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開放,有“網感”的戲劇人還需深耕互聯網嗎

2021年04月08日09:43  來源:上觀新聞
 

過去一年,雲劇場、連線、點擊率、直播、付費,是演出行業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熱詞。劇場上座率受限,迫使劇團和演員不得不尋求“轉型”,通過網絡謀求新的生存空間。今年,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100%開放的劇場擁抱久違的觀眾潮。不斷出現的“售罄”讓制作人、劇場經理、院團當家人笑逐顏開。當現場演出找回全部活力,劇團和演員們還需要繼續“深耕”互聯網嗎?又是什麼讓互聯網企業願意賣力投入這個“微利”行業?

有網感的院團爭奪年輕觀眾

好戲出圈,網感很重要。年輕人捧著手機不放,戲曲院團要在手機屏幕爭取一席之地

“上海滬劇院的新戲過幾天就要演出了,我正在排練。我在戲裡還沒有出來,我不是徐祥,我是甫志高。”為了推介4月9日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的青春版《江姐》,甫志高扮演者徐祥與江姐扮演者洪豆豆特意拍了一段視頻,放到抖音。與劇組商量后,徐祥設計了好幾版拍攝方案。“如果做排練的視頻,角色焦點分散,不符合網民口味……”討論再三,徐祥發動洪豆豆拍“斗嘴戲”,一人穿戲服,一人穿常服,從戲裡“懟”到戲外,僅徐祥個人抖音號和視頻號,點擊就超過130萬次。

劇場放開上座率限制后,上海滬劇院幾場劇目演出票全部售罄。院長茅善玉認為,網絡營銷功不可沒,“戲曲演出不僅是作品、劇種之間的競爭,我們還要和影視劇、網絡游戲爭奪觀眾。”前幾年茅善玉常說,“演戲節奏感很重要。”去年起,她又加了一句,“好戲出圈,網感很重要。年輕人捧著手機不放,我們要在手機屏幕爭取一席之地。”

開年,上海滬劇院連續多次在汾陽路150號白公館展開折子戲直播,密度與時長直追當紅主播。“我們自己拍的演出視頻還沒上傳,熱心觀眾已經在抖音先發了。”早春,上海滬劇院汾陽路150號敞開大門,迎接首批觀眾。工作人員沒想到,沉浸式演出效果遠超預期,現場觀眾拍視頻宣傳,直播間觀眾超過3000人。

作為總導演兼制片人,茅善玉一大早就忙了起來,“演員要走到人群中,與觀眾近距離互動。劇場空間有限,而我們的花園是無限的,從二樓平台沿著樓梯一直走到花園各個角落,每一步都是表演。”去年汾陽路150號做過沉浸式表演,因為疫情取消現場觀眾,改為錄制視頻在網絡播放,“今年有條件請觀眾現場感受,我們還特地在二樓露台安排樂隊現場伴奏。”

汾陽路150號位於徐匯區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其中1號樓已經102歲,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師鄔達克在克利洋行時期的重要作品。滬劇在百年花園洋房裡演唱,格外有感覺,對青年演員來說也是新嘗試,“演員在舞台上,有很多道具以及走位定點幫助演出。現在到了花園草坪自由空間,通過假山、搖椅幫助入戲。”茅善玉說,“直播鏡頭縮短演員與觀眾距離,觀眾看演出的同時通過彈幕提建議、增加參與感,對演員成長也是一種督促。”

“緊追互聯網潮流,必須時時有驚喜。如果把劇場演出一模一樣照搬到互聯網上,大概率會勸退網民。”正是基於線上、線下差異化思路,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把古戲樓版《紅樓夢》直播安排到豫園海上梨園演出。近180分鐘的經典大戲濃縮到90分鐘,眾多角色由11位演員出演,再現一人多角的傳統表演樣式。

上海越劇院“美好生活”專場直播,邀來B站簽約主播、虛擬Up主“Siva_小蝦魚”,“戲台”挪到陸家嘴中心地帶的吳昌碩紀念館。在摩天大樓簇擁下的中式庭院,前台,演員們唱《梁祝》《西廂記》《盤夫索夫》﹔后台,鏡頭帶觀眾探秘戲曲造型頭飾及服裝的種種門道。每個折子戲轉場間隙,阮儀三教授與吳昌碩紀念館執行館長吳越聊古建筑保護,作家沈嘉祿與海派川菜第四代傳人周曉敏暢談上海美食,分享“越劇十姐妹”與梅龍鎮酒家的緣分。嘉賓浦毅清則帶著琳琅滿目的雲南特產“誘惑”觀眾,“我的前同事們是上海援滇干部,這是他們集思廣益的推薦。”直播在5個時段在線進行福利派送,從彝佳火腿、天台羊泉油腐乳、聖谷果脯到正安白茶、聖華芙蓉江五爪雞,引得直播間刷屏,“好聽!好吃!”

互聯網企業進軍劇場做內容

中國演出行業是一個遠被低估的市場,人均貢獻偏低,潛力沒有完全被開發出來

“很多人想當然地把互聯網公司做內容等同於用大數據做內容。我不認為大數據在創作階段能夠發揮重大作用。創作本身是基於靈感、情感和創作者的表達。電影、音樂、戲劇創作都是手工藝活。”大麥總裁李捷一席話,引得全場制作人、導演、編劇先是大笑,繼而頻頻點頭。

90%以上劇場從業者吐槽,舞台演出是個不太能賺錢的行業。作為全國領先的演出票務平台大麥當家人,李捷有自己的看法。大麥近日宣布進軍戲劇制作,旗下“當然有戲”以合制及自制孵化的方式重點布局商業話劇、燃音樂劇、輕沉浸式三大品類21部作品。音樂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改編自同名電影,街舞元素沉浸式體驗劇《消失的時間》靈感來自網絡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當然有戲”與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合制的音樂劇《偽裝者》等最早將在下半年與觀眾見面。

湖南衛視兩季音樂真人秀《聲入人心》孵化出流量明星,盤活音樂劇市場。視頻網站愛奇藝最新綜藝《戲劇新生活》揭開舞台制作幕后流程。相形之下,大麥更深入產業鏈上下游,李捷以音樂劇《搖滾浮士德》為例,“選題、定位、翻譯文本、音樂選擇、劇組搭建、首演時間都由大麥主導。”

音樂劇《搖滾浮士德》作為“當然有戲”首部自制作品,將於5月24日在上海大劇院首演,6月開啟全國10城巡演。大麥還與上海大劇院聯合啟動“新音樂劇孵化計劃”,邀請擁有20年以上音樂劇寫作教學、劇本輔導經驗的國際團隊,在9個月中,為中國創作者提供系統性寫作課程培訓和1對1劇本輔導,同時給予創作人全鏈路支持,幫助華語音樂劇創作者推出好作品。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助理宋揚表示,“我們將借助上海大劇院線下演出運營能力,結合大麥線上整合營銷以及節目制作能力,幫助中國音樂劇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未來一到兩年內,上海大劇院旗下新增兩個年輕劇場,我們希望通過孵化平台幫助新劇場積累優秀的IP,助力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李鴻其、李一桐主演的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去年獲得逾5億元票房,也將被大麥制作成音樂劇。李捷說,“全國有近1500萬觀眾看了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在這1500萬人中宣傳同名音樂劇,難度下降。同名制作的價值在於IP選擇共振,做成系列衍生品,成功率可能更高。”

2019年中國演出市場票房突破200億元,票房年增長率為7.29%。經過艱難的2020年,如今觀眾觀劇熱情高漲。“中國演出行業是一個遠被低估的市場,人均貢獻偏低,潛力沒有完全被開發出來。不過,內容產出需要花時間,我們選擇現實主義、青春、有趣的題材。”當劇團感嘆賺錢不易時,財力雄厚的互聯網公司並不這樣看。談及互聯網公司涉足戲劇制作有何優勢,李捷直言,“老劇目重演變成最安全的選擇,因為新劇目太冒險了,排練半年,花了很多錢開發、策劃、創意,用戶觸達有限。不是新劇目不好,是營銷太難了。大麥在這方面有著互聯網的先天優勢,這是做‘當然有戲’的底氣。”

“網紅”、演員都少不了鑽勁

現場演出帶來演員與觀眾共鳴,不少演員找到新的演繹方式,“雲端”“落地”無縫銜接

制作計劃、IP選題、巡演營銷藍圖再美妙,在被形容為近乎手工藝的行業,每一場演出始終要靠人完成——演員尤其是明星,對於票房影響力異乎尋常地重要。

上個月,一位外地來滬的舞台明星直言,“雲端相會不解渴,演戲要有對象,我得看到觀眾眼神。”現場演出帶來演員與觀眾的心靈共鳴,永遠無法隔著屏幕感受。不過,經過一年與網絡親密接觸,不少演員找到新的演繹方式,從“要我”變成“我要”,從“雲端”到“落地”無縫銜接。

晚上8時半,上海京劇院老生演員李軍又開始了直播。在網絡世界,李軍有出乎意料的響亮名聲,一方面得益於他的專業水平,工楊派老生的他有一張當代舞台名家的標准履歷:出身梨園世家,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首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獎項過硬,《擊鼓罵曹》獲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最佳表演獎,《烏盆記》《鄭板橋》獲梅蘭芳金獎大賽金獎﹔多次亮相央視春晚。

網民重新“發掘”了李軍,他們把李軍演出忘詞片段整理成合集,上傳到B站。不到半年,40分鐘視頻就有兩千多條彈幕。李軍享受著“流量”明星才有的彈幕“糊臉”待遇,“名場面”“前方高能”“進度條感人”……網友叫他“准叔”,調侃他“沒唱准”。“剛看到視頻,當然有些別扭,后來想開了,觀眾喜歡我,才會關注我,會做合集。”

李軍給抖音直播間取名“沒准大叔”,不過他強調“准叔,特別有准”,這是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深思熟慮的“准”。李軍的直播反套路:同行循演出慣例,晚上7時半開直播﹔他延后1小時,選在晚上8時半,“等大家吃完飯,定心看”。李軍精心捯飭出鏡形象,搭配眼鏡、服裝。網友的打趣每每刷屏,“准叔又換眼鏡了”“求襯衫鏈接”“脖子上是蜜蠟嗎”“我看了您八天,每天不一樣,到底有多少眼鏡”。李軍目的明確,“造型鮮艷,大家會覺得我年輕。”他不化妝,但會研究光線,“頂光找軟光,直播軟件有磨砂、白、紅等濾鏡,自己挑一款適合的。”

與去年不同,隨著劇場恢復常態,李軍直播頻率從每天改為隔天,小視頻也變成了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在京劇院排練,標題一如既往“有梗”:准叔上天台了、准叔五更天了。直播時,他依然唱京劇、拉胡琴、講戲曲小故事、與同行連線,給自己點開鼓掌軟件打氣,“每周有話題,還要經得住提問,兼顧外行與內行,是個思辨過程。”

上海京劇院還有一位青年網紅魯肅,他是京劇院直播主持不二人選。這位微博粉絲30萬的麒派演員說,“我愛與年輕人打交道,願意分享不一樣的東西”。面對網友調侃,魯肅總能從容不迫地“造梗”。網友刷彈幕,調侃他“好看”,魯肅笑著應對:“離那麼近,還能看出好看,顏值很能打了。”有人擔心魯肅發際線,他一撥頭發,“我的發際線從5歲起就這樣了”。直播彩排,不僅有魯肅,還有其他青年演員。魯肅像極了伶牙俐齒的淘寶主播,招呼同事們,“大家不要光看,多把鏈接分享到群裡,人多,可以聊聊天。”唱完一段戲,場景轉換,手機畫面一度混亂,魯肅不慌不忙,“大家別急,鏡頭可以倒著看,正好可以治療頸椎病。”一群京劇院小伙伴在鏡頭后笑,魯肅絕不會被傳染,“直播靠臨時發揮,相當於脫口秀,不能背演講稿,要多多互動。”

從互聯網世界回歸真實舞台,始終不變的是認真與嚴謹。笑星毛猛達的抖音賬號粉絲已有51萬,回到熟悉的中國大戲院,為獨腳戲《石庫門的笑聲》推廣做直播。毛猛達與搭檔沈榮海、主持人張民權站在舞台上,反復商討細節:有內容問題,“要和舞台演出有所不同,控制普通話與上海話比例,又不能做得像短視頻”﹔有演員特定問題,“彈幕太快了,我們三個都有點老花眼,看不清楚字,要怎麼和觀眾互動?”

正式登場,一切都不是問題,他們時而嚴肅辨析獨腳戲與滑稽戲區別,時而互相打趣,回憶入行經歷,滔滔不絕,完全看不出上場前討論了兩個多小時,連晚飯也沒吃幾口。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