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2》破解續集魔咒?編劇唐堯: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尋找平衡

2021年01月27日22:25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大江大河2》破解續集魔咒?編劇唐堯: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尋找平衡

  摘要:尋找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的交結點。

  作為高分國產劇的續作,《大江大河2》近日以豆瓣9.0分收官,打破了國產劇的“續集魔咒”。劇中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三位主角,分別是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的代表。三人命運相互勾連,再現出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沖浪者”形象。

  《大江大河》系列改編自作家阿耐的長篇小說《大江東去》,編劇唐堯操刀了先后兩季的影視化改編。如何讓一個充滿時代感的故事引發當下觀眾的共鳴?如何保持前后兩季的高水准?在他看來,關鍵是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尋找平衡。

  以下是唐堯的自述:

  《大江大河2》的創作過程中,有兩個大的方向一直在引發我們思考。第一點就是如何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尋找平衡。眾所周知,《大江大河》的原著小說非常優秀,如同制片人侯鴻亮所說,它像一把利斧劈開了社會的不同層面,將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人們的生活百態展現在我們面前。有這麼好的原著基礎,我們要做的就是影像化地傳遞出這份沉甸甸的現實。

  2018年,我們開始創作劇本。創作之初進行了大量走訪和調查。很奇怪的是,當大家在2018年回頭看1988年時,很多親歷者的記憶都發生了偏差。用他們的回憶與當年的文字資料進行對比,我們發現,記憶中的那個年代明顯要更加溫暖,也更加具有浪漫色彩。

  二三十年后回頭看,歷史已經呈現出不同色彩。如果用更大的歷史維度進行思索,譬如用百年、千年的時間刻度推測,改革開放這段歷史留給后人的又是什麼?這個答案隻能在歷史中尋找。

  中華文明傳承幾千年不曾斷裂,這個文明為什麼有這麼強的生命力?它留在集體記憶中的究竟是哪些人、哪些事?我能記起來的是孟子的舍生取義,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是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黃河大合唱》和《義勇軍進行曲》,是一代又一代中華文明的傳承者為后世子孫留下的那些閃耀千古的理想火種。

  感受到這個之后,我們就找到了創作的平衡點,就是在兼具現實主義風格的前提下,寫出改革開放歷史上那些並不為人所知,但又為理想不計個人得失的英雄。他們就是我們需要創作的人物,這樣的歷史就是我們要書寫的歷史。

  找到創作的原動力之后,困擾我們的就是技術難題了。《大江大河》這個題材的創作限制還是比較大的,作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電視劇,我們基本摒棄了那些普通觀眾喜聞樂見的矛盾沖突和人物關系,基本回避了爽劇的人物和故事節點。留給創作者的,就是要在不大的創作空間裡,盡量把戲做好看。

  我們採用的方法是尋找時代大事件,也就是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的交結點,盡量調動觀眾對於時代記憶的共鳴。《大江大河2》的故事開始,就是在1988年壓縮基建和禁運的背景下展開的,屬於不可抗力強加在人物身上。作為編劇,我們要解決的是如何在這兩個真實的事件節點上,把故事做好做活。經過各種嘗試,最終壓縮基建成了故事的激勵事件,主人公本身的生活軌跡和他所有的人物關系都隨著這個事件推動開來,並且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軌跡上。禁運事件則成為整個故事中宋運輝線索的第一序列高潮:宋運輝本來可以接受相對的不公平待遇,但他並不是沒有怨言,心裡的不平全都在禁運這個時間點上爆發出來﹔只是這種爆發是在不破壞大局、推動東海項目前進的前提下,這是主人公身上現實與理想交織的一種體現,他的人物真相也就此揭示。

  鄧小平南方談話是劇中一個最重要的節點和背景。按照一般的戲劇手法,在大高潮之前要盡量先寫人物的低潮,但我們在這個節點上並沒有完全遵從戲劇規則,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的戲劇性低潮,不會輕易出現眾叛親離、生死邊緣等人生際遇。但我們在結構上盡量協調了三條線索的發展步驟,讓三個不同身份的主角在1992年初這個時間節點上都遭遇了挫折,也盡量保持三條線之間的橫向聯系和對比。這段劇情也引發了觀眾的熱議,尤其是網絡播放量比較大,不同年齡的網友都反映受到了巨大的鼓舞,理解了改革開放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作為創作者,我們看到這一點還是很欣慰的。

  故事32集所謂的“修羅場飯局”,這個飯局最早被我們定義為“第三者晚宴”。在這裡,程開顏看待梁思申是情感和家庭的第三者,梁思申看待虞山卿是工作與談判的第三者,楊巡看待尋建祥是自己與梁思申合伙中的第三者,而虞山卿又是尋建祥牢獄之災的始作俑者。各組人物之間都存在著台面以下的矛盾,每個人物都在文本之下藏著真正的潛文本,從人物關系的角度出發,這場戲是一個矛盾關系的小爆發,而這個爆發是故事進行到23、24集就預埋的線索。

  當梁思申回國投資這個設定敲定之后,她與程開顏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存在了﹔楊巡與尋建祥之間為是否擴大經營的矛盾,也是在這個階段開始預埋的﹔而虞山卿與尋建祥的矛盾其實在第一部就已經存在。所有關系中的核心其實是宋運輝與梁思申之間的沖突,第三者晚宴是個戲劇中的必備場景,而這個必備場景造成的原因早在梁思申出場時就預留了。以她25、26歲的年紀,能憑幾次勾兌就拿到洛達考察小組負責人的職位其實是一種反常,正是這個反常埋下了梁思申老板的小算盤,談判初期的順利也是為了后來的沖突鋪墊。可以說,為了一個第三者晚宴,我們做了10-12集的努力,同時在這10-12集中又需要保持每集不間斷的沖突和逆轉才能讓故事不掉下來,這個場景寫完的時候內心是非常充實的。

  如果說《大江大河1》展現的是改革之難,是龐大社會機構與中國人面對變革的懵懂與興奮,那麼《大江大河2》展現的就是開放之難,故事從1989年開放受到阻撓開始,最終落筆於艱難的合資談判,整個故事都在探討我們打開國門、融入世界的難度與魄力。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