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弘揚雷鋒精神。
近日,中宣部命名第六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聯絡組入選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上海市青浦區農業農村委員會農田建設管理科科長懷向軍、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華克勤入選崗位學雷鋒標兵。
此次命名的第六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各50個,覆蓋了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各條戰線,來自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社區、醫院等基層單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決戰脫貧攻堅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范。中宣部表示,這些個人與集體都是弘揚雷鋒精神、建功偉大時代的優秀代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用愛點亮健康之路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成為上海首批志願服務基地,目前共有3151名注冊志願者,其中本院在職的有2987人。去年初,該院第一時間派出包括2位副院長在內的194名醫務人員馳援武漢和市公衛中心,成為上海唯一一家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的綜合性醫院。
抗疫期間,該院以“瑞金應急醫療管理模式”,應用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人文關懷舉措,開展新冠病理研究,牽頭形成5項重症新冠救治臨床指南和專家共識,申報6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2項在援鄂期間轉化量產,遞交39項醫工交叉合作項目。同時,瑞金醫院院內的發熱門急診也是上海首批“樣板”,全體黨員自願捐款35.4萬元、105名瑞金人3.5日自願獻血,全院齊心協力實現了“打勝仗,零感染”目標。
同時,醫院匯聚員工、慈善機構和社會力量,開展了15類志願服務、9個慈善項目、10項公益活動,創新打造“燒傷救助四維志願服務模式”,持續11年開展的“廣慈兒福院”項目獲上海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瑞金青年的“瑞福”敬老項目獲全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基地獲上海市志願服務先進集體。醫院每年派出15名左右醫護人員醫療扶貧,連續7年組織慈善義賣,所得善款重建的“廣慈衛生院”也於2019年正式啟用,用愛點亮邊遠貧困地區百姓的健康之路。
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聯絡組:勇挑重擔帶動脫貧增收
2019年7月以來,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聯絡組奮戰在平均海拔4200米、年平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在果洛這個平均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惡劣、經濟基礎最差的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地區,聯絡組30名干部勇挑“重擔子”,敢啃“硬骨頭”,當好“突擊隊”,把推進項目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在一年半時間裡風餐露宿走下幾萬公裡行程,堅持資金、項目向脫貧攻堅傾斜,推進援青項目208個,聚焦建檔立卡戶,合力打造5項脫貧工程,引導鼓勵社會公益項目和資金5千余萬元落地,帶動農牧民脫貧增收,助力對口6縣全部提前脫貧摘帽。
聯絡組到達青海后,在受援省首創項目任務管理系統,創新科學監管模式,把“挂圖作戰”信息化,實現項目實時監管。通過管理方法創新實現新建項目開工率100%、完工率95%,達到了上海援青10年來的最好水平,使項目更早地發揮效益惠及牧民群眾。
同時,聯絡組在援外工作中首創了專項基金,聯合上海43家基金會籌集善款913.5萬元,認領支持35個社會組織在果洛開展助醫幫困、助學助殘、科技農牧、特色產業等脫貧攻堅項目,實施了一大批牧民群眾直接得實惠的“小而美”項目。在此基礎上,聯絡組與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簽約,在7個援外地區中設立了首個專項基金,直接惠及果洛牧民群眾,使幫扶更加精准。
此外,聯絡組首創了消費扶貧的新路徑,注重以市場為目標,從全產業鏈發力,支持研發適應都市消費的高原優質農產品,立項提升高原牲畜屠宰加工水平,打通高原冷藏物流鏈,通過援青資金柔性引進高層次專家進行品種改良,實施甘德牦牛效益倍增計劃,籌劃果洛高原特色產業聯盟,推動生態畜牧產品全面進入全國市場,使果洛的扶貧產品在滬銷售額首次超過億元。
青浦區農業農村委員會農田建設管理科科長懷向軍:搭建滬滇協作橋梁
2018年初,懷向軍作為青浦區援滇干部一員奔赴千裡之外的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脫貧攻堅一線,擔任縣扶貧辦副主任。3年來,他訪民情、搭平台、促交流、抓項目、抓產業、有效搭建了滬滇協作橋梁,扶貧協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8年以來,懷向軍積極促進幫扶項目落地實施,共組織實施援滇項目52個,項目台賬齊全,資金使用規范,帶貧成效明顯。同時,他積極推進勞務協作工作,幫助當地貧困勞動力來滬就業,並利用自身農業方面的特長,推動德宏州農特產業發展,在德宏州試驗推廣青浦“練塘茭白”獲得成功,達到2000畝的種植規模,帶動506戶建檔立卡戶增收1500萬元。茭白引種成功后,他又積極牽線上海海洋大學,幫助德宏州進一步加大農業新品種的開發力度。他2019年起從上海引進的南美白對蝦和中華絨螯蟹也在德宏州取得了養殖試驗示范的突破,南美白對蝦養殖填補了當地空白,中華絨螯蟹突破了無大規格歷史,兩種特種水產養殖效益明顯,為下一步大規模推廣奠定了基礎。他還依托當地龍頭企業,全方位推進隴川縣蠶桑產業,大力引導農戶種桑養蠶,大幅增加群眾收入。
懷向軍開展的“雲品入滬”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他協助在德宏州建立“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2000多戶農戶參與蔬菜種植,三年來共向上海輸送蔬菜超過2萬噸,銷售額超過8000萬元,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協調運往上海農產品672噸,為當地農戶挽回2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華克勤:助人之心踐行醫者大愛
“被人需要是一種幸福。”作為中國婦科微創技術的領跑者,35年來,華克勤始終以此作為信條,用手術刀詮釋醫者初心、用助人心踐行醫者大愛,堅持“向上向善”,不斷創新突破,讓醫療有溫度,讓社會更溫暖。
在婦科微創之路上,華克勤不斷探索、屢破醫學禁區,收治無數其他醫院不願意接收的疑難雜症,以創新回應臨床難題,在保証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不僅著力於解決病人的病痛,更盡可能地為她們保留生殖器官、保全生育需求、保持生理功能,以維護女性尊嚴。她還善於結合臨床進行科學研究,在長鏈非編碼RNA、遺傳性致病基因探索等方面均實現零的突破,於《細胞研究》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臨床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相關技術已轉化為臨床成果,在各級各類醫院推廣應用,為更多患者的治療康復帶來了福音。
“請放心,我會盡力。”這是華克勤對病人最鄭重的承諾。問診時的仔細傾聽、診斷時的中肯果斷、檢查時的輕柔安慰,無不包含著她對患者的仁愛之心。冬天,她一定會先搓熱雙手再給病人檢查﹔她還總是主動攙扶年老體弱的患者上檢查台、幫她們整理衣褲﹔搶救病人時,她常常一守就是一個晚上,不到病人穩定絕不挪步離開……
華克勤堅信,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婦產科不僅要治病,更要醫心。她特別注重患者的感受。繁忙的工作之余,她義務在“好大夫在線”網站上免費為病人做咨詢,10年6539個帖子,每一個都閃爍著醫者的責任與愛護。她還先后組建了多個醫患溝通微信群,利用業余時間為患者回復,促進患友們交流和鼓勵,並邀請專業的醫務社工入駐群內,為患者們疏導心理問題。
在她持續的關心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患者術后康復以及院外關懷中來。近幾年,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和愛心企業、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醫院先后成立4項公益基金共計50余萬元,募集物資共170余萬元,使得越來越多的婦女兒童得到重點關注和及時救治。
“醫生的每一次突破與創新都離不開病人,他們成就了我的成長與進步。”盡管獲得了許多榮譽,華克勤始終忘不了病人的信任和支持,她表示,自己的幸福很簡單,源於被病人需要、被患者信任,“這就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