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技創業提供最有力支持 讓科學思維飛入尋常百姓家

帶著科創基因,走向未來之城

2021年01月01日09:31  來源:新聞晨報
 

一棟棟偉岸的研發中心、實驗室在上海拔地而起,這是上海走向科創中心的道路上硬核的一面﹔

科創板在上海証券交易所開板,這是為科技創業提供的最有力支持﹔而面向更廣大人群的技術普及、讓科學的邏輯思維飛入尋常百姓家,則是將科創的基因,鐫刻進這座城市的每一個細胞裡,淵遠流長。

科普大講堂裡的人頭攢動,B站知識區的求知若渴……而上海人對於這些科學內容的良好反饋,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普創作者選擇上海作為他們的創作基地,也體現了這座城市,對於科學和創新,天然的興趣。

正如我們採訪的嚴伯鈞所說,“求知欲,不光是理性的,已經上升到審美的層次”。

我們期待上海,在這種全民的求知氛圍中,帶著這樣的科創基因,走向未來之城!

B站,新一代科普up主的樂園

“未來,我一定要去B站工作。我並不畏懼把它說出來讓它變成一個flag,瑞哥也在他的求婚視頻裡說過,那些插下去的flag絕不是你人生的終點,而是一個個裡程碑。”2020年1月25日,“up主是超超” 在B站發布了這樣一期視頻。

鼓勵年輕一代保持好奇

回溯“up主是超超”成為一個認真u p主發布的視頻,這條視頻是在210天之后,期間他一直渴望能到上海來。

2個月后,“up主是超超”終於從天津來到上海,進入一家互聯網公司,成了社會人。不過,4個多月后,他離開了第一家公司,成為一名全職up主。為此,他還專門制作了一期視頻,解釋自己為什麼把興趣愛好變成職業工作。

在“up主是超超”決定做全職up主前后,6月5日,B站上線一級分區“知識區”。“知識區”由原有的科技區整合升級而來,包含了科學科普、社科人文、野生技術協會、財經、校園學習、職業職場共6個分區,以分享知識、經驗、技能、觀點、人文等內容為主。

2020年9月10日,“up主是超超”從生活區轉為科普區,變身“六分超超”,並發布了第一個視頻:十年前的小米1和MIUI到底有多驚艷,你一定想不到。

2020年9月15日,B站定制的“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在黃海海域成功發射,成為首個由互聯網公司定制的科普傳播類視頻遙感衛星。

發射過程被做成視頻在B站播放,如今累積播放量超過520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 就像從太空看世界的眼睛,會在距地面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俯視地球、觀測天體。

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說,B站希望通過這顆衛星鼓勵年輕一代保持好奇,不斷探索。

B站的土壤就是這樣,像超超這樣的up主,在這裡找到“歸宿”,他說自己在這裡度過了失戀的時光、戒了煙,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2020年11月24日,“六分超超”在B站科普區發布的第六個視頻:“這才是iPhone的最強功能,不接受反駁——視覺無障礙功能體驗”,這個視頻在微博上被王思聰轉發,播放量超過1000萬。如此,“六分超超”可謂“成功轉型”為科技博主。

2020年9月以來,“六分超超”更新了10個視頻,粉絲量達到20.5萬,視頻的播放量,基本都超過40萬,還有幾個視頻播放量超過100萬。

創作者日益“兵強馬壯”

確實,自去年up主何同學一則關於5g視頻火遍全網后,今年以來,B站科普專區的創作者們日益“兵強馬壯”。

“先看評測” 去年1月23日在B站發布第一個科技數碼產品的評測視頻,如今累計發布31個視頻,粉絲超過77萬。陳抱一是2019年12月決定當一個科技類的up主之后,半年粉絲超20萬,如今粉絲量已超45萬。

同時,科普類UP主中,“畢導THU”“回形針PaperClip” 等都在B站擁有超過300萬的粉絲,“思維實驗室”的粉絲量也接近300萬。

B站的數據顯示,2020年有超過1億人在B站學習,學習類視頻的播放量顯著增長。這樣的用戶氛圍,也成為UP主做科普類視頻的重要土壤。

據了解,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更好的創作,上海這家孕育發展起來的企業B站,作為一個平台正持續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技術。一個個愛學習的用戶,一個個充滿激情的科普UP主,聚沙成塔,匯流成河,在B站的這個樂園中,彰顯著新一代年輕人對科技、對世界和宇宙的熱情和好奇。

就如“嗶哩嗶哩視頻衛星”視頻中說的那樣:星辰、宇宙,與這些相比,人類的肉體渺小,好奇心卻曾經遼闊無垠。今天,我們沉浸於科技帶來的便利和享樂,在虛擬世界中流連忘返,是否還記得,人類追求進步的初心,是向外探索更大的世界。我們向往飛行,我們仰望星空。我們想象未來,我們探索宇宙。

不願做美國的博士,在上海做起了科普的博主

2018年嚴伯鈞來到上海,這距離他從美國回來,已有4年多時間。如果沒有2013年4月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嚴伯鈞可能還在美國,完成布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業。但是,當眼睜睜看著面前不遠處的爆炸,右耳一度失聰,嚴伯鈞深深感到:人生無常,不要猶豫。

讀博期間,嚴伯鈞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國際學術界的研究風格和研究流程,和自己從小聽到的一些偉大科學家如何追求真理的過程很不同,那是“殘忍現實”和“詩與遠方”的區別。很多研究受制於資金等因素,嚴伯鈞在讀博期間感興趣的領域不太應用,比如黑洞、粒子物理,往往無法得到充足資金的支持,往往也很無奈。

2014年,嚴伯鈞放棄美國物理學博士的學業,迫不及待地從美國回到了中國。

回國創業遭遇寒冬

彼時,中國O 2O創業大潮興起,外賣大戰如火如荼,人們在討論美團王興是否會因O 2O而成為下一個馬雲﹔打車出行也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戰場,滴滴、快的、優步開始酣戰。2014年底,成立2年多的滴滴用戶已達到1.5億﹔而2015年,則被王興認為是O2O的大決戰年。

嚴伯鈞一回到中國,就迎面感受到酣暢淋漓的創業風潮。他,也選擇“下場”,在北京,開啟了創業人生。

“第一次創業,瞄准跟藝術相關的教育平台。”嚴伯鈞的這次嘗試一開始很順利,拿到了天使投資,也獲得其他方的小額投資,但不妙的是,2015年整體陷入資本寒冬。嚴伯鈞每天的行程,變成與各種投資人見面,“我密集見了五六十個投資人,談得都挺好,但最后都不投,很多投資人說,這個方向不投”。

嚴伯鈞的第一段創業經歷,到2017年戛然而止。

結束創業之后,嚴伯鈞曾在得到app推出自己的付費課程,當時分享的是西方藝術史。“我喜歡這樣分享,有一種燃燒的感覺。”嚴伯鈞說。

2018年年底短視頻平台興起,有朋友建議嚴伯鈞嘗試拍點科普小視頻,每條隻需1分鐘。“我當時內心有點排斥,1分鐘能講什麼內容,尤其還是物理、科技等復雜的內容。”后來,就隨手錄了七八條短視頻丟到平台上。

嚴伯鈞還記得當時錄的第一條視頻:手把手教你做一顆氫彈。其他幾條講了什麼是黑洞、引力波、廣義相對論、零到四維……“沒想到竟然躥紅了。”人們對科普內容竟然有如此高的熱情,還有好奇心,這讓嚴伯鈞很意外。

轉戰上海,安營扎寨

此時的嚴伯鈞已經從北京來到上海,安營扎寨,並從此開始了科普博主的新征程。

如今在抖音上,嚴伯鈞已上傳了320多個科普類的短視頻,粉絲超過300萬﹔同時他的視頻在B站、微博、視頻號、快手等平台都有同步,微博粉絲38萬,快手粉絲21萬、B站粉絲量近14萬。

2019年5月,嚴伯鈞的新公司在上海注冊成立,專注科普內容的創業。長征八號成功發射、嫦娥五號回家了、珠峰為何長高4米、中國量子計算機九章問世……這些科普硬核內容,嚴伯鈞基本用1-3分鐘就能解釋清楚。

尤其是2020年,中國在航天航空等科技領域取得突破進展,嚴伯鈞的工作狀態也更加緊湊,每天九、十點就來到辦公室,開始瀏覽一天的科技新聞,一看到有價值的新聞,馬上著手調研相關科普資料、寫稿、團隊審稿,然后坐在鏡頭前,以一分鐘350-370字的速度,侃侃而談。

1-3分鐘的視頻,讓嚴伯鈞一句廢話都不敢講,我們會在其他人短視頻看到這樣的開頭:“大家好,我是XXX”,但嚴伯鈞在視頻中一開始就直接進入“正片”科普階段,沒有廢話。

在過去近2年時間的科普過程中,最讓嚴伯鈞印象深刻的是,有用戶這樣評價他的視頻:不是很聽得懂,但就是愛聽。

用戶對仰望星空,充滿了好奇。而在嚴伯鈞的300多萬粉絲中,上海的粉絲佔比大約十分之一。

漸入佳境,科普之路

2020年嚴伯鈞出版了自己的書《六極物理》,8月在上海舉行簽售會時,一個5年級讀者小朋友提出的問題讓嚴伯鈞震驚了。“這個小學生問我:嚴老師,有沒有真隨機?當時聽到這個問題,我傻了,我不知道這個小學生知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問題有多深,反正當時我是震驚的,上海的讀者們真的都非常厲害!”

“在北京創業,感受更多的是電光火石﹔但在上海,這裡更包容,可以是新的商業模式,也可以是一門單純的生意。”嚴伯鈞感覺,上海是一個商業文明更綜合更發達的地方。

嚴伯鈞說:“未來將繼續在硬核科普的道路上走下去,我覺得我們有一定責任,就是向我們的用戶解釋清楚,大家都關注的科技新聞背后有什麼科學知識,以及它的意義在什麼地方。”

一場場科普盛宴將科學家們帶到公眾身邊

到上海科技館,你玩什麼?你可知,自7號門進入行政樓一樓報告廳,這裡才是上海科技館的超級“隱藏菜單”!上海科普大講壇在這裡開講,你遇見的是剛從西沙深潛歸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是參與發現黑洞的上海天文台台長沈志強,是從嫦娥五號發射基地剛剛凱旋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是奔走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總能在我們彷徨焦慮的時候給予安撫的張文宏……

158場活動,315名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院士在內的頂尖科學家,4.8萬名現場觀眾,1100萬余名粉絲線上互動……一場場科普饕餮盛宴,將那些住在“神奇殿堂”裡的科學家們帶到公眾身邊,把科學種進孩子的心裡。

打造全新科普品牌

上海科普大講壇自2009年5月開講,打頭陣的就是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起點如此之高,目的就是想把它打造成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普品牌。

“起初,我們所有講座都是需要組織觀眾的。大巴車開到社區裡拉觀眾,請他們來免費參觀科技館、聽講座。”講起創辦之初的種種艱辛,上海科技館信息中心副主任吳國瑛感慨不已:科普大講壇一路走到現在,影響力大大提高,如今每場活動預告一出,500個名額迅速搶光。

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嫻回憶起2017年上海科技館全盤接手運作上海科普大講壇,“當時,新華社的記者張建鬆要去採訪南海打地心,同濟大學找到我們,希望做一場海上陸地,線上線下,小朋友和大院士多維度的策劃……於是,就有了我們接手后的第一場講座《深海探測:我們下到了哪裡?》”

這場講座,不僅請來了三位重量級嘉賓:中科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院士,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還與“決心號”大洋鑽探船現場連線,讓觀眾“零距離”觀看到了大洋鑽探船的工作場景……

講座當天,報告廳座無虛席,連台階上都坐滿了人,不得已又開了二號會議室。

挖掘新鮮科普話題

以前,一年做14場講座都很吃力,挖空心思地想選題。如今,每個月4場,甚至一天連著兩場都不在話下。

到底是什麼讓上海科普大講壇“活”下來,“火”起來?追蹤火爆科技熱點、挖掘最新鮮的科普話題是大講壇的選題方向。

比如,2019年4月10日,世界首張黑洞照片發布。團隊成員火速展開調研策劃,在當天晚上就討論確定了最佳專家人選——參與發現黑洞的上海天文台沈志強台長和左文文副研究員。該場講座開放的400個名額在短短15分鐘內就被預約一空,刷新了有史以來大講壇報名速度之最!

比如,2020年11月29日,大講壇迎來了張文宏。彼時,正值浦東周浦被列入中低風險區域。講座當天,所有的觀眾“像釘子一樣”坐在座位上,一刻不肯離開,聚精會神地聽他講每一句話。

再比如,今年的“嫦娥五號”加場。這一場的籌備速度可以說是更緊更快。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剛在內蒙古著陸,短短7個多小時,團隊就聯系到了嫦娥五號的副總指揮、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張玉花。令人感動的是,剛結束連續通宵熬夜備戰,18日晚才從文昌返回上海的張玉花沒有推辭,欣然應允。於是,就有了12月19日當天連開兩場講座的“盛況”:第一場是原定的《繽紛多彩的光子和神秘的量子》,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解讀神秘的“量子世界”﹔第二場“加場”便是張玉花帶來的《揭秘嫦娥五號背后的故事》了。

讓科學在孩子心裡開花

歷經11年,上海科普大講壇接觸了眾多頂尖的科學家,他們走上講壇,走近公眾,人們發現原來這些嚴謹的科學家們可敬更可愛。

2019年大講壇科學營系列活動首次開辦寒假小學生場,團隊特地請到了來自英國的“化學爺爺”戴偉。這位年過花甲的老爺爺為了點燃孩子們的好奇心,從北京到上海,他帶了整整一大箱的實驗器材坐上了高鐵。講座現場,小朋友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個神奇的化學實驗,感受到冰與火的碰撞,更是被這位老爺爺流利的中文折服。

張玉花,聊探月,意氣方遒,那是不讓須眉的巾幗英雄。照樣會跟小朋友討論從返回器躡手躡腳地小跑而過的到底是隻兔子,還是隻狐狸。提及“趴窩”的“玉兔”,她也會難掩深情地說:“假如可以登月,我最想去看看玉兔號還能不能修好……”

經過多年的科普,觀眾們的素質也越來越高。2019年7月13日M IT數學系教授、曾獲得ICTP拉馬努金獎,未來科學大獎和新視野獎的許晨陽開講《現代數學中的“數”與“形”》。講座上,他出了一道題,結果被現場一位大約七八歲的孩子解答了。許教授非常驚訝,也非常欣喜地表示自己在全國這麼多城市,講了這麼多場,沒有一個觀眾能夠立馬回答的出這個問題。隻有在上海,遇到了這樣的孩子。

讓科學家成為孩子們的“愛豆”,把科學種進孩子心裡,點燃他們的好奇心,把真正有潛質的孩子引領到科學這條路上,期望從他們中能走出中國未來的頂尖科學家,這才是我們堅持做科普的意義吧!

(責編:龔莎、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