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PM2.5年均濃度五年下降36% 下一步將繼續降低本地污染排放

2021年01月15日10:52  來源:上觀新聞
 

昨天召開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過去一年上海生態環境質量的交卷成績。2020年,上海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再創新低,為32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6%。經初步核定,上海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削減68.1%、38.1%、46.6%和28.2%,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目標。

去年AQI優良率近九成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上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去年,上海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AQI)為87.2%,較2015年上升11.6個百分點﹔全市259條主要河流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95%,較2015年上升71.4個百分點﹔優Ⅲ類水質斷面佔比達74.1%,較2015年上升59.4個百分點﹔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8.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5平方米。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和安全感明顯提升。據第三方調查,2020年公眾對上海生態環境的滿意率為78.1分,較2015年提高了11.6分。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做加法”,離不開能源和產業等方面在“十三五”期間堅持不懈“做減法”和調整轉型。

“十三五”期間,上海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66.8平方公裡,減出來的土地主要用於生態建設。大氣環境治理方面,上海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全市煤炭消費總量佔一次能源比重從37%下降到31%左右,非化石能源佔比超過17%。水環境治理方面,上海完成了水源保護區排污口調整﹔啟動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實施“一河一策”,3158條段河道2018年底全面消除黑臭,4.73萬個河湖在2020年底基本消除劣V類。

臭氧成為首要污染物

上海近年來的環境空氣質量雖然在持續改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進一步改善的空間越來越小、難度越來越大。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柏國強表示,總體來看,上海目前還沒有擺脫“人努力,天幫忙”的階段,稍有鬆懈就可能出現反復。

具體來分析,上海環境空氣質量主要面臨三大挑戰。其一,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各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於高位。其二,結構性污染矛盾還比較突出。以鋼鐵、化工等重化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和天然氣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根本改變,這些關鍵結構的調整依舊任重道遠。其三,大氣污染成因復雜。既有本地排放量大的內因,也有區域傳輸的外因,還有部分時段不利氣象條件下污染累積加快、擴散不利等因素,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任務艱巨。

近年來,上海秋冬季仍有污染天氣甚至重污染天氣發生。此外,臭氧已經取代PM2.5,成為上海大氣污染的首要污染物,近年來,上海夏季高溫時段臭氧超標時有發生。2020年,上海PM2.5超標天數為17天,而臭氧超標天數達到了27天。

下一步,上海將繼續降低本地污染排放,以能源、產業、交通領域為重點,深入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移動源綜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充分發揮減污降碳的協同效應,加快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此外,上海將繼續深化區域聯防聯控,以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為抓手,深化三省一市合作協作,協同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