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顛覆鋼琴表演 “此時空”與“彼時空”疊置對話

2021年03月15日16:55  來源:上觀
 
原標題:科技顛覆鋼琴表演 “此時空”與“彼時空”疊置對話

  12塊錯落有致的屏幕在舞台上,好像被拆解的鋼琴琴鍵。當鋼琴家俞湘君的手指在真實的黑白琴鍵上舞動,實時觸發屏幕上的影像隨之變幻,好像是琴聲自己在作畫。上周五晚,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彼岸3.0——俞湘君鋼琴超媒體音樂會”顛覆了觀眾對鋼琴表演的想象。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中,俞湘君實現了自己與自己的“四手聯彈”。她事先錄制一個聲部,現場演繹另一個聲部。現場演出的實時畫面被多機位捕捉,與此前錄制的畫面共同呈現在屏幕上,“此時空”與“彼時空”疊置對話。

  音樂會導演、視覺藝術家達彥說:“在這場音樂會上,影像也是一件樂器,和鋼琴家重奏。‘超媒體’具有交叉性、轉化性、演化性,在算法和隨機參數的作用下,影像也可以即興發揮。”

  模擬聽障兒童的聽覺世界

  音樂會上演繹了三位上海青年作曲家秦毅、徐志博、邵青的作品。秦毅的一首《翳》,是為聽障兒童譜寫的作品。

  疫情中,秦毅和俞湘君接觸到閔行區啟英幼兒園的一批聽障兒童。孩子們雖然安裝了人工耳蝸,但由於缺乏最初對於聲音感覺的培育,音樂在他們的世界裡難以理解。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秦毅的《翳》,以白居易的《池上》為歌詞,為孩子們譜寫了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簡短歌謠。

  在作曲前半部分,秦毅讓鋼琴家演奏出有些“扭曲變形”的音樂效果,模擬聽障兒童們最初的聽覺感受。隨后,音樂變得越來越純美,幾位聽障兒童在音樂會現場演唱的這首《池上》成了全曲的高潮。達彥等藝術家設計的交互媒體採用了聽障兒童與其他孩子繪制的圖形,以達到另一種共情的感受。

  秦毅說:“上音樂課以后,孩子們的聽覺想象、音樂認知、注意力、執行力等都有所提升。他們很敏感,也容易自卑,很多孩子拒絕開口。如今他們可以在舞台上自信表達,讓我們特別欣慰。”

  邵青作品《詩畫三幀》,靈感來源於詩歌和繪畫。作品採用電子音樂與鋼琴音色對話的互動形式,並輔以新媒體手段呈現。徐志博的《際空之響》,分為“光”“影”“象”三個部分,使用鋼琴與交互電子音樂,構成聲音的敘事線索,並延伸至新媒體藝術元素。

  交互媒體裝置讓作品延伸

  “觀眾和當代音樂之間有一些裂痕,因為不理解當代音樂語匯,很難欣賞。其實當代音樂非常美,我們的理想就是希望拉近大眾與當代音樂的距離。”俞湘君說。

  音樂會上,她還選擇了兩位對20世紀音樂產生影響的作曲家的作品,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的《在風景中》和俄裔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在風景中》裡,達彥等藝術家利用凱奇本人的水彩畫,讓觀眾進入他的通感世界。《春之祭》首演時曾引起巨大爭議,如今已成為樂迷們鐘愛的經典之一,被許多音樂家演繹過。而俞湘君的“四手聯彈”版本,令人耳目一新。“四手聯彈考驗的是兩個人的默契,要彼此傾聽聲音和節奏的細微變化。自己和自己彈,要做到‘人機合一’,更考驗耳力和想象力。”俞湘君說。

  演出當晚,在上海音樂廳南廳,交互媒體裝置“彼岸”吸引了不少觀眾。十二個裸露的喇叭就像十二株聲音秧苗,與十二平均律、十二色光譜、和聲運動空間以及鋼琴家的演奏影像變化對應,共同構成一個夢幻般的多維聲光空間。這一裝置在觀念和物理實體上延伸了“作品”及“演奏”的疆域。觀眾和演奏家一起為這個虛幻的視聽空間“調色”“移位”“扭曲”,累積產生類似“聽覺障礙”般的通感體驗。

  疫情給藝術家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如果傳統的舞台不復存在,藝術家們的靈感和舞台生命又應該如何延續?交互媒體裝置“彼岸”就是一次探索,讓觀眾們在感知“黑科技”給音樂表演帶來的變革的同時,也讓這次演出有了更多的延展空間。達彥介紹,演出結束后,這一交互媒體裝置將在國內外各地巡回展出,藝術家們可以在創造新作品的同時,讓過往的作品“活生生”地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