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前行 2020中國科技華光璀璨

本報記者 張保淑 

2021年01月04日17: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

(本版圖片均來自新華社)

嫦娥五號月面取樣示意圖。

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奮斗者”號。

中外科學家合作繪制的銀河系結構圖。

在戰疫中創新,在創新中戰疫。這是2020年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大特點。

“地球村”時代,肆虐的新冠疫情昭示我們,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作為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重大威脅已悄然上升為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面對嚴峻挑戰,中國與世界各國一道,積極廣泛動員科技創新資源,一方面直面交鋒新冠病毒,打響科技戰疫,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與健康權益﹔另一方面,按照既定戰略,千方百計排除新冠疫情的影響,繼續堅定推動科技創新向縱深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經過艱苦卓絕的奮勇拼搏,中華號科創巨輪駛過新冠疫情的激流險灘,繼續劈波斬浪向前。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站在新舊交替的時光節點,讓我們一起回首那段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銘記下中國科技華光璀璨的恢宏時刻。

①習近平總書記指揮科技戰疫

3月2日,初春的北京依然寒氣逼人,全國新冠疫情防控形勢異常嚴峻,習近平總書記在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他深入軍事醫學研究院和清華大學醫學院,代表黨中央向奮斗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問候,並就科技戰疫進行了深刻闡釋和系統部署。

習近平在考察時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盡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3月16日出版的2020年第6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3月2日的相關講話,題為《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成為指導中國科技戰疫並取得重大勝利的重要文獻。

②五中全會部署科技自立自強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第三部分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建議》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廣泛關注,人們注意到,本次全會對科技創新專章部署,放在規劃任務的首位,這在我們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凸顯了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隨著《建議》上升為國家意志並進入實施層面,我國必將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更多更大突破,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大步挺進創新型國家前列。

③嫦娥五號成功月面取樣返回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志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完成。當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及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發去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可上九天攬月。”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實施是中國航天特別是探月工程的一座豐碑,在該次任務中連續實現了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成功實現了多方面技術創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對於我國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完善探月工程體系、開展月球科學研究、組織后續月球及星際探測任務,具有承前啟后、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④奮斗者號勝利完成萬米海試

11月28日上午8時30分許,海南三亞南山港碼頭,“探索一號”科考船載著大國重器“奮斗者”號勝利返航並靠泊下錨。就在此前1個多月內,“奮斗者”號載人深潛器在“地球第四極”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多次下潛深度超過1萬米,特別是在11月10日8時12分,“奮斗者”成功坐底,深度達10909米,創造本次海試載人深潛的最深紀錄。經過嚴酷實戰考驗,“奮斗者”號萬米級海試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科考邁進夢寐以求的全海深時代。

“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搭乘“探索一號”勝利返航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熱情洋溢的賀信,他在表示熱烈祝賀和誠摯問候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奮斗者”號研制及海試成功的重大意義,即標志著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習近平勉勵海試團隊繼續弘揚科學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為人類認識、保護、開發海洋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⑤天問一號開啟獨立火星探測

此時此刻,來自地球的使者天問一號正在穿越茫茫的星際旅程,向火星疾馳。從7月23日12時41分踏上“奔火”征途以來,天問一號已經飛行了160多天,距離火星小於1000萬千米。據悉,2021年2月10日將是天問一號接近火星制動捕獲的關鍵時間節點,屆時它將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標志中國邁出了獨立火星探測和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開啟了中國航天新紀元。對國際航天界來說,重約5噸的天問一號不僅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向火星發射的最大規模探測器,而且將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將以高效率的“三合一”探測成為人類“探火”的佼佼者。

“三合一”探測的效果還需要耐心等待,但是天問一號到目前一直保持良好的狀態,成功拍攝並發回地球與月球的合影,完成了深空“自拍”並回傳地球。飛行控制團隊對其實施了數次軌道修正,其飛行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各系統工作正常。地面測控通信各中心和台站對其跟蹤正常。

⑥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建設完成

6月23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北斗系統,歷時26年研發,經歷了三代系統、共計發射了約60顆衛星,終於完成全部組網星座發射任務,正式建成。

7月31日上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發出賀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儀式現場,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參觀北斗系統建設發展成果展覽展示並聽取工程建設、運行服務、應用推廣、國際合作和發展展望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開通,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對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對推動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我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對推動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國對外開放,對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⑦第三代核電技術接連獲突破

3月2日9時12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即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熱態性能試驗基本完成,為后續機組裝料、並網發電等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11月27日0時41分,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並網成功。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后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這標志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作為與華龍一號並峙而立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另一個中國方案,國和一號(CAP1400)在2020年迎來裡程碑事件。9月28日,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宣布,從2008年啟動研發,歷時12年科研攻關的國和一號研發完成。該項目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出口權的第三代非能動大型先進壓水堆機組,滿足全球最新安全標准要求,其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相容性達到第三代核電的世界先進水平。

⑧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成功返回

9月6日,新華社發布的一條簡訊引起了廣泛關注。據該簡訊報道,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可重復使用航天器,該航天器在軌飛行2天后,於當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航天專家指出,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是指可以重復使用的、能夠迅速穿越大氣層,自由往返於地球表面與太空之間,運送乘員和有效載荷﹔也可以指較長時間在軌停留和機動、完成各種任務的航天器,其種類較多,涵蓋載人飛船、貨運飛船、推進飛行器、行星著陸器、航天飛機等。

近年來,隨著美國太空探索公司在商業航天領域大力開拓,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和可重復使用的飛船迅速進入大眾視野,其迅猛發展勢頭和取得突出成就展現了廉價航天的廣闊前景。中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在軌飛行2天后成功返回,表明中國在此領域的創新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

⑨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

高速鐵路已經成為一張享譽世界的中國名片,所帶來的交通變革不僅從根本上提升了國人的出行方式甚至時空觀念,而且正在走出國門,進入東南亞和非洲等地,造福當地民眾。

科技進步永無止境,中國高鐵技術悄然間又在發生新的革命。2020年6月,中國首套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專用牽引變壓器在中國中鐵電氣化局保定軌道交通產業園下線,並於當天裝車運往山東青島四方磁浮列車試驗線現場。這標志著中國高速磁浮牽引供電設備研制取得突破性進展,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擁有了自己的專用“心臟”。在上海同濟大學磁浮試驗線上,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這標志著我國高速磁浮研發取得重要新突破。試跑期間,工程技術人員開展了多種工況下的動態運行試驗,完成7大項200多個試驗項點,對諸多關鍵性能進行了全面的測試。

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懸浮交通研發項目是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軌道交通專項》,研制重大突破表明,人類向貼地飛行的新交通革命大大邁進一步。

⑩繪迄今最精確銀河系結構圖

宇宙空間的浩渺無垠常常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人類在地球家園時刻保持對星辰大海的濃厚興趣和無限遐想,其中,我們所在“銀河系究竟是什麼樣子”,可能是很多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對此,中美德三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給出了他們的答案: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據此,他們繪制了被認為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系結構圖。

4月21日,南京大學發布消息,該校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和美國科學院院士M·裡德在國際著名雜志上聯合撰文,總結了由他們及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K·門滕教授所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對銀河系結構的研究成果即根據獲得的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制出尺度為10萬×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系結構圖。

鄭興武指出,這張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系結構圖清晰地展示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這一成果昭示我們,人類是地球方舟上的命運共同體,應該在合作中更好探秘宇宙。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1月04日 第 09 版)

(責編:沐一帆、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