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化成為城市文化鮮明符號 上海咖啡文化周下周啟動

2021年03月23日11:22  來源:上觀
 
原標題:咖啡文化成為城市文化鮮明符號 上海咖啡文化周下周啟動

  南京西路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貫穿上下兩層的巨型咖啡生豆儲存罐和頭頂透明管道中不停賽跑著的咖啡豆,是這裡最有特色的風景。昨天下午,從咖啡師手中接過兩粒咖啡豆,00后女孩王曉攤開手掌,和同伴仔細端詳,“喜歡喝咖啡,還想知道咖啡背后的門道。如果有外地朋友來上海,一定會介紹他們來這裡”。聽說4款“致敬上海”系列限定臻選咖啡飲品當天上市,兩個年輕女孩決定嘗新。“弄堂晚風”“外灘霧曉”是什麼?還沒品嘗到滋味前,新品名稱已先聲奪人。

  調查顯示,城市經濟繁榮、職場氛圍濃厚、服務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咖啡館和咖啡的需求就會提升。近年來,上海咖啡館數量迅速增長,上海市民人均一年20杯咖啡的消費規模全國領先,不少國際咖啡品牌進入中國的首選地也都是上海。3月29日起,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指導的“上海咖啡文化周”將在全城展開,“致敬上海”系列咖啡正是國際咖啡巨頭星巴克獻給上海這座城市的新創意。

  “因為咖啡,所以上海”,“上海咖啡文化周”打出的這句口號令人浮想聯翩。咖啡文化何以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鮮明符號?在上海,提到咖啡,你能感知到哪些關鍵詞?

  歷史

  海派文化一個標識

  用紗布包著咖啡粉在鋼精鍋裡燒咖啡,一度在上海家庭中流行。哪怕條件艱苦,上海人仍“倔強”地喝著咖啡。

  咖啡是舶來品,19世紀中葉進入上海后,逐漸成為海派文化的一個標識。

  1886年,上海第一家咖啡館——虹口咖啡館開業。20世紀80年代,上海咖啡廠開始生產鐵罐咖啡和小方塊咖啡。用紗布包著咖啡粉在鋼精鍋裡燒咖啡,一度在上海家庭中流行。哪怕是在生活條件較為艱苦的歲月裡,上海人仍然“倔強”地喝著咖啡。

  去年在長三角巡演的原創話劇《金家花園》講述了50多年來的上海城市變遷,飾演盧水娟一角的湘妹子溫陽回憶,每次演到搪瓷杯裡盛咖啡的情節,可以明顯感受到台下觀眾有不一般的反響。溫陽本是湖南花鼓戲演員,因為對上海有特殊的情結,工作9年后辭職考上海戲劇學院。問她到底什麼是上海的感覺?她笑了:“可能說出來就不對了。它在街頭巷尾,在一杯咖啡、一片樹蔭,甚至路上一個井蓋上。”

  想到上海,就會想到咖啡,不只是溫陽一個人的感受。坐落於余慶路、天平路、興國路、武康路、淮海路五條馬路交界處的武康大樓,外觀如同一艘揚帆遠航的船。“船頭”位置,以咖啡+文創為主題的30°空間上月向市民開放,首展正是“本原Faith of Youth——城市文化咖啡創意藝術展”。“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間,這裡將推出展覽延伸活動“啡嘗特展”。

  “這是一條神秘之街,而這條神秘之街最神秘的地方,是在咖啡店裡。”在30°空間的留言牆上,貼著從老上海報紙上剪下來的和咖啡有關的句子,有西班牙語、法語、英語等。一句西班牙語翻譯成中文是“我美好的一天從咖啡開始”。工作人員發現,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人剛接觸咖啡時,就對咖啡有很高的格調和講究,“上海的咖啡文化在當時蓬勃發展,呷咖啡成為一種時尚,和現在一樣,人們交流的場所很多時候會選在咖啡館裡”。

  咖啡,不僅與海派文化密不可分,也與紅色文化緊密相連。20世紀二三十年代,虹口的公啡咖啡館就被魯迅稱為“革命咖啡館”。夏衍曾回憶:“我記得左聯第一次籌備會議,是1929年10月中旬,地點在北四川路有軌電車終點站附近的公啡咖啡館二樓,參加者有潘漢年、馮雪峰、陽翰笙、錢杏邨和我等10個人。”又說:“籌備會一般是每周開一次,有時隔兩三天也開過,地點幾乎固定在公啡咖啡館二樓一間可容十二三人的小房間。”在1929年10月開業的西門書店,是一家與“左聯”有關的進步書店,開業不久后就附設了咖啡座,是上海最早有咖啡座的書店。

  去年底,公啡咖啡館回歸多倫路。與公啡咖啡館一起開業的公啡書社裡,陳列著與紅色文化有關的書籍和文創產品。咖啡館和書店之間的廊道安裝有3個顯示屏,分別展示魯迅等文化名人的介紹,並通過5G技術支持的裸眼3D識別功能,將多倫路建筑群、街區文化和歷史人文介紹給游客。在“上海咖啡文化周”的活動菜單裡,能找到“啡游上海——咖啡+名人四川北路City Walk(城市漫步)”等多條城市微旅行線路。城市可閱讀、文化可品嘗,咖啡,成為歷史與現實的一個串聯點。

  產業

  打開更多生活方式

  小小咖啡具有強大的集聚效應,能帶動相鄰區域周邊產業的共同繁榮,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請問您想點些什麼?”抬頭一看,眼前的服務生竟是熱演話劇《德齡與慈禧》中德齡的扮演者郎玲。10分鐘后,劇中李蓮英的扮演者鬆天碩端上一杯拉花精致的咖啡和糕點,這是上周末在上海大劇院A+藝術空間“大咖室”裡發生的一幕。除了邀請演員擔任“一日店員”、把劇目信息印到菜單上,上海大劇院打造的首部環境戲劇《微妙的邊和轉折》正在“大咖室”上演。顧客下單掃碼后,隻需戴上耳機,用手機接收音頻,就能在15分鐘內一邊享用茶點,一邊鑽進劇作家的腦袋和他一起“飛”一會兒。

  如今在上海,劇院、美術館、博物館、書店裡的咖啡館越來越常見。融入文化空間的咖啡元素,不僅提供一杯飲品、一段休閑時光,還激發出更多文創火花。比如,上海博物館在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舉辦期間,推出董其昌畫風的拉花咖啡,再配一小碟“玄賞”米糕和山水綠豆糕,一度成為“網紅”。三個月時間裡,“董其昌下午茶”套餐賣出1500套。“可以吃的藝術”融入畫作、展品元素,突破了往常周邊產品僅改變包裝的簡單應用。在董其昌咖啡之后,上博不斷推出青銅豬卣衍生的豬卣咖啡、“鎮館之寶”大克鼎衍生的大克鼎咖啡等新品,市民在逛展的同時,可以吃到、買到相關周邊產品,成為一件頗有參與感的趣事。

  喝咖啡,是一種生活方式﹔喝咖啡,可以打開更多生活方式。“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間,演藝大世界服務中心將聯動劇場、演藝新空間、咖啡店等,開展“演藝大世界咖啡之旅”主題活動,“過一條馬路,喝杯咖啡看場戲”。“咖啡一條街”南昌路附近的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與瑞金二路街道發起“金咖聯盟”合作,文化廣場會員可通過劇院微信公眾號領取“金咖聯盟”優惠券,劇院與咖啡店客群品味相近,相互薦客引流。

  咖啡,某種程度上也是激發文藝創作的靈感來源。歷史建筑變身的網紅地標上生·新所與上海現代人劇社聯合推出上海第一個咖啡戲劇節,4月9日起將在“上海咖啡文化周”亮相,參演劇目包括英國咖啡戲劇《雪梨·瓦倫丁》、法國咖啡戲劇《降E大調三重奏》、希臘咖啡戲劇《通往忒拜之路》、原創咖啡戲劇《情迷愛爾蘭咖啡》《一個叫星巴克的車站》等,計劃演出26場。看完咖啡戲劇,市民可以再到蔦屋書店上海首店逛逛。

  “眼下的書店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銷售圖書的地方,屬性變得越來越多元。咖啡店成為實體書店‘標配’,並顯露品牌化、精品化趨勢,在書店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靠外。”在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的觀察中,咖啡與書一樣,不斷融入城市商業空間,為空間賦能,為消費提供便利。“一些服裝店、理發店裡也出現咖啡店。小小咖啡具有強大的集聚效應,能帶動相鄰區域周邊產業的共同繁榮,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溫度

  到上海喝一杯咖啡

  還有很多社區缺乏獨立精品咖啡店。當咖啡店深入每個人生活,咖啡可以形成更有溫度的社區文化。

  “你好,我要一杯紅茶拿鐵。”顧客說完,店員用手指指自己的耳朵,搖搖頭,舉起一張特殊設計的飲品單。顧客明白了,雙方在一系列手勢的幫助下完成一次“無聲”的點單。今年初,星巴克在上海的首家手語門店在黃浦綠地繽紛城開業,店員中有數位是聽障人士。

  咖啡師與殘障人士的就業需求匹配度較高,近年來,愛·咖啡、夢工坊咖啡、LiLi Time等雇佣殘障人士的咖啡館在上海越來越多。去年底,位於永康路的熊爪咖啡“火”了。得知“熊爪”背后是聾人咖啡師,排隊打卡的市民絡繹不絕。在年輕人愛用的短視頻平台抖音上,與“熊爪咖啡”相關的內容超過4000萬條。

  “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間,抖音將發起“到上海喝一杯咖啡”主題活動,設置“全民任務”,發起抖音挑戰賽,提供上海元素的AR貼紙,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海派咖啡文化。“‘西安人的城牆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這首歌曾經在抖音非常流行,能不能定制一款上海咖啡文化的主題背景音樂,讓大家聽到這首歌就想到上海的咖啡?”有人這樣暢想。

  “在上海,我們有可以帶家中‘毛孩子’共同前往的寵物友好門店,主人喝杯咖啡,‘毛孩子’也能來一杯‘爪布奇諾’。”星巴克中國市場品類部副總裁江曉弘介紹,“我們還在發展更多社區門店,希望成為市民家門口的會客廳,可以和朋友、家人相聚,讀讀書、聊聊天,分享生活。”

  “在日本,一條馬路上有十家咖啡店,維系著鄰裡間感情,人們常常十年如一日地光顧自家樓下的咖啡店。”在上海的石庫門裡開了日式精品咖啡店“蘆田家咖啡研習社”的高霞覺得,上海咖啡店近年來發展迅猛,數量很多,但還有很多社區缺乏獨立精品咖啡店。“當咖啡店深入每個人的生活,咖啡在上海可以形成更有溫度的社區文化。”

  “上海咖啡文化周”的“人間四月天·咖啡遞溫暖”活動裡,熊爪咖啡、Tims咖啡、皮爺咖啡等商家主動提供免費咖啡,將由美團外賣小哥配送,為警察、老師、醫護人員等群體免費送上“清晨的第一杯咖啡”。咖啡是靠一杯杯賣出來的“苦生意”,特別對小店而言。3月中旬開始,美團還將持續開展“咖啡小店數字化改造計劃”,通過接入商戶SaaS系統和上線外賣平台,為上海本地的咖啡小店插上數字化翅膀,讓街頭巷尾的咖啡小店活得更好。

  連鎖品牌和小而精的咖啡館共同構筑的“上海咖啡地圖”背后,可以感知一座城市的溫度。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