋪,是她們全國首家線下實體店。
與綿羊泡芙出色的業績成鮮明對比的,是兩位創始人的年輕和自信。小橙和小田都隻有25歲,日常喜歡穿Lolita裙子,外表看上去,很像是不諳世事從童話中走出的女孩。
事實上,在成為創業者之前,小橙和小田本身就是重度愛好者。她們的創業經歷,是這個圈子許多創業者的縮影:一開始只是出於喜歡,邊玩邊賺錢,做著做著就成了事業。
小田與Lolita服飾結緣,始於中學時期。當時,偶然從貼吧了解到Lolita的小田,一頭扎進Lolita的世界,她長相精細小巧,穿著Lolita裙子到漫展轉了幾次,就接到了許多模特照邀約,逐漸成了圈內小有名氣的模特。
小橙則是在大學時期“入坑”。因為善於畫畫,她逐漸成為了圈內小有名氣的畫手、設計師。
大三時,小田和小橙在網上相遇,二人一拍即合,決定一起開一家Lolita原創鞋店,這樣,做出的鞋子又能賺錢,又可以自己穿。
“那個時候好看的Lolita鞋子都是日本品牌,一雙要七八百塊錢,對於學生來說太貴了。除了原創外,就是各種‘山寨貨’,大家都說不能穿‘山’,那我們就自己做原創。”小田說。
因為非常了解圈內人的喜好,她們設計的原創鞋子又便宜又漂亮,幾乎一面世就受到了圈內追捧。二人推出的第二款鞋一口氣賣了幾十萬雙。大學還沒畢業,小田和小橙的鞋店,就已成為圈內的知名店鋪。就這樣,二人一腳踏入了“三坑”產業。
做火了鞋子,她們又推出了襪子、箱包等產品,和做鞋子的初衷一樣,她們做這些產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自己喜歡。
“我們做的很多款式都是因為我們想穿又不想花錢買,所以就自己做了。”小橙說。
“枯燥無味的東西很難堅持。”小田和小橙覺得,熱愛是她們創業的重要動力:“你不喜歡它,你不懂得欣賞它,你就沒有辦法把這個東西做得很好看。”
如何創業?
PUPPET NIGHT創始人“漁老板”:“我覺得應該這樣做,我就這樣做了。”
從線上初識到共同創業,小田和小橙隻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因為分別在武漢、上海兩地,這些時間隻夠她們在線下碰上一面。
經過短暫的彼此了解,二人拿出了此前做模特和畫手時期積累的全部財富,一口氣投入到了創業之中……
看起來快得有些常人難以理解的創業過程,在這個以“Z世代”創業者為主體的圈子中屢見不鮮。
PUPPET NIGHT創始人“漁老板”便是其中翹楚。
這個23歲的女孩,19歲時以2000塊錢起家,4年間,一手打造出了年營業額達到1200萬元的Lo lita品牌PUPPET NIGHT,靠的就是4個字:敢想敢做。
位於綺麗次元創意文化街區的PUPPET NIGHT,是她開設在商場內的第一家實體店。從了解綺麗次元街區到決定以實體店的形式入駐,“漁老板”隻用了3天時間。
“2月28日,我來上海玩,3月1日來逛了一圈,3月2日就定下來了。”
這不是“漁老板”做得最快的一個決定。2017年,19歲的“漁老板”決定休學創業,也不過是一念之間。那時候,她甚至並不足夠了解Lolita文化,只是想做一條專屬於自己的裙子。
利用小學時的繪畫基礎,“漁老板”自己在本子上畫了一條叫做草莓制服的裙子,又花了50塊錢請工廠幫忙打了個樣。這條顏色粉嫩可愛的小裙子,就是“漁老板”創業的起點。
沒做任何宣傳,草莓制服一上市就賣出了3000多件。那一年,以2000塊錢起步創業的漁老板,線上店鋪年營業額達到了50萬元。
“我屬於那種今天晚上想到什麼,明天就會立刻去做的人。”“漁老板”說,她做決策的速度極其驚人。
開設淘寶店時,從畫出第一條裙子到開店銷售,她用了不到一個星期。開設線下實體店時,裝修同樣隻用了3天,她態度堅決地告訴運營方綺麗次元街區,她決不會把錢浪費在裝修上。
當然,這種創業模式並非一帆風順,“漁老板”有時也會遇到麻煩。她的淘寶店曾因人手不足一度被投訴至閉店,她的合作廠商欺負她年幼以次充好,她的產品也常常遭遇山寨……
幸運的是,每一次危機都在她能夠承受的范圍內,盡管有時焦慮得睡不著覺,但她總是一次次化險為夷。
“很多人都說我比較幸運,很多同時和我開店的人,都沒能成功,隻有我開起來了。”談及如何闖過創業路上一個個關口,“漁老板”認為除了運氣不錯,更重要的是,她從未畏懼失敗。
“我可能比較自信一點,從來就沒有想過會失敗。我覺得我想做這個東西,我就要做,如果做不好那就再說。”
怎樣的人?
風和棠店主“棠染”:“一條街都是自己人。”
和所有行業相同,並不是每個人的創業之路都一帆風順,小橙、小田、“漁老板”等年營業額在千萬元以上的店鋪,只是地下商城中的少數。
以風和棠店主“棠染”為代表的小店店主,才是這個圈子中的大多數。
他們的店鋪通常規模並不大,有些人甚至隻有一個小小的攤位,但他們仍樂此不疲地從事著這個行業,他們說,自己更多的是在“為愛發電”。
“棠染”今年27歲,是一名資深漢服愛好者,進入這個圈子已經12年。
2012年,“棠染”跟著貼吧中的教程,學會了做頭飾,並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淘寶店。“棠染”的淘寶店一直隻接私人定制,規模並不大。但她一做就是9年。時間久了,“棠染”的身邊,凝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去年,圈子裡有朋友計劃在人民廣場地下商城開設漢服實體店,幾個好朋友一商量,決定大家不如每人開一家,組成一條漢服小街。於是,四五家漢服小店扎推入駐了迪美。
從此,地下商城出現了一副有趣的畫面:一條街的老板都是朋友。
“初夏笙歌”的店員突然辭職,無人頂上,“棠染”就臨時頂替,成了“初夏笙歌”的店員。
這成了這條街上又一個新梗:“他們都說,我在做店員,養活我自己的店員。”
從去年營業至今,“棠染”的生意不溫不火,用她的話說,隻能算是“可以維持我和店員的生活”。但,附加收獲卻非常多。
運營實體店讓棠染身邊的漢服愛好者越聚越多:“我至少加了100多個客人的微信,大家建了個群,每天在裡面開心地聊天,分享好玩的事情。”
“棠染”說,即使賺不到太多的錢,她仍願意以愛好謀生:“隻要這個店不倒閉,這個事業我應該還能再堅持下去,我覺得我還能再‘苟一苟’。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堅持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