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為了選到這門課我還專門請學姐幫忙一起搶!”復旦大學光華樓西輔樓104教室第二排,經管專業大一學生王府璟跟同桌激動分享。
這門她向往已久的課,是從去年秋季學期起,馬克思主義學院面向本科生推出的“四史”系列思政課之一——《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過一個學期的口碑發酵,新學期新課的120個名額遭遇450多人“秒殺”。
為何如此有吸引力?15日晚,記者隨機走進課堂,下課時聽到滿堂掌聲,令人動容。
講故事串起時代發展脈絡
《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授課團隊,由杜艷華教授、薛小榮副教授兩位研究黨史的專家組成。臨床醫學二年級學生馬紀昕說,之前聽杜老師講過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成功的原因,細處分析娓娓道來,而薛老師的特點是像講故事一樣,引人入勝,“之前對黨史的了解,很多停留在宣傳口號或者列數字等,原來很多抽象的表述背后,有那麼多跌宕起伏,那麼多智慧。”他坦言,“希望能在這門課上,更明晰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天,正逢薛小榮老師開講新章“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即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國共產黨如何發展、斗爭。說到重慶談判時,黨中央抽調部隊進入東北,遇到蘇聯紅軍,雙方語言溝通不暢,緊急關頭,我方部隊一位姓唐的副政委,一把捋起袖子——他少年時就刻在手臂上的鐮刀斧頭標志,讓兩支隊伍相認。
“哇!”“真的啊?”學生們不時發出陣陣驚嘆,講台下第一排,外語系大二學生陳紫邊聽邊敲著鍵盤。高中選了理科的她,對這段歷史有些陌生,所以記得格外詳細。
薛小榮備課時,把史料又重新梳理了幾遍。講了十多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他覺得,雖然前者與中國共產黨歷史內容上有不少重合,但是授課時,自己更注重從黨的自身出發,告訴學生這個政黨面對這個時代,是如何調整發展,如何一次次做出關鍵決策。“不希望一條條列出單獨的事件或政策,而應在宏觀視野中勾勒主線,用講故事的方式,串起時代發展的脈絡。”
讓黨的形象更加血肉豐滿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當說到彭德懷帶領的2萬余人部隊在陝北牽制胡宗南20萬人馬時,薛老師鋪展開地圖,吟誦起毛主席的六言詩。講台下,王府璟一句一句同步念出。
“我從小喜歡抗日和解放戰爭這段歷史,看了很多資料,這個課堂上,觸動最大的是原來我們的黨和軍隊,經歷過那麼多考驗。”小王印象最深的是,講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不僅要面對敵軍,更急迫的是重建與群眾的緊密聯系。當時部隊紀律要求非常嚴,並進一步重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讓這支軍隊是老百姓的軍隊的信念更加深入人心。
小王覺得,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一個個細節,讓更多同學和自己一樣,更加了解這個血肉豐滿、在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篳路藍縷的黨。
了解過去也看到現在和未來
這門課的期中作業要求很高:寫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自選角度談談你心中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剛剛收到作業的杜老師和薛老師既驚訝又高興——一篇篇精心寫作的文章,有的從軍隊紀律的角度挖掘,有的從紅色文藝的視野切入……百花齊放,共同的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的貼近和深入。
“講到十八大、十九大時,結合當下中美關系,深入講解中國如何一步步積累獲得戰略博弈的空間,這些就在身邊發生的歷史,同學們聽得特別投入。”薛小榮說,“授課時可以感受到,青年們更加渴望了解黨,與此同步的是他們對自己現在和未來的關注。”
有著十多年教齡的他也深深感到,如今站上這個講台更加有底氣,他正在做的,是盡己所能告訴學生,中國共產黨從最初的53人,到如今的9000多萬人,走到今天有其成功之處。這個秘訣就是:自我革命。
課后,記者問一位同學為何鼓掌。“有點情不自禁,好像有一種信念感更加明晰,讓我越來越喜歡和向往。”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