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這家普陀人竟把家裡鑰匙交給個“外人”……

2021年03月17日16:42  
 

春雨綿綿,春寒料峭,家政服務員王桂華與平日一樣,一早就來到楊伯伯的家中幫老人拖地板、擦擦窗、清理油煙機……“楊伯伯,今天早飯吃了嗎?藥都吃好了嗎?”一邊做著家務,王桂華還一邊關心老人的日常,與他閑話家常。

王桂華一早就到老人家幫著整理房間

“我們工作要求一般是一周一次,到固定的幾戶家庭中,為他們做一些家政服務。我基本上是每天都要去我做的那幾家看看,就像去哥哥姐姐家一樣的。”今年是王桂華為這些家庭服務的第13個年頭,她把這些家庭都當成了自己的“家人”,用細心和愛心為他們撐起一片蔚藍天空。

2008年,48歲的王桂華跟著丈夫來到上海。在農村老家種過田、賣過服裝,那時放下了老家的一切,王桂華想著在上海找一份工作,開始新生活。“沒啥要求,我是農村出來的,吃得起苦。”王桂華告訴記者,當時她一邊到居委,請居委幫忙留意,一邊自己也在外面努力尋找。沒幾天,一家企業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可沒想到居委這邊也同時給她聯系了一個上崗機會,為長征鎮的社區重點關心的家庭提供家政服務。“我想不能辜負居委的好心,而且家政工作時間比較彈性,就跟著去了一戶家庭那裡看看。”當時的王桂華並不清楚這家人的情況,更沒想到的是,這家人一眼就看中了她。后來居委干部把他們的情況告訴了王桂華。“我想著他們經歷了為人父母所無法承受的痛,太不容易了。既然他們喜歡我,那我就去做吧。”樂觀開朗的王桂華白天在單位上早中班,下午就到人家家裡上“晚班”。

清理脫排油煙機

剛去的時候,王桂華只是埋頭做家務,擦窗、擦地、擦廚房......不敢多說話,深怕講錯什麼話讓夫妻倆觸景傷情。直到有一次,這家的妻子郁郁寡歡了好幾天,丈夫沒轍了,就請王桂華陪她聊聊天。這一聊讓她們倆從陌生變得熟悉起來。王桂華一番善意溫柔的開解也讓她慢慢放下了心結。“她還告訴我,第一次見面時,她就很喜歡我的笑容,有一種熟稔的親切感。”這或許就是王桂華的治愈之力吧。后來,她的工作不單是家政服務,還成了夫妻倆的聊天對象。“隻要阿姨心情不好了,叔叔都會給我打電話,讓我去陪陪她。我們住在一個小區,我就隨傳隨到啦。”漸漸的王桂華的好口碑在社區中不脛而走,她也接下另外幾家的家政服務工作,就連周末都常常去這些家庭“串門”。

時間久了,不僅常去“串門”,王桂華還經常把服務的幾戶家庭請到自己家來小聚。“年夜飯、元宵節、五一節、中秋節......隻要別人闔家團圓的日子,我們家總是很熱鬧。”王桂華的兒媳婦王聰告訴記者,往年的年飯,家裡開個兩桌都不夠,所有的菜都是婆婆和公公親自掌勺。“4家人家裡有糖尿病的,有高血壓的,有喜歡清淡的,有愛吃酸甜的,我婆婆都記得清清楚楚,總會在聚餐時把大家愛吃的都燒上幾個。”也是在那些時刻,這些曾經素不相識的人,因為王桂華的出現,而像家人般相互閑聊。這兩年由於疫情,幾家人聚餐的機會少了,可王桂華也沒閑著,過年張羅了不少好菜給幾家“親戚”送去。

 

平時,王桂華還喜歡包餛飩、水餃、包子,隻要做了點心,都會給各家送上一點嘗鮮。“我冰箱裡的東西一半是我兄弟送來的,一半都是小王自己做的點心。”楊伯伯高興地說,“連我兄弟都覺得她像我妹妹。”

去年年底,一戶家庭的阿姨去醫院做了個檢查,結果不太好。叔叔在家勸了半天也無濟於事,於是趕忙給王桂華打電話,王桂華二話不說就上門了。“阿姨,你不要胡思亂想,病理報告還沒出來,一切都沒定論的。”“阿姨,你不開心,叔叔也跟著發愁,這樣對你自己的身體也不好的。”“現在醫學技術這麼發達,不用擔心,能治好的。”......王桂華看著老人失魂落魄的樣子也跟著傷心起來,哭完她又努力開解老人。去拿報告的那天,王桂華也跟著夫妻倆一起去了醫院,她陪著阿姨緊張地等在一旁,直到叔叔告訴他們病理報告是好的。王桂華才送了一口氣,和阿姨緊緊擁抱在一起。“阿姨……”她剛想說什麼,老人就打斷她,“叫什麼阿姨,叫姐姐。”

“姐姐”要住院手術,二老不會用手機打車,王桂華跟兒子張恆說了一句,張恆二話不說開著車停到了二老樓下。“走,我送你們去醫院。”住院期間,王桂華在醫院裡忙前忙后照顧,出院時兒子張恆又開著車來接,跑前跑后幫忙辦理各項手續。連同室病友都羨慕兩位老人有這麼好的“親戚”。老人出院后,王桂華幾乎每天都要去老人家裡,為她擦身、翻身。“她照顧得比我老公要好。”老人最平常的一句話,在王桂華看來就是最好的贊美。兒媳王聰也一有空就跟著婆婆一起去老人家裡。術后要怎樣保持傷口清潔、飲食上有什麼要注意的、胰島素要怎麼打......王聰都耐心細致地指導老人。老人們對這對婆媳檔也十分的信任和依賴,在王桂華身上除了自家的鑰匙之外還有4串房門鑰匙。“他們很信任我,直接把鑰匙給我,有時候他們出遠門,就讓我自己進去。”王桂華告訴記者。

而說起王聰和王桂華的相識,真的是緣妙不可言。王聰是普陀區中心醫院的護士。“真的是緣分啊。我照顧的一戶家庭正好在她們醫院、她所在的科室住院,她跟這個老人也是結對關系,我又經常跑醫院,一來二去就熟悉了。”王桂華告訴記者,老人當時就給她正在當兵的兒子牽紅線。“我是先見到婆婆和公公,再和丈夫見面的。”說起這段相親經歷,爽朗的王聰眼裡滿是幸福。“那個時候,我婆婆每天都來醫院,照顧老人,陪她聊聊天,我們一開始都以為是親戚。”王聰后來才知道,王桂華是這戶家庭的家政服務人員,心裡也由衷欽佩起這個把服務對象當成家人一樣照顧的王阿姨。一聽要給她介紹王阿姨的兒子,王聰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他們第一次聊天就聊了一多小時,還是那個老人告訴我的呢。我也覺得這姑娘不錯。”王桂華至今仍銘記著老人的熱心,她說唯一遺憾的是,那位“介紹人”沒看見她孫女的出生。“我們每年清明都跟著他們一家給老人掃墓,我孫女管他們叫爺爺奶奶的。”

王桂華(左后一)一家的合影

如今,王桂華去老人家時,王聰隻要有空也會跟著一起去,給老人測量血壓、血糖,提醒日常的服藥注意事項。“她就像老人們的家庭護士了。”王桂華看著志同道合的兒媳,心裡笑開了花。

走進王桂華家裡,一面繡著家和萬事興幾個大字的刺繡十分醒目。在王桂華的心裡,家人不僅是血脈相連的親人,這些家庭的老人也是她的“家人”,無關血緣,隻因愛相連。

來源:上海普陀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