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顏值的郊野公園,如何做好服務

2021年03月22日15:07  來源:上觀
 
原標題:高顏值的郊野公園,如何做好服務

  春日,許多市民紛紛前往郊野公園賞花、踏青。

  這些郊野公園與位於城市中心的公園相比,往往佔地面積更大,也更有野趣,因而頗具吸引力。但是,記者通過實地探訪,發現了游園過程中的一些不便利之處,給游園體驗打了折扣。

  位於城市邊緣的郊野公園如何通過更好的服務,打造滿足市民需求的游憩之所?如何探索多元主題,提升競爭力?如何用好這些寶貴的“綠色平台”,為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公園太大隻能步行?切勿對老人“不友好”

  趁著周末不下雨,范先生和朋友一起來到位於青浦區青西郊野公園內的高顏值“水上森林”景區打卡。駕車抵達停車場后,他們看了地圖才知道,以大蓮湖為中心的郊野公園面積有20多平方公裡,靠雙腳步行游覽公園並不現實,僅從停車場到公園大門口就有3公裡左右的距離,步行要三四十分鐘。在看到公園提供的往返接駁巴士后,一行人立即預約、買票,坐上了巴士。

  龔小姐帶著母親游玩時,也毫不猶豫地乘坐了接駁巴士,想著要保存體力,到裡面好好逛逛。令她和母親意外的是,即使是坐上巴士進了大門口,要真正抵達核心游覽區“水上森林”,還有好幾公裡的路需要自己走。看著身體還未完全恢復的母親時不時詢問“還要多久才到,要不別再走進去了?”龔小姐頗為無奈。她感慨:這段路對老年人真“不友好”,本想來放鬆心情散步,沒想到卻變成了“行軍拉練”。

  彭女士一家三代人一起出游時,也碰到走路走到“體力不支”的情況。看見園內有可供租賃使用的共享單車時,她感覺一下子看見了曙光。沒想到,她連續掃了好幾輛自行車的二維碼都掃不出來,無法取用。更令她郁悶的是,走在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其他掃到自行車在騎行的游客從身邊穿過去。“難道現在掃碼租車還要看運氣?”彭女士提出,郊野公園面積那麼大,游客又大多是舉家出游,既然園方已經考慮到要提供共享單車,那就應該加強后續的維護和管理工作,讓這份方便落到實處,不要讓游客“空歡喜一場”。

  在開園不久的浦東新區合慶郊野公園,記者在停車場通向園區的通道處看到了一個自行車驛站。奇怪的是,本該提供自行車租賃服務的驛站內空無一車。而在園區的入口旁,則停放著幾輛從別處騎過來的共享單車。由於那裡沒有專門的停放點,使用者將它們隨意停放在路邊后,給其他游客的走動帶來了不便。幾名保安見狀,隻能將它們扛到其他地方。

  在閔行區浦江郊野公園的活力森林區,記者注意到,停車區域緊連著入口處,不遠處均有一個園區內專用共享單車停車點。停車點的位置豎立了一塊醒目的標牌,標明了不同車輛種類的收費標准。游客可用微信或者支付寶掃碼租車,可供選擇的車型包括單人車、雙人車、三人車和四人車,車輛排放有序、干淨整潔。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出游的胡先生夫婦表示,這種共享家庭車在市區的公園內很常見,特別適合帶娃的家庭,給游園減輕了不少負擔。奇跡花園區作為浦江郊野公園最熱門的園區,也有共享單車的租賃點。此外,那裡還有圍繞園區一周行進的小火車,方便幼童及家長乘坐游覽。

  標識提供的信息有限,公廁設置數量不一

  對很多初次前去的游客而言,郊野公園給他們最深的感受便是大。縱橫交錯的鄉間小道,大片的農田和林地,都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這時,園內的標識系統便應該發揮相應作用。

  記者觀察了幾個郊野公園的標識系統,發現並不是所有公園的入口處都有導覽路線圖,且導覽路線圖上標注的內容細致程度不一。有的隻標注了停車場、衛生間和各個區域的位置,有的則更細致地將餐廳、小賣部、母嬰室、行人入口、車輛入口的位置標注清楚。

  公園內的各個岔路口雖然都能看到路標,但提供的信息都較為簡單。如浦江郊野公園的路標用中文、英文、日文三種語言指示了大門口、衛生間、游客驛站等地點所在的方向﹔合慶郊野公園的路標僅用中文指示了廁所及果蔬長廊、曲棧梨雪、田園客廳、七彩樂園等各區域的方向﹔廊下郊野公園的路標僅用中文和箭頭指示入口、驛站、濱水平台等地點所在的方向。這些路標都沒有標明到所指地點的大致距離和步行所需要的時間。在面積較小的公園或許不需要這樣詳細的指示,但在郊野公園,攜老人和兒童出游的家庭或許更需要這樣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郊野公園內的河道更多、更密,行人步行的木棧道設置往往距離河邊也很近。郊野公園基本都在河道旁設立了多處醒目的標識,警示人們“切勿游泳,注意安全”。在一些地點,還設有報警裝置,可以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求助。

  走訪中,記者看到在各大郊野公園內,沿途供人短暫休息的公共座椅、涼亭都比較多。許多涼亭沿河設置,風景更佳,還帶有頂棚,可以擋風遮雨。

  而另一項必要的設施——公共廁所,所設置的數量和位置差異較大。在合慶郊野公園內,記者隻在距離入口處不遠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固定公共廁所,內有男女廁位及無障礙廁位。公園南邊的大片區域內,另有一處帶有4個廁位的移動公廁,但當記者走上前時,發現所有的門都上了鎖,處於無法使用的狀態,需要方便者還是要走回靠近入口處的公廁。

  相比之下,浦江郊野公園在各個活動區域,如森林運動場、運動長廊、森林演藝、鷺之家等人群密集的節點,都設置了配備無障礙廁位和母嬰室的固定衛生間,為親子出游提供了方便。

  除了自然景觀還有文化,如何增加記憶點

  “水上森林”成為網紅景點后,很多游客前去打卡,但在龔小姐看來,從市區開車花費大半天來到郊野公園,如果只是看了些樹、拍了幾張美照,總覺得意猶未盡。如果要推薦給朋友,似乎除了“美”,也找不出其他的特色。

  郊野公園有沒有更多的可看點和記憶點?

  記者在走訪郊野公園時發現,在各種植物前挂上科普介紹內容已是如今各大公園的標配。園內生態空間大,植物品種豐富,科普展牌可以讓游客在參觀之余增長知識。不過,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再滿足於這類簡單的知識介紹,而是希望能夠根據季節的變化、動植物的特性和習性,了解到更多有趣、生動的內容。比方說,在有本土野生物種出沒的地方,增加有關它們生活習性的展牌,介紹它們的生存環境的改變和修復過程。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捕捉一些動態影像進行展示,讓人更加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對於從小生活在城市、沒有干過農活兒、不了解農事的賈小姐一家來說,在郊野公園認農作物也是一項有趣的體驗。在合慶郊野公園的田園客廳,他們和其他游客一樣,先是登上眺望台,俯瞰下方的水稻田、合影留念,隨后興奮地來到科普知識展牌前,了解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培育出來的彩色水稻的故事。

  賈小姐直言,來到郊野公園之前,她並沒有意識到上海其實還有大片的農田和農村,很多同齡人都對這座城市的農業和糧食方面的情況知之甚少。但隨著現代人生活品質的提高,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如果能在郊野公園內親眼看到農產品的種植環境、了解它們的特點,賈小姐表示,自己會很期待能參與採摘的環節,同時也非常願意當場購買產品帶回家並推薦給自己的小伙伴們。

  記者注意到,目前上海已經開放的郊野公園所在的區域,均有較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悠久的農耕傳統,通過對現有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展示,能夠調動起城市居民的興趣和游覽積極性,增進人們對上海鄉村和鄉村文化的了解。

  比如在金山廊下郊野公園內,一座佔地面積並不大的農耕文化館卻是深受游客喜愛的景點。那裡擺放著從民間收集而來的農民生活、生產所使用的很多老物件,有些在農村還很常見,有些則已經漸漸地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場館裡擺放的物品,不僅有歲月的味道,也展示了農民的勤勞、儉朴和智慧。老人們看到了回憶,年輕人看到了新奇。

  在閔行浦江郊野公園內,有心人會注意到,一條條道路、一座座橋梁除了連通著各個區域,還在默默地鋪陳著浦江地區的歷史文化名人故事和典故。樓下橋、齊眉橋、雷園橋、談公橋……有興趣的人可以通過橋邊的介紹牌,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悠長韻味。

  專家對話

  通過這扇窗更好地認識鄉村

  記者:郊野公園的概念最早在國外起步,我們現在建設的郊野公園與之有何不同?

  陳雪初(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1929年,英國最早提出了“郊野公園”(country park)的概念。它被作為“為人們提供一個可緩解壓力並可減少鄉村地區遭受破壞風險的休閑場所”而規劃建設,並在過去的近百年中經歷了幾次功能重新定位和項目豐富的階段。在美國,郊野公園隨著多年的發展,逐漸成為與國家公園建設相映襯的郊野公園體系,它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同時游憩屬性十分鮮明。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也在上世紀70年代起大規模建設郊野公園,防止城市過度擴張,保護了城市外圍的自然景觀和農業用地。

  上海郊野地區有大面積的農田,國家土地保護法規要求農業區域的用地性質不能隨意改變。2009年,上海首次正式提出郊野公園的概念﹔2012年,《上海市基本生態網絡規劃》明確在生態用地范圍內選址﹔從2013年開始,首批郊野公園建設試點。這些郊野公園的設立相當於是在原有的農地格局上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及相關農林水建設項目,嵌入一些生態景觀和設施,既增強了農業生產功能,又提升了鄉村的整體面貌,促進城鄉互動、融合。

  記者:上海郊野公園的功能定位及其呈現的面貌是否也與城市公園不同?

  陳雪初:是的。上海目前開放的郊野公園分布在各區,它們各自的建設基底條件不盡相同,這決定了其內部可利用的空間不同。但整體來看,郊野公園作為滿足錨固城市生態底線的生態空間和市民休閑游憩空間,既要承載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功能,也要統籌生態、游憩功能,合理設置公園服務設施。

  郊野公園要承擔生態保育的功能,進行生物多樣性維護、調節河川徑流和氣候等方面的工作。同時,不同於城市公園,上海郊野公園所處的區域在城市外圍,往往有著很長的農耕歷史,因此“田”不僅是郊野公園的主要鄉村風貌景觀,也是上海重要的農業生產物質要素。在我們看來,這兩種功能定位可以有機結合、互相促進。

  比如在金山廊下郊野公園二期的農林水鄉板塊,華東師大科研團隊正針對集約化耕作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生物多樣性下降問題,利用耕地周邊苗木地、生態涵養林等,順應地勢改造林間、林下空間,構建多級水耕濕地、清水涵養區、水上森林、林間濕地等生態功能單元,耦合地標性生態島和生物通道,形成農、林、濕復合生態系統。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模式解決農田排水污染問題,並為鳥類、蛙類、蜻蜓等提供多樣化的棲息地,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復合生態空間。我們這項工作也是上海市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一個嘗試,得到了市科委和市土地整理中心的大力支持。

  同時,郊野公園還應承擔一定的游憩休閑功能,依托區域內的生態景觀資源,提供適度的活動休閑空間,滿足游憩需求,比如提供步道、自行車道、野營場地等。鑒於郊野公園選址多在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郊野地區,它還應承擔其科普教育的功能,成為城市居民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的科普教育基地,並為更多人打開一扇了解上海鄉村歷史文化內涵的窗口。在一些生態修復試驗區,可以設立科普基地,豎立相關展牌,講解生態保護修復實踐與成效,把歷年的變化呈現出來。還可以通過攝像頭和大屏幕,用當前深受歡迎的網絡直播的形式把郊野公園的野趣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看到“飛鳥歸林,詩意棲居”的自然畫面。

  記者:上海目前仍在布局和建設更多郊野公園,對此您還有什麼建議?

  陳雪初:郊野公園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很好的平台和舞台,但它的建設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日后一點一點才能看見成效。就好比我們在農林水鄉打造的水上森林,現在去看還只是小樹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樹會生長,水位會變高,水裡會有魚,隨后就會有鳥,整個地區的面貌會不斷發生變化。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得像對待小朋友一樣耐心等待它的成長,還需要我們記錄下變化,並根據情況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同樣,郊野公園的管理也應該是一個“進行時”,很多設施不可能在一開始就非常完備,但應該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根據區域的發展和游客的需求配備、調整設施,增加相應的服務。

  對標

  倫敦:露營地設施齊全,鼓勵在此過夜

  現在英國的郊野公園大約有267個,景觀認証達到80%,其總面積超過了31980平方千米。每年的觀光游客接近7300萬人次。英國65%的郊野公園位於城市邊緣,大部分位於交通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附近,方便人們駕車前往。園內各個節點設有公共座椅,人們自備野餐布,活動自由度更高。

  郊野公園注重滿足人們的游憩需求,大多提供漫步道、慢跑道、自行車道、主題活動慶典場所和釣魚場所。有的郊野公園內部還設有露營地,鼓勵人們在野外度過難忘的一夜。如倫敦郊外佔地1000公頃的李河郊野公園內,有一個設施齊全的房車露營地,為人們提供食品、酒水補給,以及衛生間和熱水淋浴設施。房車自駕者可在此停留、過夜,也可選擇在特色森林小木屋中過夜。

  郊野公園內的山徑基本都覆蓋移動通信網,游客報警求救系統完備,每一段路徑旁設有報警電話,以備不時之需。有的公園內還設有山火控制中心,管理處配備便攜式滅火器、消防水池。

  香港:緊急情況下,可根據標距柱求救

  中國香港共有23個郊野公園,與特別地區、海岸公園、海岸保護區一起構成該地區資源與環境的保護模式。每年,有上千萬人次前往香港的郊野公園,進行遠足、燒烤、露營、騎行等活動。

  由於香港郊野公園內多是山路,為防止人員迷路、受困,各種道路標識都做得非常清晰、明確。有關部門還詳細制作了各個郊野公園的行山路線圖和交通路線圖,供人們在網上下載,提前了解情況。

  園內道路標識內容全面,在徒步路線的起點處,會有詳細的地形圖、線路圖、公園守則,以及流行病預防措施。對於攜帶寵物同游者,園內告示牌會提醒主人牽引大型犬隻。在岔路口,都會有簡單的指示牌,明確每一個方向所指的目的地和到達下一個目的地的路程、所需時間。在沿途較險的地方,還有專為遠足人士設立的標距柱,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可幫助人們說明具體所在位置,以協助救援行動。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