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作曲家金培達:到最后,歌會告訴你怎麼寫

2021年01月18日16:36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專訪作曲家金培達:到最后,歌會告訴你怎麼寫

摘要:時間可能是唯一的答案。

金培達,中國香港作曲家,曾憑借《如果·愛》《星願》《忘不了》等歌曲多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2006年憑《伊莎貝拉》奪得柏林電影節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他曾為原創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愛上鄧麗君》《在遠方》等作曲,也是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導師。上觀新聞專訪金培達,聊聊中國原創音樂劇。

上觀新聞:原創音樂劇孵了很久的“蛋”,為什麼還是缺少真正叫得響的代表作?

金培達:我一直很怕別人說,為什麼弄不出一首經典?經典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花時間、要有耐心。2017年美國托尼獎的最大贏家《致埃文·漢森》前后創作時間長達10年,歌早就寫好了,為了找合適的編劇,又等了整整4年。

藝術創作是神秘的,沒有辦法速成,急不來。都說現在中國音樂劇發展很快,但我覺得不能高興太早。數量是多了,但質量還不夠好,總能被觀眾找到瑕疵,這裡扣一分,那裡扣一分,總分就拉低了。我們很多創作都來自一個任務、追趕一個節點,有時候自己也知道有問題,但騎虎難下,就這麼上演了。或者就是自我要求比較低,以為觀眾看不出好壞。

還是要把目標放高一點,再多一點耐心。寫歌寫劇都一樣,真正投入進去,到最后,劇會告訴你怎麼寫,歌會告訴你怎麼寫。

所以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時間可能是唯一的答案。

上觀新聞: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創作過程和百老匯好像有點不一樣,一個是導演中心制,一個是作曲中心制,哪一種更好?

金培達:百老匯音樂劇的主創團隊,包括作曲、作詞、編劇,導演是跟他們平等的,雙方常常會因為意見不同爭起來。可能詞曲作者有了一個最初的想法,大家都覺得好,但在開發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劇本、資金、演員,方方面面到位才能繼續。有個詞叫Development-hell(開發地獄),就是說投入進去就遙遙無期了,不知道哪年會開發出來。但中國音樂劇很多時候是先有了制作方和導演,有了錢,再去找人來寫劇本、寫歌。

這兩種方式沒有孰對孰錯,但我希望能多一點創作者自發的項目。作為作曲家,我不願隻被動接受指示,更願意在劇本創作之初就投入進去。

上觀新聞:百老匯也有音樂劇明星,但他們如何做到戲大於人?

金培達:外國也有音樂劇明星,《日落大道》由葛倫·克洛絲演出的場次,票房可觀,但換了別人來演,也能演下去,這說明觀眾的注意力不僅僅在明星上。可是中國的音樂劇明星很多都是所謂流量明星,有時火到一時無兩的地步。戲還沒有經過舞台考驗,票就賣光了,投資人當然開心,但觀眾的注意力容易被明星魅力和秒殺的票房成績蓋過,導致對劇本身好壞的評論和判斷容易失衡,而粉絲的熱情也未必能轉換成音樂劇的新觀眾。這對於音樂劇的健康發展來說,絕對是一把雙刃劍。

明星秒殺票房現象本身絕不是壞事,怕就怕習以為常后,投資方和制作方過分注重誰來演而不自覺地降低對劇本身的整體藝術追求。明星有可能掩蓋戲的種種問題,但他不可能永遠幫你演下去。沒了明星,這部戲還能持續得到好評嗎?所以到最后,還是要看戲本身夠不夠扎實。

上觀新聞:從IP改編而來的原創音樂劇,怎麼才算改得好?

金培達:國外也經常這樣做,即音樂劇喜歡改電影、電視劇、小說。起碼故事結構有一定程度的完整性,觀眾也更願意花錢來看一個著名的故事。但挑戰是,你不能原封不動搬過來,你怎麼找到一個不一樣的視角,生發一個戲裡原本沒有講過的主題。好萊塢有部電影叫《窈窕淑男》,是一個男扮女裝的喜劇,后來改成音樂劇就和社會熱點結合在一起。所以如果你有足夠的觸覺和能力,就要改出新意,改出和當下的關聯。

上觀新聞:《漢密爾頓》這樣的百老匯新經典,離不開林-曼努爾·米蘭達,既是編劇,又是作曲和主演,這樣的音樂劇全才是如何橫空出世的?

金培達:林-曼努爾·米蘭達是個例外,他是天才,通過《身在高地》一炮而紅。一部《漢密爾頓》不僅僅是用了嘻哈這麼簡單,它包羅萬象,一層套一層,解讀不完。從他的成功來看,眼界開闊非常重要,比如學古典的,也要了解搖滾、爵士、嘻哈,你要看到音樂更大的可能性。

我不太了解專業院校如何培養音樂劇人才,僅從作曲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一定要有更多戲劇訓練。課程要包括劇本分析,甚至讓他們自己動手寫劇本,他們才知道音樂究竟應該如何布局。如果故事情感線和情節線合理了,寫歌會事半功倍。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