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腰痛,而且越是長時間靜止不動,疼痛越嚴重。專家提示,這可能不是機械性的腰肌勞損,而是脊柱關節炎,其屬於風濕免疫類疾病,以青壯年男性最為多發,極易被誤診、漏診。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教授穆榮向記者介紹,腰背疼在醫學上分為機械性和炎症性,機械性比如腰肌勞損,疼痛點一般分布在人體脊柱兩側肌肉﹔脊柱關節炎則屬於炎症性,一般表現為“下腰疼”,甚至是坐骨處疼痛,隨著病程的延長逐漸往上發展,可達到頸部。
“腰肌勞損是越活動,症狀越加重﹔脊柱關節炎則是越活動,症狀越減輕。”穆榮介紹,在疼痛的特點上,脊柱關節炎和腰肌勞損有明顯區別。脊柱關節炎是由於炎性物質在局部聚集造成,因此越是不動越痛。比如,人在久坐、睡眠后,血液循環難以及時將炎性物質帶走,隨之會導致疼痛加重。
穆榮介紹,脊柱關節炎患者往往晚上剛躺下時不怎麼疼,隨著炎性物質慢慢聚集到病灶,導致夜裡凌晨兩三點、四五點時疼痛最為劇烈。不過,起床洗個熱水澡,或者活動一下,疼痛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如果不加以治療,脊柱關節炎能夠持續幾個月,甚至在幾年中間歇發作。
“脊柱關節炎在風濕病中診斷周期較長,容易被延誤診斷。因為大多數的患者和非專科醫生,常常不清楚這類腰疼要去風濕免疫專科就診。”穆榮提示,脊柱關節炎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經常發生“下腰痛”,特別是年輕男性,家中長輩有年老后駝背、年輕時腰痛等狀況的,應注意排查脊柱關節炎。
“對於脊柱關節炎患者,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往往是首選。一些公眾對抗炎藥物存在誤區,抗炎藥物不是抗生素或者抗菌藥,而是被用於減輕炎症反應。”穆榮介紹,“對於服用傳統抗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選擇服用靶向藥物。治療脊柱關節炎的生物制劑以前價格很高,隨著白介素-17A抑制劑等藥物被納入醫保,並於今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價格得以大幅降低,將有效提升藥物的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