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用太狠就愛長骨刺 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

2021年03月15日17:19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原標題:關節用太狠就愛長骨刺

  骨刺,一個聽著就讓人感到很疼的疾病。事實上,人們大多被病名所誤導,很多患者並沒有疼痛等不適感,有的甚至是在排查其他疾病時無意間發現骨關節處有刺狀突起。

  軟骨磨損便長骨刺

  骨刺也叫骨贅。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鄭憲友介紹,根據發生原因,骨贅可分為創傷性骨贅和退行性骨贅。前者是骨折或手術引起的骨骼異常增生,可能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后者更常見,也稱為老化性骨贅,即骨骼和肌腱因自然退化不足以支撐身體的重量,需要承重的骨關節系統長期遭受擠壓和摩擦,導致骨骼發生磨損,機體在自我修復時產生一種良性、代償性贅生物——骨贅。

  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主任醫師郭盛杰介紹,以膝關節為例,正常情況下,膝關節的股骨和脛骨關節面上都有一層軟骨包裹,它有一定的彈性,並且沒有血管和神經,因此在日常活動時,膝關節可以靈活活動,不至於因互相研磨出現疼痛等不適。可見,關節軟骨是一種很重要的組織,但一些上了年紀或長期活動過量的人,關節軟骨會逐漸發生退行性改變,如水分減少、失去彈性、變薄甚至消失,也就是所謂的磨損,專業上稱之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軟骨面磨損后,通常會出現兩個結果:

  一是關節活動時發生軟骨研磨,從而產生活動疼痛的症狀。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很多骨贅患者認為關節疼是因為骨贅扎在周圍的肉上,於是想通過劇烈活動把骨贅“磨掉”。“這是一個誤區。”郭盛杰表示,疼痛並非“刺”扎進肉裡,普通的日常活動有利軟骨保持一定活力,但長期過量的活動會對軟骨造成一定損傷,建議此類患者要減少活動。

  二是因為軟骨厚度丟失,關節出現不穩定的狀況,為了彌補這種不穩定,在股骨和脛骨的邊緣就產生了骨贅,將關節周圍的關節囊撐起來,以維持關節穩定性,所以骨贅實際上是一種機體代償性產物。通俗地講,如果將膝關節上面的骨頭比作一個鐵錘,下面的骨頭比作一塊鐵砧,軟骨就相當於在鐵錘和鐵砧的表面各覆蓋了一層塑料。在長期研磨擠壓中,鐵錘和鐵砧表面的塑料逐漸變得薄弱甚至磨透,鐵錘和鐵砧的邊緣也會出現卷邊或毛刺,相當於膝關節的骨贅。

  六類人易產生骨刺

  鄭憲友介紹,除膝關節外,骨贅還可能發生在頸椎、腰椎、髖關節、踝關節、足跟等經常負重的部位,以及手指、肩部等處。不同部位的骨贅有不同的表現。

  脊椎骨贅導致椎管狹窄。脊椎本就是人體主要承重骨骼,不良姿勢、習慣會大幅度增加其所承受的重量,尤其是頸椎和腰椎,活動頻率高,極易發生退變和骨贅。同時,脊椎包圍著重要的神經中樞,骨贅常會壓迫神經、導致椎管狹窄。頸椎骨贅會導致各種類型的頸椎病,可能產生頸部疼痛、酸脹,甚至上肢無力或發麻等不適症狀。腰椎骨贅則會引起腰背部疼痛、僵硬或下肢酸脹等表現。其中,腰背部症狀通常在休息時更明顯,輕微活動后會有所緩解,下肢症狀則會影響患者運動功能,比如本來隻需走15分鐘的路,因不斷休息或行走緩慢而需要更長時間。

  關節骨贅合並骨性關節炎。骨贅中以膝關節退行性骨贅最常見。郭盛杰表示,退行性骨贅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機體關節老化,從微觀上講,老化的關節內會產生大量炎症因子。“這是一種無菌性炎症,我們稱之為骨性關節炎。”郭盛杰介紹,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通常會出現三種典型症狀——疼痛、畸形、活動受限。例如,患者常出現一側或雙側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不適感,甚至因膝關節內外側骨縫磨損嚴重失衡而出現畸形。膝關節退變較輕的患者,通常在長時間活動或上下樓、爬山等過程中出現疼痛,稍微休息能有效緩解﹔隨著病情加重,患者走平路時也會疼痛,上下樓梯或蹲起困難。

  足跟骨贅誘發跖腱膜炎。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久站或長時間行走,跟骨下面就可能出現骨贅,同時,周圍軟組織會出現“足底筋膜炎”,醫學上稱為跖腱膜炎。這類骨贅通常會造成疼痛,行走或站立時間過長都會使疼痛加重。

  從骨贅的發生原理可以看出,以下幾類人更容易長骨贅:1.中老年群體。郭盛杰表示,骨贅主要是由於機體退行性改變而產生,臨床上主要集中在60歲以上人群,其中女性更常見些。2.程序員、駕駛員等久坐人群。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需要,久坐辦公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葛優躺”“二郎腿”等不正確的姿勢,骨贅的發病已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鄭憲友表示,目前臨床上已出現不少40多歲的骨贅患者。3.肥胖者。肥胖會導致髖、膝、踝等關節的負擔過重,軟骨受到過度擠壓,極易形成磨損。4.重體力勞動者。與肥胖類似,身體承受的外加壓力過大,導致關節軟骨容易受損。5.高強度體力活動人群。郭盛杰指出,當下年輕人活動量增多是好事,可以提高身體素質,保証身體健康,但長期做一些挑戰身體極限運動的人,如運動員和一些追求極致的健身人員,會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現關節退變,長骨贅的幾率更高。6.家族遺傳。鄭憲友提醒,如果家中父親或母親患過骨贅,那麼子女得骨贅的概率也會升高。

  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

  專家們指出,長骨贅是一種自然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有發生的可能,因此,已經長骨贅的患者不必過於緊張,更不要輕易相信那些宣稱“吃藥可以消除骨刺”“過量活動可以磨掉骨刺”的小廣告、偏方或非正規機構。鄭憲友解釋:“骨贅的本質就是我們身體中的骨頭,如果有‘吃藥消除骨刺’的方法,那我們原本的骨頭也將被一起‘消除’。”

  臨床上,早期骨贅通常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疼痛症狀較輕的患者無需治療,平時多注意以下兩點即可:1.減重。肥胖者需減輕自身體重,從而減少膝關節、踝關節、足跟等部位承受的壓力。2.少做一些對關節磨損過大的動作。例如上下樓梯,登山、打球等需要高頻率或大幅度動作的活動。

  郭盛杰表示,一般情況下,做到上述兩點就能緩解大部分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疼痛仍然持續,可以選擇藥物治療來緩解,例如服用非甾體消炎鎮痛藥、氨基葡萄糖等,或者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向關節內注射具有消炎鎮痛作用的封閉針等。如果藥物仍然不能緩解疼痛,特別是骨贅嚴重限制關節活動時,可以考慮進行手術治療,即在關節修復或關節置換手術的同時清理骨贅。

  鄭憲友強調,骨贅的發生“非一日之寒”,因此預防骨贅比治療更重要。

  首先,避免久坐。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建議每隔30~40分鐘,起身活動不少於10分鐘﹔保持坐姿正確,不翹“二郎腿”,不東倒西歪,也不要過度前屈。

  其次,適度運動。適度運動可以有效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45歲以下、無不適症狀的人群,不限制運動形式,但要注意運動前充分熱身。

  最后,減少磨損。45歲以上、上下樓梯出現關節疼痛的人,無論是否有骨贅,都不應進行登山、蹲起等運動。郭盛杰說,蹲起時膝蓋承受的壓力是上半身重量的6~7倍,建議多做一些游泳、騎自行車、五禽戲等。(記者 嚴立新)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