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垃圾箱可以自助預報箱內裝載情況
傳統建筑垃圾堆放點佔地大、清運難,污染環境。
2020年,本市共申報處置建筑垃圾約10053萬噸,其中裝修垃圾約407萬噸。這麼多的裝修垃圾堆放在哪?能否及時清運?在生活垃圾分類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的同時,小區以裝修垃圾為主的建筑垃圾堆放和清運問題,卻似乎成為了社區治理的“老大難”。
目前,多數小區仍採用露天堆放、定時清運的模式,但對很多小區來說,包括建筑垃圾在內的大件垃圾堆放點本身就空間緊張。在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的現實語境下,又有什麼新思路、新方法能夠破題這一局面?
建筑垃圾缺乏固定堆放場所
上海居民小區裡的建筑垃圾堆放,存在哪些問題?記者走訪多個不同類型小區后發現,許多小區都沒有固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場所。
以地處徐匯區的大型動遷安置小區華悅家園為例,小區裡住著3000多戶人家、上萬居民,其中六成以上是租戶,裝修頻率很高。但小區沒有固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庫房,居民一度隻能將建筑垃圾堆在各自的樓前或是小區內的建筑垃圾臨時堆放點。
虹口區密雲小區的建筑垃圾堆放問題也曾令人頭痛。大量建筑垃圾直接堆放在路邊,建筑“垃圾山”頻現,裡面充斥著各種沙磚、木塊,還夾雜著生活垃圾,對小區環境的影響可想而知。
有些小區雖有固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場所,但存在設置簡易、點位離居民樓較近等問題,仍然引發了居民的抱怨。浦東新區棲山小區曾在遠離主通道的空地設置過建筑垃圾堆放點,豎起圍擋並插牌提示。但由於離個別居民樓較近,影響了居住環境的整潔。再者,這些建筑垃圾堆放場所都是敞開式的,大風天會出現揚塵。
噪音揚塵久堆放等都是難題
除了堆放不當,小區建筑垃圾還面臨清運難題。
華悅家園小區居民曾向有關部門反映,有的居民樓門口堆積了很多建筑垃圾,一個多月來無人清理,使環境臟亂不堪。況且,以裝修垃圾為主的建筑垃圾數量大、分量重,萬一沒有及時清運,越堆越高,不僅影響環境,可能還存在安全隱患。
就算能做到及時清運,清運時產生的大車佔道、噪音擾民等問題也給居民帶來了困擾。
比如,棲山小區此前設置的建筑垃圾堆放點需要一輛大卡車和一輛鏟車同時開展清運工作,由鏟車將建筑垃圾一次次鏟起,倒在大卡車上,每次持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兩輛大車停在並不寬敞的小區通道上,佔去了不少地方。
雖然清運是在白天,但車輛和機械作業聲音較大,打擾了白天在家的居民。而鏟車作業時,揚塵問題同樣不可避免。
智能建筑垃圾箱已有配置
正在全力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的上海,能否用新思路、新技術,解決包括裝修垃圾在內的建筑垃圾堆放清運難題?
記者採訪發現,已有部分街道、區開始積極的探索。比如,洋涇街道就在轄區46個老舊小區中投入了30個智能建筑垃圾箱,通過靈活配置、按需配置,實現了對這些小區現有空間的全覆蓋。
在棲山小區,記者看到了安置在小區一角的智能建筑垃圾箱。從外觀上看,它只是一個普通的灰色封閉箱體。但在箱體內部,12個超聲波感應探頭通過激光測距,能隨時感知垃圾箱的裝載情況。
這些感應探頭由設在箱體內外的太陽能充電裝置和鋰電池組供電,節能環保。一旦裝載量超過總量的80%,箱體就會自動向后台預警,並將信息同步傳輸到洋涇街道“一網統管”城運平台上,由平台自動生成訂單,派發給清運公司,實現智能化管理。
到了清運時間,一輛吊臂清運車開進小區,先將另一個空箱體從車上放下,再將裝滿建筑垃圾的箱體緩緩拖上車拉走。整個過程不過三五分鐘,既沒有什麼噪音,也沒有任何揚塵。
平時,智能建筑垃圾箱由小區物業負責管理。住戶裝修前需先向物業報備,由物業安排智能建筑垃圾箱進入小區。箱蓋僅在傾倒建筑垃圾時打開,傾倒結束后立刻封閉,避免混入生活垃圾以及產生揚塵。
智能垃圾箱效果好但成本高
試點“改點為箱”模式、把裝修垃圾的露天堆放點改造成收納箱的,不止洋涇街道一家。徐匯區也將華悅家園作為居民區試點,實行裝修垃圾智能化箱體清運模式。
“改點為箱”的效果好不好?記者從棲山小區居民口中聽到了肯定的答案:“自從裝修垃圾的露天堆放點變成了智能建筑垃圾箱,噪音、揚塵都不見了,小區環境大為改善。”
並且,由於箱體佔地面積較小,隻需一個半車位大小的空地就能容納,對於空間有限的老舊小區來說毫無壓力。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全市試點“改點為箱”的小區還不多?記者了解到,成本偏高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市場上,一隻普通的裝修垃圾散裝箱,價格約在上萬元。
洋涇街道為了給居民創造更為干淨、整潔、有序的環境,專門撥出財政資金,以購買服務形式,在轄區46個老舊小區中投入了30個智能建筑垃圾箱,靈活配置、按需配置,實現對這些小區現有空間的全覆蓋。
但若政府部門不出資,很多小區的物業並沒有動力自費添置這些設備。
然而,也有專業人士表示,智能清運模式本身是可以降低成本的。因為這種模式不需要鏟車,也不需要鏟車司機和跟車保潔人員,設備和人力成本上都有所節省。“改點為箱”的成本降低了,小區就更容易接受。
建筑垃圾將被環保再利用
記者走訪發現,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更多小區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方式,對既有設施進行改造,應對建筑垃圾堆放問題。目前,密雲小區所在的曲陽路街道已為各小區完成20處便民裝修垃圾和大件垃圾堆點的建設工作,形成固定型、改建型、伸縮型和移動型4種格局,改善小區的環境面貌。
已經實現“改點為箱”的街道和小區,正在進一步思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可行性。洋涇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小區每個智能建筑垃圾箱都帶有定位傳感器和識別裝置,能知道箱體是從哪個小區運來的、體量是多少,有助於精確統計各小區每天的建筑垃圾產生量。
而在運離小區后,這些智能建筑垃圾箱會被送往浦東新區的建筑垃圾終端場所進行清空,隨后再將建筑垃圾送往末端處理廠處置,可作為工程道路鋪填的碎石,或者硬度要求不高的地面行道磚。
源頭減量才是根本手段
然而,無論清運的運能、效率還是社區暫存裝修垃圾的空間,都會有邊際。在源頭減少裝修垃圾的產量,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
根據現行的《上海市建筑垃圾處理管理規定》,“本市推廣裝配式建筑、全裝修房、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綠色建筑設計標准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標准,促進建筑垃圾的源頭減量。”
而洋涇街道所關注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也是一條值得探索之路。
今年4月23日,上海市人大啟動新《固廢法》執法檢查。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正全力推進全市12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投產,目前已建成10座,預計年底全部建成,全市建筑垃圾集中資源化能力將達到590萬噸/年,基本滿足本市裝修和拆房垃圾處置需求。
此外,該局還將會同相關部門推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打通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利用途徑,拓寬再生產品應用領域和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