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創新如何做到“水美魚肥客似雲來”

2021年01月15日10:14  來源:上觀
 
原標題:上海科技創新如何“水美魚肥客似雲來”

  “如果說基礎研究是水,那麼應用研究就是魚,而基於理論的開發探索,則是建起熱鬧的魚市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用這樣的比喻,闡述基礎研究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上海創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大框架下,怎樣更好地激發活力,提升策源能力?如何令水更美,魚更肥,魚市場客似雲來?處於創新探索前沿的高校科研院所,面對的是一道長期大題。

  理論到應用,橋怎麼搭路怎麼通

  “在科技發展的當下,數學家有責任參與,一定要站在浪尖上,站在浪潮的前沿,反之,如果沒有數學等基礎科學研究的參與,很難達到真正預想的原始創新效果。”去年2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名單,其中一家落戶上海,由2011年成立的上海數學中心牽頭,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設分中心。上海數學中心主任李駿坦言,在今天高科技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怎樣發展應用數學及數學的應用,已成為全球許多國家共有的新課題。

  今天的應用數學,基於計算機提供的極為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將許多過去隻能局限於理論研究的問題直接用數值求解,極大地開拓了應用數學的功能和研究領域。近年來,包括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算法的飛速發展,即為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這一巨大的科技突破,一方面得益於今天計算機計算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依賴於過去半個多世紀數學理論的發展。

  然而,數學等基礎科學研究如何更好地參與科技創新,國內外的高校和研究機構面臨同樣的兩個門檻。首先是數學基礎研究,解決問題的周期比較長,研究者習慣的節奏與現今的應用需求有一定距離﹔同時,工程問題的研發與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兩者“語言”不同,找到它們的關聯、做好前期的梳理准備並不容易。

  在海外,一些實力雄厚的新經濟企業的做法是直接從一流大學挖人,甚至是整個團隊直接遷移。在我國,“從理論到應用,這座橋怎麼搭起來,這條路怎麼讓更多的人走通,產生更大的生產力、創新輻射力,這是我們需要深思和實踐的”。

  最近,李駿跟著科研人員跑了兩趟飛機發動機研發現場。設計時如何把發動機葉片重量減下來,同時保持強度以適應發動機燃燒產生及超音速旋轉帶來的高溫高壓,研發人員特別希望能得到數學家們的指點、幫助。這個過程的描述需要十幾個方程聯合起來一起研究,而數學家們對此雖有一定的了解,但與解決問題還差得很遠。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期待,在機制保障和企業合作中,能夠更多些風險共擔。“比如,家裡人讓我去買醬油,買錯了可以怪我,但是基礎研究的應用、落地不是買醬油,希望能有更多些風險共擔和容錯空間。”

  如何“搶”到全世界最好的年輕人

  盤點上海科技研發家底,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規模。在光子領域,硬X射線、軟X射線裝置加快建設,光源二期首批線站、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即將建成,將與上海光源、活細胞成像、神光等設施初步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達14個,數量和投資總額全國領先。

  在許多科學家眼中,“硬件”很重要,而人更加重要。復旦發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李粵江說,眾所周知,世界上最著名的創新地都擁有全球最頂尖的大學,例如硅谷有斯坦福大學等,波士頓有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相關片區還有大量優質高校匯聚。高校在引領區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通過培養具有前瞻性的高質量人才,有效助推了區域騰飛。

  “科技創新力的競爭,核心在於人,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他說,能不能吸引戰略科學家來引領,能不能集聚最優秀的青年人才來傳承,是在科技發展中擁有可持續發展力的關鍵所在。

  採訪中,一位科學家直言,當前我國和美國、歐洲等地的頂尖大學在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最大的不同在於:后者可以得到全世界最好的年輕人,進入他們的培養體系,吸收養分的同時激發更大創新活力。這一差距需要正視,一方面有其歷史原因,同時也可看出科研隊伍建設及科研支持方面的優勢。“‘學術品牌’的建立,向心文化的積澱,同樣需要時間和耐心。”他說,“基礎研究發展,要讓人覺得,來這裡讀博士做科研,有最好的小環境、能取得全世界領先的成果,這樣的吸引力,也是創新策源力的核心之一。”吸引最好的年輕人,應從留住自己的好學生開始。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長聘教授沈俊太介紹,他所在的領域,目前正在探索從兩個維度進行青年人才評估方面的改革。縱向上,基於長聘體系,拉長時間軸,三年一次的考核,可以對其研究的學術價值進行較為准確的判斷。“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時所需要的時間,叫半衰期。把這一概念引入評估領域,我們重視論文發出來是熱一段時間就沉寂了,還是影響力可在業界持續很久。”他認為,研究工作能否源源不斷產生學術影響力,而不僅是蹭熱點拼絕對引用數,應該是科研評價的重要指標。橫向上,將國際通用的“同行評議”機制進一步完善。如,年輕人如果需要獲得晉升,不僅需要通過匿名評審,而且寄送申報材料的對象,包含國內外在該專業方向上的專家。如此,不僅更加公正客觀,也激勵其做更多有影響力的工作。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