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中醫創“三部正骨法” 列入虹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021年02月24日11:10  來源:上觀
 
原標題:滬上中醫創“三部正骨法” 列入虹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近年來,由於生活方式改變與手機的大量使用,頸椎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日益低齡化。除疼痛難忍外,頸椎病變還可能壓迫椎動脈、神經,造成大腦供血不足,導致眩暈、高血壓、失眠等症狀。

  以往傳統治療手法主要是運用斜扳頸椎的方法來治療這類疾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推拿科主任朱烱偉在繼承先師道醫正骨治傷手法的基礎上,形成“三部正骨法”系統理論,總結創新出“寰樞關節骨錯縫正骨手法三部”,為頸椎病治療另辟蹊徑。

  與傳統正骨術有別

  朱烱偉介紹,頸椎從上到下共有7節椎體,第一頸椎稱為寰椎,呈環狀,套在第二頸椎樞椎上,構成寰樞關節,控制頸椎的左旋右轉運動,由於手機的大量使用,導致低頭過深,現階段頸椎病患者有八成以上症結在此。

  “寰樞關節骨錯縫正骨手法三部”與傳統正骨術“頸椎斜扳法”在手法運用上有區別。在門診,隻見朱烱偉先轉動患者頭部,待患者肌肉鬆弛時,大拇指發力頂推,使紊亂的小關節復位,手法輕靈快捷。朱烱偉歸納出“以骨為本,順骨理筋,修舊如舊,筋柔骨正”的理念,操作重視“以診為先,以嗇為用,卸勁去勢,專氣致柔”,也就是醫者要吝嗇使用力氣,給予患者強度適當的巧勁。

  雖然治療過程中患者骨骼咯咯作響,但一位患者卻笑著說:“聲音聽著讓人害怕,其實並不痛。”記者在門診結束后體驗了“寰樞關節骨錯縫正骨手法三部”,隻覺朱烱偉用大拇指在腦后風池穴外側迅疾輕巧地按壓一下,隨即發出清脆的響聲,並無痛感。站起身來,記者感到頸椎明顯舒緩了不少,滯澀酸痛消失。

  一雙巧手百煉而成

  朱烱偉師從於葉楓野老先生。葉楓野生於晚清光緒年間,在數十年行醫經歷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晚年回到故鄉上海定居,常年於虹口公園一隅義診,服務鄉鄰,分文不取,直到1986年去世。

  1965年出生的朱烱偉,正巧住在葉老隔壁。從5歲起,朱烱偉時常出入葉家,后來正式拜師系統學習葉老三清功法及推拿點穴之術,一放學就往老師家跑。作為葉老唯一的親傳弟子,朱烱偉至今仍保留著師父用過的杆秤和銅研船。

  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完成了西醫臨床教育后,朱烱偉系統掌握了現代醫學的解剖學原理等知識。同時,他自學中醫不輟,總結出“三部正骨法”,“寰樞關節骨錯縫正骨手法三部”正是其中一種。2020年2月,“三部正骨法”正式被列入第七批虹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疊紙隱發絲”是學習“三部正骨法”的必修技能。一根頭發絲,覆上一層桑皮紙,學生通過觸摸紙面,判斷紙面下的頭發絲在什麼位置、卷曲成什麼形狀。學生判斷熟練之后,師父就再加一層桑皮紙讓學生繼續練習,層層堆疊,最終可達15層之多。

  僅有敏銳觸感還不夠,朱烱偉笑言“推拿是一項體力活”,推拿醫生往往身材高大,雙肩寬厚有力,還要著意練習手勁。他向記者展示一隻教學紫砂罐,學生練習時手臂水平張開,五指捏住罐口提起罐子,以此鍛煉手指勁力,並根據練習進度,逐漸向罐中添加鐵砂增重。此外還有擰竹筷、拼接還原散亂雞骨魚骨等練習方法。

  朱烱偉兼有中醫和西醫功底,博採眾長,他的“三部正骨法”融合美式整脊手法、日式骨盆壓揉術等,嚴格遵循解剖學原理。他還將“三部正骨法”與現代循証醫學相結合,採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法,通過治療前后患者頸部張口位影像的對比,清晰體現治療效果。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發表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上。

  傳統中醫依賴經驗診療,朱烱偉則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追求標准化,一症對應一種手法,便於學習和實踐操作。比如對寰齒側間隙左右不對稱的患者,給予側頂矯正法﹔寰樞關節雙側間隙不等,使用回正頓提法等。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