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2000年來,圍繞紙的傳說層出不窮。在造紙界的頂端,是書畫用紙,而在書畫用紙的頂端,則是宋代“澄心堂紙”、“金栗山藏經紙”和清乾隆“仿澄心堂紙”,這些古代紙箋極為精工細作,不惜工本,達到了紙壽千年而不朽的地步,說一紙千金也毫不夸張。
今天,這些紙箋裡的頂級品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古代宮廷皇家所用的蠟箋,其制作技藝也已經失傳了好多年。但是,經過上海人俞存榮長達20多年的悉心尋訪、恢復、研發,傳統的蠟箋技藝終於在他手中熠熠生輝,而此時的俞存榮,也已經兩鬢花白了。
3月28日至4月25日,“天工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之“存榮·求新——俞存榮蠟箋制作技藝成果暨藝術品收藏展”在福佑路223號新藏寶樓六樓展廳舉行。
在展覽現場,許多文房愛好者專程趕來,一睹蠟箋這種中華傳統文化技藝的復興。他們紛紛表示,這樣光彩奪目的蠟箋制作成本極高,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一門心思來專研這門古老技藝了,我們以往隻能在古代書畫拍賣時才能領略到蠟箋的風採。對俞存榮幾十年埋首於恢復祖國傳統技藝的毅力和甘於寂寞之心,愛好者們紛紛表示由衷的敬佩,並認為這樣的仿古蠟箋屬於極品,一般書畫家都舍不得用,可以稱之為“紙中愛馬仕”。
■俞存榮制作的各類仿古蠟箋
那麼,俞存榮是如何打造出仿古蠟箋這種“紙中愛馬仕”的呢?
在走訪了俞存榮創立的錦龍堂工作室后我們了解到,俞存榮與紙箋的緣分早在少年時就已埋下。少年俞存榮曾拜滬上著名裝裱師錢少卿先生為師,得以飽覽名家手跡,學習了古畫修補技藝,也熟悉了中國歷代書畫用紙的基本特性。
1990年代,赴日留學歸國的俞存榮受日本收藏家囑托尋訪宮廷蠟箋時,才知悉這一傳統工藝已經失傳良久,他由此萌生了恢復傳統宮廷蠟箋的念頭。經過20多年的“深山問道”,俞存榮蠟箋技藝終於獲得成功,並於201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文化名家陳燮君用仿古蠟箋手書的“深山問道”
蠟箋採用金銀粉或金銀箔,制作成的描金銀蠟箋,視覺上富麗堂皇,上手有厚韌質感。蠟箋的制作工藝復雜,它巧妙地融合了吸水的粉與防水的蠟兩種材料,既不失紙張易於書畫的特點,又平滑細密,富於光澤,可歷數百年而堅韌如新。由於造價不菲,自古以來就是奢侈品,好的蠟箋價格比綢緞還貴。
■書法名家童衍方用仿古蠟箋書寫的書法作品
俞存榮揭秘蠟箋制作過程,大致要經過13道工序,上漿、拖紙、晾晒、刷紙、洒金等,平均耗時一個多月才能完成,而手工描繪的龍雲紋宣還需要很高的繪畫技巧,耗時更久。
如今,俞存榮不僅恢復了傳統蠟箋制作工藝,還摸透了多種傳統箋紙的制作工藝,其中包括皮紙泥金扇面、金冰紋梅花皮紙等難度系數極高的紙箋,圈內戲稱他幾十年都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
但俞存榮還是心系傳統蠟箋技藝的代代傳承問題。他認為,雖然大家開始漸漸關心傳統文化技藝的保護、發掘,但是蠟箋制作很是枯燥,需要有興趣、還要有極大的耐心,要甘於寂寞。如今,俞存榮經常去學校裡傳授這一技藝,就是希望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來關注祖國傳統技藝,使之得到更好的弘揚。
“存榮·求新——俞存榮蠟箋制作技藝成果暨藝術品收藏展”
展覽時間:2021年3月28日——4月25日
展覽地點:新藏寶樓6樓(上海市福佑路223號)
主辦單位: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上海市收藏協會
上海市文化和娛樂行業協會
承辦單位:
新藏寶樓
協辦單位:
上海汲古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