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動大中小學黨史教育更好貫通,百年黨史有機融入

2021年03月21日09:06  來源:上觀新聞
 

日前,在開設41門黨史相關課程、與9所中小學合作20個黨史相關視頻的基礎上,華東師大黨史學習教育系列課程正式發布,《上海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學觀摩活動》音像制品同時首發。有金課,有良師,還有好教材,滬上大中小學正結合現實,善用“大思政課”,將黨史教育有機融入。

講好抗疫“大思政課”

“中國系列”課程是上海“課程思政”改革品牌。作為最早推出“中國課”高校之一,上海大學探索不止。在上大上海電影學院,老師們打造以“項鏈模式”集體授課的“光影中國”大課。

劉海波教授承擔了其中“中國時刻”和“中國脊梁”兩個專題課程:“中國時刻”課上,他遴選鴉片戰爭、中共建黨、重慶談判、開國大典、香港回歸、舉辦奧運等9個歷史時刻,並結合9部電影作品進行分析,讓學生對歷史如何選擇共產黨、共產黨又如何把握住歷史命運有了直觀認知。劉海波讓同學們討論他們心中的第10個中國時刻,點出全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團結一心進行抗疫斗爭是一部正在進行中的歷史大片。“這是正在發生的中國時刻,我們要用實際行動演繹好自己的角色,一起把握住我們民族的命運。”

同樣,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中結合思政課教學,通過師生合作編寫“抗疫中的思政課”系列教材,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馬院教師崔涵冰表示,思政課具有解疑釋惑、紓解情緒、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重要作用,善用“大思政課”育人格局。“思政課不僅要在課堂上講,也應該結合現實,在社會生活中講。”華東師大黨委書記梅兵說,“百年黨史如何融入思政課,正是對總書記最新提出的善用‘大思政課’要求的積極響應。”

到紅色地標全景體驗

“1925年1月11日的這一天,東寶興路石庫門弄堂裡的英文補習班‘開班’了。樓下,一位蘇北阿姨邊做家務,邊打量四周動靜,一旦弄堂裡出現可疑的人影,就悄悄拉響樓梯口的暗鈴。樓上,由全國994名共產黨員推選的20位正式代表,對中國革命的前途正展開深入系統的探討……”這是華東師大一附中思政學科老師陳明青的一位學生在學校附近的中共四大紀念館義務講解。作為第二課堂的一部分,她鼓勵學生到場館做黨史講解員,全校現有20多名學生從事志願講解服務。

位於華東政法大學的“解放上海第一宿營地”,上海大中小學代表日前聯手推進上海學校依托課程思政育人體系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從在交誼樓舉辦“上海解放日”實景微黨課,到組織師生創作校園大師劇《雷經天》,華政引導教師充分利用上海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也充分利用長寧校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建筑群內含的紅色教育資源,推廣現場體驗式教學、全景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把鮮活豐富的黨史內容融入師生學習生活實處。

身在這棟1949年陳毅指揮解放上海戰役時的駐扎地,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要用好“學術教材”,注重發揮黨史智庫和專家作用,以學術力量增強育人效果。來自上海交大的劉統教授著作《戰上海》入選年度“中國好書”,他不僅研究成果豐碩,黨史課也講得特別生動,穿越在百年老校的紅牆黛瓦之間邊走邊上,被譽為“行走的思政課”。

大手牽小手共建備課

黨史是每一個學段的必修內容,如何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進行黨史教育,這是陳明青近期研究的核心課題。這幾周,她和團隊圍繞“憶初心 悟精神 勇擔當”主題進行大中小學一體化集體備課和研討活動。備課中,他們還請來了歷史和語文老師,各學科合力讓各門課在價值引導上和思政課同向同行。

在小學,聚焦“中國紅”,從認知革命的紅色到認識堅守火紅初心的共產黨員,用“中國紅”打牢學生成長的底色﹔在初中,重溫總書記講過的革命故事,“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將軍夫人當農民”“半條被子的溫暖”﹔在高中,建構中國革命精神圖譜,從紅船精神到長征精神,從“兩彈一星”精神到改革精神再到抗疫精神﹔在大學,則鼓勵學生將初心轉化為服務革命老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將小我融入中國夢的切實行動。

在臨港大學城,來自上海電機學院與浦東新區建平臨港小學、閔行第三中學、臨港實驗中學、上海市臨港科技學校、上海海事大學附屬職業技術學校等校的教授、教師就黨史學習教育集體備課。“就是以高校的‘大手’拉住中小學的‘小手’,搭建一個平台,實現思政課程資源有效共享……”在網上同步直播中,上海電機學院黨委副書記楊若凡指導首輪6所共建學校的老師們。

據悉,上海教育系統正逐步推動全市本科高校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以及“開天辟地”等品牌課程,開發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觀摩示范課,推動大中小學黨史教育更好貫通。 

(責編:唐小麗、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