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課程建設標准要從“金字塔”走向“五指山”

2021年03月18日16:37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一流課程建設標准要從“金字塔”走向“五指山”

  近期,教育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高等學校、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春季學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第三版),科學指導學校做好2021年春季學期疫情防控工作。

  在教育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要把疫情防控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形成一種常態化的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體系,全面加強健康教育。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

  面對春季學期,各高校已經做好了准備。

  眾多高校制定了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的教學方案和突發疫情學生推遲返校的在線教學應急預案,確保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兩不誤。教育部也強調,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情況,各高校要堅持常規教學與非常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探索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激勵教師參與到線上教學中,鼓勵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深度學習創造條件﹔同時,也要提供優質的網絡學習資源,支持學生運用多樣化在線平台培養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充分整合現有在線課程資源,加快提升在線教育步伐。

  在做好防疫工作准備的同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仍然是春季學期高校教學工作的主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在推動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時候,他們有一個深刻體會——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隻有把課程建好建強,才能真正使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最根本、最堅實的保障。再先進的教育理念、再前沿的教學內容,都必須通過好的課程,才能真正作用在學生身上,才能真正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效果上,“因此,高校的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

  2020年,教育部遴選認定了首批五類5118門國家級一流課程。其中,線上開放共享一流課程1875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728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868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84門,以及融入了新教學理念、模式和手段,體現了新時代特征的線下一流課程1463門。

  新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今年,教育部還將啟動第二批國家一流課程建設工作。“一流課程建設,我們認為應該體現三個特點。”吳岩表示,一是在課程內容上,要體現“兩性一度”的高質量要求,即課程改革的內容要體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要讓學生跳起來才能夠得著。二是在課程形式上,我們要體現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現在的大學生主體是90后、00后,是互聯網的原住民,課程改革必須適應他們的特點,注重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技術的引入,以及智慧教室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效度和滿意度得到根本保障。三是在課程標准上,要體現改革的多樣性創新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布,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普及化發展階段最重要的特征是多樣性。吳岩打了個比方:“我們的一流課程建設,要從原先‘金字塔型’的一個標准,變成‘五指山型’的多樣化標准,要體現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的特色發展和多樣化創新。”

  一流課程立起了新發展階段大學的“金課”標准,也立了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的質量標杆。吳岩說,教育部計劃通過去年、今年和明年,連續實施國家級一流課程和省級一流課程的“雙萬”計劃,用課程改革促進高校“學習革命”,用“學習革命”推動高等教育“質量革命”,形成濃郁的質量文化氛圍,實現高等教育以提質創新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本報記者 張蓋倫)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