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菜販愈發不好當了。
五六年前,生鮮電商初崛起,線下菜場流失大批顧客﹔新冠疫情又是一撥助推,互聯網買菜觀念在更多人群中加速建立﹔再然后是去年底,社區團購巨頭逐鹿,所謂“仙人打架、凡人遭殃”,傳統菜販雪上加霜,其“飯碗不保”成輿論熱議。
但行至水窮,坐看雲起。記者近期一番調查后發現,上海傳統菜販痛則思變,已經有了N種勵志新活法。
這才知道自己多優秀
她的絕活在於,還沒等顧客開口,顧客要啥部位的肉、要多少的量,她隻要眼神一掃,便猜得十之八九。她說,這種識人術,不就是互聯網“用戶畫像”嘛
浦東高行鎮,方姐賣了25年豬肉。
5個月前,她所在的浦東華高菜市場迎來盒馬入駐。方姐一度強烈抵觸,但同場競爭迄今,她作為菜場最大肉攤攤主的地位似乎並未被撼動。她自覺,論賣肉生意經,她不比互聯網的算法遜色。
她的絕活在於,還沒等顧客開口,顧客要啥部位的肉、要多少的量,她隻要眼神一掃,便猜得十之八九。她說,這種識人術,不就是互聯網“用戶畫像”嘛!
5個月較量下來,方姐的老顧客基本沒流失,反而黏性更足。有些顧客明知一拐彎就是刷臉支付的盒馬,仍習慣去方姐那兒。“因為她會猜到我心坎裡,會給出推薦吃法,照她說的做准沒錯。”一位55歲的顧客如此評價方姐。
考慮到不少老上海人偏愛熬豬油,方姐會貼心備好大肥肉,與盒馬形成差異化競爭,甚至還巧用對手資源,形成自己一項特色服務——她不時會去隔壁打探軍情,看哪款商品有超高性價比,尋思著能否與自家的肉搭配,隨后再介紹給顧客。“比如前陣子,盒馬家的筍真心便宜,我就推薦顧客做紅燒肉炒筍或小排骨筍湯。”
在此駐守經營23年的豆制品攤販劉強也很篤定。一切如他所料,原先的老年客戶基本沒少,因為在他這裡,顧客可以“要多少就切多少”。他還收獲了驚喜,“隔壁盒馬給我們導來了年輕人,他們下班后就喜歡來我們這裡兜兜轉轉,眼神就像發現了新大陸。”
面對這些全新客群,劉強使出渾身解數,充分展示其“一刀准”的功夫、抹個零的大度。他明顯感到,傳統菜場裡挑挑揀揀、貨比三家、可講價的樂趣,以及斬大骨、刮魚鱗、灌肉腸、修拉鏈、換鍋蓋等煙火氣,能幫助年輕人減緩壓力,感受到平淡生活的樂趣。
劉強由此慶幸,“若不是對手殺到家門口,你哪會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外界所擔心的對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在華高菜場壓根就沒發生過,雙方不僅各自安好,還相互成就了增量。菜場業主方上海悅聖商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建美透露,而今每天進入傳統菜場的客流量,較改造前至少有10%的增長﹔客單價在改造前不足30元,現在超過36元﹔更亮眼的是營業時間,以前菜場到下午6時就關門了,如今盒馬引來的年輕人,下班、周末都要來逛,“尤其周五、周六,晚上10時都關不了門。”
轉型當起“兩棲菜販”
“線上顧客不能親手挑菜,所以我必須替他們精挑細選,才能吸引他們再來買。用互聯網時髦話,那叫復購”
地處徐匯桂林西街的康五菜市場,山東籍菜販邱良保終於不焦慮了。
上月,菜場來了互聯網大咖,把康五菜市場整體搬上了網,又手把手地教經營戶們如何操作App界面,核心就在“維護庫存和價格”“提現”及“掃碼交貨”三大功能。此前從不懂線上經營的邱良保隻用了半天就學會了。靠著現學的技能,一個月下來,她在線上已完成百余訂單。這成了她實體攤位銷量以外的純增量。
如此賦能,來自京東。京東委托了一家軟件公司開發“數字中台”,錄入康五菜場所有商戶的商品品類、庫存、銷售價格等信息,形成線上“孿生菜場”。菜場周邊5公裡范圍內的顧客,但凡打開京東App,就能被推送“康五生鮮旗艦店”。為幫助菜販就地轉型,軟件公司還派駐一名分揀員兼系統管理員長期駐扎菜市場。
京東此舉的核心邏輯,在於不跟實體菜場搶生意。
蔬菜攤攤主胡楊飛而今不再是數字化“小白”。他身在菜場,卻不時趁著服務線下顧客的間隙,及時處理線上訂單。“上線1個月了,現在每天總有10單左右,顧客下單后,我就負責打包,等分揀員來取貨就行,再由京東旗下達達快送小哥送到用戶家。我們一點不麻煩。”
記者了解到,康五菜場線上店的產品價格,比線下貴10%-20%,滿39元免配送費。
對於線上顧客,邱良保全然不敢怠慢。“線上顧客不能親手挑菜,所以我必須替他們精挑細選,才能吸引他們再來買。用互聯網時髦話,那叫復購。”
據悉,到6月底,上海會有300家傳統菜場會像康五一樣,實現數字化原地升級。
菜販變帶貨達人
線上,有更豐富呈現﹔線上,能更精准、廣泛地獲客﹔線上,還有更直接有效的帶貨方式
還有一些菜販勇氣可嘉,已開始直播賣貨。
比如85后湖南妹子張頌,2010年起做進口水產生意,主要供給賓館、單位。3年前,她把檔口直接開到拼多多,創建“寰球漁市”,走上電商路,對著鏡頭做直播。張頌覺得,線上的發揮空間很大。
線上,有更豐富呈現。海鮮捕撈上來后,在捕撈船上直接急凍和標准化作業,每隻蝦被分成不同規格,分門按序擺放,這些流程連同捕撈船和海域實景照片等,都能完整呈現於網店商品介紹中。線上,能更精准、廣泛地獲客。在電商平台,“店小二”會幫助商家尋找精准人群。另外,張頌做線下水產生意時,觸達的客戶隻局限於上海范圍,但玩轉電商后發現,甘肅、新疆等偏遠地區,以及離海很遠的縣城用戶訂單增長飛快。線上,還有更直接有效的帶貨方式。張頌不僅自己化身主播,還特意辟出一間辦公室當直播間,在員工中發掘有主播潛質的年輕人。
這幾天,張頌又升級了直播玩法,進行一場“產地溯源直播”。趁著最近小龍蝦上市季,拼多多百億補貼與寰球漁市聯名直播帶貨潢川生態小龍蝦產品,從早上7時開始連續播14個小時,把攝像機架設到“稻蝦共作”養殖基地、小龍蝦交易市場和當地餐廳等,讓網友們直觀地看到蝦農捕撈等鏡頭。
就在記者要完成對上海傳統菜販轉型故事的梳理時,主動引入盒馬的華高菜市場業主方吳建美又發來一個好消息——其菜場數十經營戶,近期竟開始對網絡賣菜躍躍欲試,主動提出,“人家盒馬能網絡賣菜,我們為啥不行?”
於是吳建美積極張羅,找到京東方面,商討“數字菜場”事宜,爭取下月把華高菜市場搬上網,讓經營戶得以經營線上、線下兩份事業。
如此勵志的菜販,都率先出現在上海,他們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