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新文科與創新創業

2021年01月09日11:07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在2020年12月5日第九屆全國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會暨第三屆MBA培養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論壇上,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理事長、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以“新文科與創新創業”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11月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了《新文科建設的宣言》。圍繞為什麼建新文科,新文科新在什麼地方,新文科和創新創業之間究竟怎麼做到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徐飛教授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與展望。

01為什麼要建“新文科”

關於為什麼要建“新文科”,主要談四點:世界的新變革、歷史的新方位、強國的新期待和教育的新要求。

(一)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大行其道:世界的新變革呼喚新文科

當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技術、5G技術、區塊鏈和數字經濟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生水起、波瀾壯闊,不僅重塑了全球經濟結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甚至顛覆了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

從歷次工業革命的進程看,每次科技革命和技術變革都帶來生產力革命,生產力革命必然引發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進而引發整個社會大變革,並帶來法律、文化、觀念、理念、秩序等精神和價值層面一系列深刻變化,亟待新文科做出及時回應。

談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得不提“四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以及大行其道的數聯、物聯、智聯、大帶寬、低時延、大鏈接、全棧全場景和虛擬世界。

實際上,今天這個時代已然成為“ABC”時代,不是“未來將來”,而是“未來已來”。

此處,A是人工智能,B是大數據,C是雲計算。此外,AI(人工智能)、QC(量子計算)和5G(網絡)強力結合成“夢幻組合”:人工智能解決“算法”問題,量子計算解決“算力”問題,5G解決網絡問題,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有了強大的算力、卓越的算法,再加上扎實的基礎設施5G,上述“四化”可謂如虎添翼。

“四化”的泛在,倒逼文科研究的范式和工具隨之改變,因此,基於新方法論的新文科勢所必然。

(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的新方位呼喚新文科

近一兩年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為一個現象級的熱詞。

從經濟、政治、全球化、科技產業和制度角度看,全球發生的變化之深刻和重大前所未有,尤其是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和緊張沖突的中美關系,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圖景和地緣政治格局。

事實上,世界經濟中心在變,經濟總量從北大西洋轉到太平洋﹔世界政治格局在變,非西方化與多極化並存﹔全球化進程在變,主要推動力量面臨重組﹔科技與產業在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呈現“此降彼升、西降東升”的態勢﹔全球治理在變,新興國家正在成為重要角色。

國際主要行為體之間力量對比的重大變化,必然引發國際格局大重組、國際秩序大洗牌和全球治理大調整。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經濟、軍事、科技的競爭,更是文化和制度的競爭。

從根本上講,是不同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時代適應性,決定了歷史選擇和演進方向。當前,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博弈,退群(解構)與重新組群(建構)角力,現有主導世界的超級大國日漸式微,新興崛起力量將強未強,新的包容性、均衡性國際秩序尚未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重道遠。

從國內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協同推進,進而成為國家的總體戰略布局。眾所周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均屬於地地道道的文科范疇,生態倫理和生態文明也是文科的題中之義。

在新時代和新歷史方位,不僅需要分別深入研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而且需要揭示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推動彼此賦能,共同提升,這些都需要開啟新文科建設的新征程。

(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國的新期待呼喚新文科

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這“三部曲”當然需要硬實力,但與硬實力同樣重要的是軟實力。一個國家的強大,固然需要發展理工科,同樣也需要發展文科。實際上,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於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質,關系到社會的繁榮與和諧。新時代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繁榮,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新文科建設當責無旁貸。

在這樣的時代,中國理應產生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新成就,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自信。

中國現已從一個地區大國變成一個全球大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為“顯命題”,堅定自信迫切需要新文科,旨在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指引。

從文化自信的角度講,尤其需要建設新文科。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而核心價值觀又是文化最深層次的要素。在根本上文化自信取決於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引領力。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新文科建設大有可為。

(四)實現有靈魂有使命的教育:教育的新要求呼喚新文科

教育的終極目的和根本歸宿是培養人,培養人的價值觀念、思想品德、知識結構、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等,並使之不斷現代化。實際上,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深化理性的過程,根據馬克斯·韋伯的觀點,理性可區分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

與工業經濟時代機器大生產追求效率的邏輯相一致,與當下社會追求功利和效用的潮流相一致,現代教育過度推崇工具理性,嚴重忽視價值理性。同時,過分注重培養學以致用的“人才”,從而產生了一大批“工具人”“功利人”“精致的利己人”“單向度人”,而不是“價值人”“情懷人”“使命人”和“全人”。

極言之,現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培養的是謀取和追求各種利益、效用和前程的“考生”,而不是有夢想、使命和責任的“學生”。

功利化教育自古有之。

“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表達,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讀書之強烈的功利性色彩。現當代教育功利化的頑瘴痼疾仍然未除,即便是在教育最發達的美國的最頂尖大學哈佛,也在反思自己是如何忘記教育的宗旨,以致出現“失去靈魂的卓越”。

現在,是重塑“有靈魂、有使命的教育”的時候了,實現有靈魂、有使命的教育成為教育的新要求。新要求更強調教育的價值性、思想性、超越性、使命性和靈魂性。

丹娜·左哈爾(Danah Zohar)在“智商(IQ)”“情商(EQ)”之外創立“魂商(SQ)”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人們解決意義與價值問題的能力。教育一定要追問價值和意義,新文科需要在意義世界和價值空間發力。

02“新文科”新在哪裡

2017年,美國希拉姆學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新文科強調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倡導文理交叉,致力於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部委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會上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並對新文科建設做出全面部署。

以上兩段是對新文科概念提出的一個介紹。那麼,新文科究竟“新”在什麼地方?新文科之“新”不僅是新舊、新老的“新”,更是創新的“新”。換言之,不僅是形容詞的“新”,更是動詞的“新”(創新)。

唯如此理解,方能把握“新文科”的本質和核心要義。新文科應有新定位、新理念、新體系、新模式、新理論、新標准、新專業和新課程,應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守正創新。以下從論域拓展、價值重塑、話語主導、交叉融合、研究范式這五個維度,闡述新文科之“新”。

(一)新在“論域拓展”

新文科的論域包含內涵和外延。先看新文科的外延。中國的學科門類現已拓展為14個,除了大家熟知的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以及教育學、藝術學、軍事學這13個學科門類外,2020年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后,又增加了第14個學科門類,即交叉學科門類。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分別屬於工學、醫學、農學中單一的一個學科門類,新文科則不然,包含8個學科門類:文、史、哲,經、管、法,教、藝,其中,文、史、哲是基礎文科,經、管、法、教、藝是應用文科。因此,新文科的外延和范圍大大拓展了。

一般而言,所有學科可以分成三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其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分別以“物”“事”“人”為研究對象,追求物理要“對”、事理要“明”、人理要“通”。

由上陳述可知,新文科涵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二,再次說明新文科范圍之博大。之所以強調“物”“事”“人”三類研究對象,就是要揭示新文科內涵的根本因素——人。

人文科學直接研究“人”,社會科學雖然研究的是“事”,但事因人而起,天下無無關人之事,因此其本底還是“人”。

然而,現在“人”的概念已發生深刻變化,甚至生命形態都出現了重大變化。不僅有“碳基”生命,還有“硅基”生命。肉身的自然人屬於碳基生命,智能機器人則屬於硅基生命。過去有一個成語叫“機智過人”,現在最新的解讀是,機器的智力超過人類,簡稱機智過人。

早在2011年,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一書中,就把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分成“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個階段,他甚至大膽預測,到2045年機器人智力將超過人類,即出現“超”人工智能。

實際上,2017年11月29日,取名為“索菲婭”的“公民”在沙特阿拉伯橫空出世。索菲婭是歷史上第一個成為一國公民的機器人,沙特還給“她”頒發了居民身份証。未來我們的同事中,不僅有自然人,還會有越來越多像索菲亞這樣的智能機器人。

作為以研究“人”(及其相關的事)為對象的新文科,由於“人”的形態已大為拓展,其內涵也將隨之拓展並極大豐富。

(二)新在“價值重塑”

文科與自然科學都注重知識性、學理性和學術性,但文科還必須關切並體現價值性和思想性,價值性、思想性和知識性、學理性相統一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命脈。一般而言,自然科學注重工具理性,文科則注重價值理性。眾所周知,工具理性具有客觀性、普適性和普遍性性﹔價值理性則具有主觀性、民族性、歷時性、理念性和意識形態性。

在如今社會盛行物質主義、科學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情形下,新文科的著力點需從探討人文社科所涉對象的規律性,轉向對社會價值觀的重塑﹔需注重揭示理性背后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弘揚知性美德和善意,為理工科乃至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思想指引與價值選擇。

價值重塑,首先需要重塑人和自然的關系。

早在2010年人類的生態赤字率就已達50%,雖然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得以重視,節能減排也提到議事日程,中國政府更是明確力爭“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但即便如此,根據權威機構預測,到本世紀末地球的平均氣溫仍將升高1.8∼4度。

極端地,如果現在人類什麼措施也不採取,全球氣溫將升高6度。這意味著北極圈會變成熱帶雨林,生長出茂密的綠色闊葉林,同樣的情形也將發生在南極廣大的腹地。其嚴重的后果不僅是海平面上升淹沒眾多的沿海城市,更可怕的是,原來那些被封存在永久凍土層的細菌和病毒被激活釋放,而人類對這些古老的細菌和病毒毫無免疫力。

長期以來,人類不自覺地奉行“人類中心主義”,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愛惜地球家園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淡薄。

殊不知傷害人類的,終究是人類自己。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再豐厚,也取之會竭、用之會盡,人類必須懂得尊重大自然,若索取無度,終將遭到大自然報復。人類隻有一個地球,這個家園毀了人類就完了。因此,必須重塑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以實現包容性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其次,價值重塑需要實現人與技術的“和解”,找回人類的“意義世界”和“價值空間”。

在今天這個奉行科學主義、技術主義的社會,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飛速發展,雖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曙光,但也讓一些人再次陷入致命的(理性)自負。現實生活中理性退化為算法和計算,計算進而蛻變成算計。

憑借“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同時,個人的生活與行動也極可能被日益強大和精准的算法所主導甚或“綁架”。基因編輯技術的成熟,既讓人類看到治愈癌症的新希望,也讓“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幽靈再現。

再次,價值重塑需要破除唯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哈耶克在《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中深刻指出,人類及其社會是演化的產物,絕非人類理性設計的產物,妄圖構建人間天堂的一切努力,都是理性的自負,都將帶來匱乏、奴役和巨大災難。科學方法被濫用的結果,一定使經濟崩潰、社會動蕩、文明倒退。

20世紀不僅發生了兩次殘酷的世界大戰,還發生了無數次觸目驚心、慘絕人寰的人道主義災難。災難的根源,不僅源於激進主義狂潮,還源於人類對科學理性的濫用,甚至可以說,這些災難正是理性被濫用之殤。

最后,價值重塑還需要重拾良心、匡扶正義。孟德斯鳩認為,沒有人性的政治、沒有思想的崇拜、沒有人文的科學、沒有道德的商業、沒有良知的知識、沒有真實的歷史、沒有獨立的精神、沒有自由的幸福、沒有勞動的富裕和沒有約束的權力,這十件事情可以毀滅人類。

當下各種思潮激蕩交匯,主流價值邊緣化,意義世界碎片化,整個社會越來越物質化、功利化甚或市儈化。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環境、生態、倫理等風險,以及個人精神迷失、信仰空缺和意義危機等問題,這些都亟待通過新文科實現價值重塑。

(三)新在“話語主導”

若用大時間尺度看世界歷史,以中國為首的東方文明一直遙遙領先,思想、科技、制度均在西方之上。但是從15世紀開始,西方文明迅速發展並日益取得強勢地位,西方制度甚至被認為是現代世界的標准制度,學術、學問、學科的話語權也由西方主導。以哲學為例,黑格爾對包括中國哲學在內的東方哲學基本上不予認可。他甚至認為中國無哲學,“有的只是一些常識性的善良、老練、道德教訓,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

新文科應把西方話語體系主導下的文科,轉向中國話語體系主導下的文科,不完成這個轉變就無所謂中國的新文科。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也產生了與之相匹配的重大經濟理論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量級學者群。新文科要講好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奇跡背后的原理、道理、學理、哲理、法理和事理,為世界知識界、思想界、學術界貢獻學術新知,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管理學界逐步完成國際接軌,大批中國學者已經快速學習並掌握了西方規范化的研究方法。當下,本土學者最應該做的就是扎根中國經濟管理實踐,充分利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日新月異的管理變革和正在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通過問題導向捕捉管理變革中涌現的新問題和新機會,深刻反思本土情境對於學術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揭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規律,進而兼收並蓄、頂天立地,構建具有原創性的經濟管理新理論和新思想,創造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意義的新方法和新范式,這是新文科的一個重大使命。

(四)新在“交叉融合”

學科交叉和科際整合,已經成為推動學科建設的重要手段。

新文科的交叉融合主要體現在:傳統文科自身交叉融合(文史哲不分家)﹔傳統文科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其代表是PPE,即哲學(P)、政治(P)、經濟(E)“三位一體”﹔文科與工科交叉融合,如能源與氣候經濟、設計藝術哲學、新媒體﹔文科與醫科交叉融合,如生命倫理學、醫學信息學、健康管理﹔文科與農科交叉融合,如可持續發展與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管理、農業經濟學﹔文科與理科交叉融合,如計算法學、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金融科技、商業智能,等等。

“新文科”要突破“小文科”思維,構建“大文科”視野。僅以財經為例,現在財經研究越來越多地綜合利用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哲學、倫理學,以及社會學、行為科學、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學科,更不用說數學、系統科學、運籌學、數理統計學、計算機科學和數據科學了。

實際上,商業分析(BA)和商業智能(BI),就是集商業管理、統計學、計算機科學於一體的商科與理工科緊密交叉綜合的產物。

新文科的最大特點是文理交叉。在方法論上,傳統的人文社科方法,應轉向運用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特別是要運用算法,將文科的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統一,彰顯新文科的科學性。計算社會科學(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CSS)就是用計算手段來研究社會科學的一門交叉學科,旨在打造“數智人文”。

隨著信息文明時代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知識創造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信息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愈發鮮明,將井噴式地出現計算傳播學、計算新聞學、計算社會學、計算經濟學、計算金融學、計算管理學、計算政治學、計算行為學、計算心理學、計算語言學、數字情報學、數字人類學、人工智能法學等新興學科。

(五)新在“研究范式”

新文科研究范式將不斷豐富。以管理學為例,一是基於哲學、心理學、經濟學、倫理學等學科,以概念抽象、學理思辨及邏輯演繹為主要特征的規范性研究﹔二是基於社會學、行為科學等學科,以實驗研究、預測研究、案例研究、經驗分析、田野調查、隨機實地實驗(Random field experiment)等為主要特征的實証研究﹔三是基於系統科學、運籌學、數理統計學、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聚類分析、人工智能(AI)等學科,以數學建模、模擬仿真、數據挖掘為主要特征的量化研究。實際上,根據圖靈獎得主Jim Gray的觀點,科學研究經歷了從“實驗歸納”,到“模型推演”,再到“仿真模擬”的三次范式革命,現在方興未艾的“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正是演進中的第四次范式革命。

得益於腦科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學等學科的飛速進步,現在已知“前額葉”成熟需要大量復雜的學習與綜合訓練,這些學習與訓練的程度、方式與強度對前額葉成熟程度有重大影響。進一步還知道,前額葉成熟指標(理性)涉及:注意力集中程度﹔組織思想,解決問題﹔思考與預期未來﹔戰略與計劃﹔平衡長短期目標,為長期目標延遲短期享受﹔根據情景調整行為﹔管理情緒,控制沖動﹔處理復雜信息,同時執行多項任務﹔學習適當社會行為,抵制不適當社會行為。

以上認知對企業管理、戰略管理和人力資源開發大有裨益。一般地,綜合應用上述多學科知識,無疑可以為新文科打開一片新天地。

03新文科與創新創業

新文科與創新創業有什麼關系?一方面,從學科屬性上講,創新創業是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或方向。由前所述,新文科涉及包括管理學在內的8大門類,而工商管理屬於管理學門類,因此,創新創業當屬新文科范疇。另一方面,從更深層次和更高維度看,新文科內含創新的特質,也需創業的品質,以下分別予以闡釋。

(一)新文科之創新

本文的第二部分一開始就強調,新文科的“新”,不僅是新舊的“新”,更是創新的“新”,並從論域拓展、價值重塑、話語主導、交叉融合、研究范式這五個方面給出創新的著力維度。眾所周知,創新(Innovation)源於拉丁語,至少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更新,二是創造新的東西,三是改變。1912年熊彼特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20世紀50年代德魯克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在新理念、新思潮、新范式不斷迭代嬗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下,創新已成為時代最強音和主旋律。托馬斯·彼得斯說:要麼創新,要麼死亡,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創新。新文科的要義就是創新(文科),否則,就不要遑論什麼新文科。

創新不僅要有“新”意,更要有“創”勁。“創”就是(首次)做(do sth. for the first time),或開始(做)(start doing sth.)。

從“創”字的構造來看,偏旁的刀既是造成創傷的器物,又是創造的工具,於是,“創”就蘊含創傷、創造之意,還有“闖”之義。“創”意味著即便受傷、遭受挫折挫敗乃至九死一生,也要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將“創”和“新”結合在一起的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推動發展生生不息的內驅力量。

要讓創新成為發展基點,就要拓展發展新空間,創造發展新機遇,打造發展新引擎。中國現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所以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文科孕育於新時代,新時代為新文科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疆域,新文科當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大展宏圖。

比如,在如何創造性地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以及如何打造現代產業新體系、完善市場經濟新體制、營造和諧發展新局面、推動文化發展新進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釋放生態建設新優勢等諸多方面,都有新文科非常大的創新空間。

又如,在區域經濟和地理地緣經濟發展方面,從共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不斷推進,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蓄勢發力,新文科都可以在中國高質量區域發展布局和推進上貢獻良多。

(二)新文科之創業

首先,創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創業就是創建新企業,英文中經常用“Start-up”一詞。廣義的創業可理解為開創新事業,英文中傾向於使用“Entrepreneurship”一詞。

創業之“業”既可是企業、職業,更是事業、志業、偉業。職業與事業、志業之間的差別何在?職業(profession)是“身、生”所迫,是為衣食生計,稻粱謀。事業(cause)則受“情、意”所驅,由情感、意志、信仰、抱負引導。志業(aspiration)即“志向+事業”,根本上是“心、靈”使然,是一種讓內心變得更加淡定從容的執念。志業超越功利,追隨本心,不忘初心。《說文解字》曰:“志,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毫無疑問,新文科建設既是一份事業,更是一份志業和偉業。

新文科建設需要強烈的創業精神。

要固本正源,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要與時俱進,踐行並光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新文科教育要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時代社會科學家,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新文科發展要立足國情,根植於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堅持不懈地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形成中國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和教學體系。

(責編:唐小麗、金煜純)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