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百歲老兵致敬百歲大黨:為年輕人講活老故事

曹玲娟 姜泓冰 巨雲鵬

2021年02月20日09:48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在全黨即將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202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百歲老戰士們回信了!消息一傳開,老戰士們奔走相告。

回信說:你們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為黨和人民事業英勇奮斗,期頤之年仍心系黨史宣傳教育,深厚的愛黨之情令人感佩。回信強調,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常讀常新。你們親歷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歷史進程,更懂得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全黨即將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希望老同志們繼續發光發熱,結合自身革命經歷多講講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仰、勇敢斗爭,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懈奮斗。

捧讀回信,總書記對新四軍老戰士的牽挂和深情,不光讓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老戰士們感動,上海廣大離退休干部、“四史”宣講團等各界人士都很振奮,對繼續做好黨史宣講更有勁頭了。

“隻有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總書記百忙之中的回信,是對老戰士、老黨員的充分信任和關愛,也是真誠的希望和要求。”94歲高齡的革命烈士周大根之子、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老同志周到激動地說:“我們要老驥伏櫪,為年輕一代講好黨的故事,讓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代代相傳!”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成立於1980年,長期致力於黨史軍史的研究宣傳教育。近日,研究會施平、程亞西等40余位年逾百歲的新四軍老戰士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結合自身經歷講述了“隻有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切感悟,匯報了離休后積極參加黨史宣傳教育工作的情況,表達了傳承紅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決心。

總書記的回信,讓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員們非常激動。“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正在華東醫院住院的新四軍老戰士施平,認真讀完回信,要來紙筆,一筆一劃寫下一名百歲老人對百歲大黨的美好祝願。

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寫下對百歲大黨的美好祝願。上海市委老干部局供圖

寫給總書記的信寄出后,老戰士一直在熱切期盼,回信讓他們喜出望外,都仔細研讀總書記的要求,要更積極發揮余熱。回信成了老同志們和家屬這一天的熱議話題,感謝總書記對老同志的關心厚愛,“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得好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好,老百姓生活更加安寧幸福。我們親身經歷國家從站起來到逐步富起來和強起來,倍感安全、溫暖和自豪!”

老同志們說得最多的,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不忘初心使命,保持政治本色,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一輩子聽黨話跟黨走﹔在有生之年繼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革命史奮斗史、傳承好紅色基因和光榮傳統。引導年輕一代更好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艱、擔當之要。

97歲的南渡抗戰老戰士瞿俊老同志很感慨:“總書記充分肯定我們在傳承紅色基因中的作用,對‘講好黨的故事’和關心下一代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我雖年紀大了,但為了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我還要努力!”

91歲的作曲家呂其明得知總書記回信的那一瞬間,分外激動:“我也曾是一名新四軍戰士,感謝總書記對我們老革命人的牽挂和深情。”他說,隻要一息尚存,我就要用優美旋律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人民。“我會按照總書記要求,繼續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持本色、珍惜榮譽。”

“我們是過來人,我們不講誰講?”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擁有包括1000多名新四軍老戰士在內的會員4000多名,共產黨員多、新四軍老戰士多、英模人物多、專家教授多、離退休干部多。“我們是過來人,我們不講誰講?”“我們講的雖不如大學教授、黨校教師有系統、有邏輯、有深度,但作為親歷者,更真實、更生動、更鮮活、更有感染力。”一位離休老干部說。

在上海,作為“四史”見証者、參與者和推動者,離退休干部一直發揮獨特優勢,深入基層一線宣講,傳承紅色基因。

90歲的全國勞模黃寶妹興奮地說,“這不僅是對百歲老戰士的希望,更是對我們所有老黨員的要求。2年前,在楊浦濱江,總書記面對面對我提出了同樣的要求,我一直記著呢!我在通過各種平台,向年輕人講黨的光輝歷史、光榮傳統。”

去年,黃寶妹“觸電”了,她在嗶哩嗶哩網絡平台講黨課,許多年輕人在網上聽到她的切身經歷,加深了對黨史、新中國史的理解。“我有近70年黨齡,總書記對我的鼓勵,一輩子都不會忘,隻要我還走得動,就會繼續講好黨的故事、中國故事,為黨史學習教育做出努力,還要發動青年一代,一起為社會多作貢獻——這是一個老黨員的責任。”

“年輕一代生逢盛世,對過去的歷史知之甚少,大多停留在書本上、概念裡。”曾為祖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奮斗過的王鵬,則道出退休后積極參加社區宣講團、用親身經歷激勵青少年艱苦奮斗的初衷。

1963年,剛畢業的王鵬來到青海高原,為祖國“兩彈一星”事業默默奉獻19年,他是該項目108名工程師中最年輕的。他隱姓埋名了19年——自己究竟在哪裡,執行什麼任務,始終沒向父母透露半個字……任務結束后回到家的那一刻,他寫下一封再也無法寄出的家書,才將真相告訴已離開這個世界的父母。

王鵬參加“四史”學習教育校園行。上海市委老干部局供圖

作為“四史”宣講團成員,王鵬常出現在中小學校,結合親身經歷,講述老一輩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為了國防安全,克服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以史為鑒,“后浪”們深切感受到,國家的強大非朝夕之功。

92歲的曹加宣是長寧區機關離休干部。去年夏天,他因病住進醫院,卻仍“閑”不下來。穿著病號服,還為醫護人員上了一堂“四史”黨課,講他怎樣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一名革命戰士,怎樣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火線入黨。他在病床上認真備課,紙上寫得密密麻麻,又准備了厚厚一摞材料,已然忘記自己是個病人。他說,“我是老黨員,隻要身體允許,能多做就盡量去做。”

“總書記的回信,是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根本遵循”

為了播撒“紅色種子”,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與40多家單位達成精神文明共建協議,新四軍老戰士成為革命歷史講解員、優良傳統宣傳員、思想教育輔導員,以大中小學為主陣地、青少年為主要對象,舉辦了一系列以理想信念為重點的主題教育活動。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紅色基因深入城市肌理。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供圖

2012年起,上海大學聯合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持續創作百集《紅色傳承》紀錄片,以客觀記錄和人物採訪方式,記述在世的老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老戰士的崢嶸歲月,傳承紅色文化。總書記的這封回信,使上海大學師生也深受鼓舞。

上海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晴川,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上海大學客座教授余江如都表示,一定牢記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堅持創作好《紅色傳承》系列紀錄片,把立德樹人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參與《紅色傳承》創作的同學們也倍受鼓舞。在與前輩對話中,他們深受教育,有時邊聽邊流淚。帥露瑤同學說:“我一輩子都忘不了老紅軍講的故事,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鄭艷君同學說:“採訪了新四軍老戰士鄭國芳等前輩,感到一下子長大了,懂得很多書本上沒有的道理。”

學習了習主席的回信,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二支隊執勤三中隊政治指導員李博帶領官兵來到中隊榮譽室,重溫中隊隊史,“我們要學習革命先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用實際行動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上海新四軍“沙家浜”部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劉石安說,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讓研究會老戰士、老戰士家屬、老戰士后代受到莫大鼓舞,“我們要把新四軍故事講得更多更透徹,弘揚部隊光榮傳統,讓新四軍艱苦奮斗的歷史激勵人心。”

新四軍后代、上海周家橋街道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陳曉光談及總書記對新四軍研究會老戰士及其后代的親切慰問和高度評價,“我們長期來所做的傳承發揚鐵軍精神、關心下一代的工作做對了!但還不夠,還有改進和創新的空間。不能滿足已取得的成績,要繼續努力,不斷創新發展。”

普陀區四史宣講團成員徐林說:“我雖沒參加過革命戰爭,但也有55年黨齡,目睹了新中國從貧窮落后到繁榮富強的歷史過程。”他說,在古稀之年將繼續向社區群眾和青少年宣講“四史”。

“總書記的回信,既是對老同志的勉勵,更是我們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根本遵循。”上海長寧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張連城說,我們要運用好老同志的政治資源,發揮好老同志的政治優勢,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彰顯政治擔當,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夯實培根鑄魂的育人工程,統籌推進傳承紅色基因和關愛服務,以引領守護青少年成長,用奉獻書寫對黨的忠誠。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