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5年】“楊浦力量”助“三地七縣” 脫貧摘帽

2020年12月30日16:35  
 

脫貧攻堅,同奔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十三五”期間,楊浦區對口幫扶雲南、貴州、西藏的“三地七縣”。五年間,通過積極探索,多措並舉,各方聚力,綜合施策,走出了一條以智力幫扶強支撐,項目幫扶打基礎,綜合幫扶出成效的脫貧致富之路,為助力對口幫扶地區脫貧摘帽,同步小康,貢獻了楊浦力量。

產業扶貧 貧困戶的增收“細水長流”

楊浦對口幫扶的“三地七縣”都以農業為主,農業是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頂梁柱”。

“授人以漁”的產業扶貧是精准扶貧最有效的途徑。發展怎樣的農業產業才能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楊浦援外干部和當地干部一起深入田間地頭,走遍鄉鎮村落,尋找好產業、好項目,因地制宜“造血”扶貧。

經過持續數年的對口幫扶和產業扶貧,花椒發展成為了道真縣縣級農業主導產業,帶動貧困戶就業近3000人。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道真縣海拔800米以下區域種植青花椒、800米至1100米區域種植藤椒或紅椒,並分年度下達目標任務。此外,道真縣還創新發展模式,注重利益鏈接,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國有公司+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以保障貧困戶持續增收。2020年,以道真縣三江、河口、玉溪、三橋為示范的花椒產業規模、產業框架基本形成,並申報“道真花椒地理標志”保護品種認証。花椒產業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初步顯現。

在上海市、楊浦區援黔干部牽線搭橋,及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遵義市持續深化與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批發市場、上海高校、永輝超市、大潤發超市、食行生鮮、淘菜貓等滬上銷售平台合作,加強農企、農超、農校對接,根據市場行情銷售鮮、干花椒產品。道真花椒成為“扶貧使者”,“飄上”上海市民的餐桌。道真農戶也不再為銷售難發愁,而是在家門口放心種植。

如今,與道真花椒一樣,自楊浦開展對口幫扶雲南、貴州、西藏“三地七縣”以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楊浦援外干部的協同推進下,已在當地建設上海市和楊浦區兩級對口幫扶項目528個,項目資金總額達11.3422億元,正安林下雞、湄潭遵義紅、道真菌菇、玉龍藜麥、永勝軟籽石榴、寧蒗高原雞、拉孜藏雞等一批帶貧潛力大、機制效果好的扶貧產業闖出了一條條新路,極大改變了當地面貌,讓貧困戶們的增收“細水長流”。

消費扶貧 優質農產品走了出去

產業扶貧讓對口幫扶地區的農特產品產了出來,如何讓更多產品賣得出去呢?“十三五”期間,楊浦區著力於“搭渠道”、“建窗口”,多舉措推進消費扶貧。

今年7月底,楊浦區的20多家標准化菜市場都陸續上新了一款新產品,來自雲南省寧蒗縣的苦蕎面。這些苦蕎面屬於扶貧產品,5塊錢一斤的價格吸引了諸多市民爭相購買。除此之外,苦蕎面也走進了不少單位的食堂。

上海習才工貿有限公司是一家食品加工廠,從7月底開始,他們接受楊浦商貿集團的委托,對寧蒗縣運來的苦蕎面粉進行加工。相比菜市場的小攤位,他們的產量要高得多。公司總經理潘定平介紹,每天加工廠能夠生產2噸左右的苦蕎面產品,主要銷往區機關單位、國企食堂,以及楊浦區部分農貿市場。苦蕎面產品的種類也豐富多樣,有苦蕎的陽春面、寬面、手擀面、餛飩皮、餃子皮等。

各標准化菜市場、機關單位、國企食堂僅是楊浦對口幫扶地區農特產品銷售平台的一部分,“國和1000麗品入滬展示展銷中心”、“遵義茶上海旗艦店”等平台的投入運營,讓更多的優質農產品走了出來。今年10月,百縣百品直營店五角場核心商圈合生匯商廈B2層的選址工作順利完成,今后,上海市民不必郵寄等待或遠行選購,可在城市中方便快捷地購買到原汁原味的山區農特產品。

在加快消費扶貧陣地建設的同時,楊浦以“十一”、“中秋”、“1017國家扶貧日”等節假宣傳日活動為契機,廣泛發動區級機關、國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級力量通過以購代捐的方式,積極認購“楊浦消費扶貧大禮包”。為助力挂牌督戰的寧蒗縣脫貧增收,楊浦區商貿集團出資1000萬元,對寧蒗縣1214戶貧困戶4674人的土豆、苦蕎面、高原雞等農產品進行應收盡收、兜底包銷。截至2020年11月,楊浦全區消費扶貧總金額已超3.25億元,名列全市第二。

就業扶貧 貧困群眾端穩了飯碗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一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們滯留在家,收入成了問題……

21歲的楊勇是雲南永勝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疫情影響讓他一度覺得外出打工無望。3月初,楊浦在全市率先推出包機方式,幫助貧困戶回滬返崗。

楊勇借此機會,踏上了這段不同尋常的上班路。“職高畢業后一直在家鄉打零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也較低,遠遠不能夠養家糊口,趁著自己年輕,走出來看一看、闖一闖,希望能在上海開拓視野,增加收入,幫助家裡早日脫貧。”楊勇說。

從雲南到上海,要跨越2800多公裡。和楊勇一樣,打免費“飛的”來上海復工的,還有來自雲南麗江玉龍、永勝、寧蒗三縣的114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候機樓,有人好奇地拍下飛機照片,有人帶了一麻袋舍不下的家鄉味道。飛機起飛,看著家鄉在雲層中漸漸隱去,楊勇說,“現在的出發是為了將來的回歸。”

疫情讓很多經濟產業受到極大挑戰,直播電商以最快捷的方式,成為諸多企業突破困境的利器。這種新的產業承載模式,新增了大量就業崗位。

今年9月,楊浦區攜手百聯集團教育培訓中心(黨校),組織開展楊浦-湄潭攜手奔小康“直播帶貨”技能培訓班,通過送直播技能的方式為湄潭綠色食品工作發展助力,打造“黔貨出山市場直通車”,實現農產品“最初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的直連對接。

參與“直播帶貨”技能培訓班的學員共有30人,雖然培訓時間不長,但內容非常豐富。根據湄潭縣具體需求,量身定制了一套直播新技能培訓課程,簡化直播間場景打造,強化短視頻制作,新增《產品海報設計》《農產品銷售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規知識》兩門線上課程,使項目更聚焦於當地的特色產品、更適應於遠程的教學對接。

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舉。“十三五”期間,為穩定對口幫扶地區勞務人員就業,楊浦區組織多批企業前往麗江、遵義兩地開展東西部就業協作專場活動、舉辦職業指導專場講座,進一步提高務工人員的技術、能力,提供上千個就業崗位,助力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易地扶貧搬遷對象、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各類就業困難人員轉移就業,讓貧困群眾端穩了飯碗。

智力扶貧“拉齊”人生起跑線

扶貧必扶智。“讓搬遷安置點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將有效切斷貧窮的代際傳播。”楊浦援黔干部,正安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國文說。

在遵義市正安縣,住在大山裡的孩子享受正規、優質幼兒教育的機會十分有限。如何讓他們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經過深入調研,協調援助資金、整合各方資源,援黔扶貧工作團隊探索出了一條硬件完善和軟件提升相結合同步走的“楊浦·正安幼教發展模式”。

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正安縣“楊浦幼兒園”,就是在該模式下建造的。該幼兒園共開設24個教學班,可接收720名學生就讀,是目前正安縣規模最大的幼兒園,解決“搬出大山、進入城鎮”后山區孩子的“入學難”問題。

其實,早在2018年,“楊浦·正安幼教發展模式”就已推行,當時上海援建的正安縣上海藝術實驗幼兒園,陸續吸納了563名適齡兒童入學,有效解決了易地搬遷貧困群眾子女的就近入學問題。在安排幫扶資金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楊浦還安排了楊浦第二藝術幼兒園與正安縣上海藝術實驗幼兒園異地結對,全方位指導該園的建設和運營。在幼兒園建設方案設計之初,楊浦第二藝術幼兒園負責人前往正安縣,就幼兒園的內部功能設置和課程安排提出指導意見。建成后,楊浦又選派優秀幼兒教師對正安縣幼兒園教師隊伍進行帶教示范。同時,組織正安縣幼兒園的園長、教師赴上海接受培訓。

到了2019年,上海援建的正安縣另一所幼兒園——山峰幼兒園投入使用。該園繼續推廣“楊浦·正安幼教發展模式”,採用上海先進教育理念,服務“一城三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一步踏入“上海幼兒園”。

據悉,自對口幫扶以來,楊浦區充分挖掘自身人才優勢,每年向幫扶地區選派教育專業人才,全面提升援助學校和援助地區的辦學水平。復旦實驗中學、楊浦區第二藝術幼兒園與當地學校開展結對共建以來,學校在人才上派、方法上傳、專業上帶,當地學校師資的綜合能力和教學水平得到快速提升,2019年兩所學校均榮獲“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

五年來,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智力扶貧頻結碩果,楊浦對口幫扶雲南、貴州、西藏“三地七縣”均已先后高質量脫貧摘帽,為促進受援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長治久安,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楊浦將繼續與對口幫扶地區的干部群眾一起勠力同心,並肩前行。為對口幫扶地區續寫幸福生活新篇章。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