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G60科創走廊:方略已定,9城捏指成拳先試先行

2020年12月29日09:08  來源:全國黨媒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謝衛群

大江東.jpg

又是一次重要的區域聯手!

12月27日,由國家科技部牽頭的貫徹落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推進大會暨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專責小組擴大會議舉行。會議規模更大了,主會場設在上海市鬆江區,分會場分別在G60九城市,主題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著眼新發展格局,共同謀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發展。

“方案”是由科技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証監會聯合印發的,給出了G60建設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大會現場

確立“三先”定位,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

本次會議引人注目地發布了“方案”,明確定位G60科創走廊: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

“三先”,為今后五年規劃了具體的步驟:

作為謀劃和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的頂層設計,“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市場化、法治化為導向,以“科創+產業”為抓手,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市場主體需求導向相統一。

“方案”的量化目標明晰,這也意味著壓力:“到2022年,科創走廊建設初顯成效”、“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力爭到2022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5%,上市(挂牌)企業數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進高層次人才、應屆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每年不少於20萬人﹔力爭到2025年,G60走廊地區研發投入強度在3.2%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8%,形成若干世界級制造業集群,在國內外產業分工和價值鏈的地位明顯提升,成為我國重要創新策源地。

“方案”提出四項重點任務:強化區域聯動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強區域協同創新,共同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聚焦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共同打造產城融合宜居典范﹔著眼深化改革和優化服務,共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此明確了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創新主體等18項重點舉措。

“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龍頭,戰略地位舉足輕重。”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專責小組組長,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表示,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系統謀劃和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促進長三角基層合作和跨行政區域協調聯動,有利於凝聚更強大合力,促進更高質量發展。

G60科創走廊鬆江雙子樓

從“深蹲助跑”到“起飛跳躍”,G60科創走廊為新藍圖打下堅實基礎

新方案出台,源於業已取得的豐碩成果。

5年前,鬆江提出,沿G60高速公路40公裡鬆江段兩側布局“一廊九區”,G60的1.0版“G60上海鬆江科創走廊”誕生。歷經跨行政區劃聯手建設的2.0版“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再到貫穿三省一市、覆蓋九城市的3.0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秉持新發展理念的基層實踐,上升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平台。

九城共識強烈。推動G60科創走廊建設,寫入九城市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各省、市領導也明確要求攜手助推協同創新、融合發展。

5年間,龍頭帶動、各揚所長,9城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大平台、重大項目,工作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牢牢抓住科創發展“牛鼻子”,從創新謀劃到務實推進,從“深蹲助跑”到“起飛跳躍”,闖出一條轉型發展新路。

2020年,面對疫情沖擊,九城市一邊疫情防控,一邊協同發展,經濟運行率先回穩、主要指標率先回升、供需兩端率先回暖。以固鏈補鏈強鏈,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以市場化法治化強化關鍵要素支撐,以制度創新推動跨區域合作新突破,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城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在逆境中步伐堅定。

G60走廊作為要素自由流動、跨區域合作平台,孕育了區域創新共同體雛形,顯現了發展重要動力源作用。九城市財政收入從3.0版G60走廊建設以來佔全國1/15上升到1/12﹔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1萬多家,佔全國近1/10﹔科創板上市企業47家,佔全國超1/5。

策源地鬆江,在推進G60走廊建設中,發展態勢良好。4年來,鬆江GDP年均增長12.2%,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4%、連續58個月保持正增長,相比“十三五”期初,制造業稅收佔總稅收比重從35.9%上升到去年的48.5%,房地產稅比從32.4%下降到24.9%。工業固投4年年均增長38.9%,騰訊AI超算中心、G60腦智科創基地、AST超硅半導體、恆大新能源汽車等,一批百億級新基建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開工,計劃總投資超3000億元,鬆江綜合保稅區進出口額居上海第一,高新技術企業3年翻一番,總數居上海第二,R&D從3.58%上升到4.32%,上市挂牌企業今年40家,居上海第二,累計達352家,外貿進出口總額、規上工業產值居上海第二。

國家科技部牽頭的會議選址鬆江,也是一種肯定。

可圈可點的,還有他們:

嘉興,作為G60走廊發起城市之一,創新驅動突出。最新綜合排行,嘉興綜合實力列全國百強城市37位,經濟總量41位,財政總收入列全國各大城市20位,地級市第5位。

蘇州,積極投身G60科創走廊建設,主動參與“1+7+N”產業聯盟體系。蘇州工業園區成為G60產業園區聯盟首屆理事長單位,智能駕駛和集成電路產業聯盟也落地蘇州。

宣城,加入G60走廊以來,科創合作更加積極,宣城上海科創中心落戶鬆江,宣城市成為G60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全力推進與大院大所的產學研合作。積極參與跨區域產業鏈合作,今年該市新建省外投資項目,50%來自G60走廊城市。

G60高速公路上海段起點的科創雲廊

“三個必須”,九城市你爭我趕,政策舉措切實轉變為發展動力

“三個必須”!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專責小組組長,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萌要求九城市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把各自優勢化為長三角整體優勢。堅定不移依靠科技創新,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重點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突破制約產業鏈安全短板,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掌控能力。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速凝練一批科技創新舉措和示范經驗,率先應用到長三角乃至全國,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勇當開路先鋒,率先構建科技、產業和金融互動循環,打通九城市內部一體化的循環體系,實現國內與國際網絡式循環,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抓好各項政策舉措落實落地,把“方案”提出的、各部門已出台的支持G60走廊的政策舉措,切實轉變為發展動力。

錨定“方案”,九城市正付諸行動,你爭我趕。

鬆江區委副書記、區長李謙說,“我們將攜手九城,完善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深化13個產業(園區)聯盟和11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合作。聚焦‘從0到1’‘從1到100’‘從100到100萬’創新鏈條三個階段,全力推動原始創新、科技轉化、技術產業化,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不久前,鬆江區委五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鬆江區貫徹落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的實施意見》,鬆江方案躍然紙上,正在落地……

“開路先鋒”,成為G60科創走廊的重要願景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談到,“我們深感到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是三個無窮,一是棋路無窮,二是奧妙無窮,三是受益無窮。我們將做到,凡是涉及到科創走廊建設方案要求的一定認真做到,叫四必,有叫必到,有責必當,有時必辦,有賬必交。”他介紹,合肥的研發投入2020年已達3%,明年將突破3.5%,高新技術企業合肥力爭每年新增1000家左右,引進人才要不少於20萬。

安徽省政府黨組成員、秘書長,蕪湖市委書記潘朝暉談到,要找准蕪湖在科創走廊中的定位,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力爭每年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的人才團隊100個,留住引和進應屆高校畢業生4萬人以上。

嘉興市委書記張兵介紹,“我們已經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G60科創走廊建設領導小組,下一步將以實施七大行動為抓手,參與和推動科創走廊建設,包括實施產業競爭能力提升行動,實施創新平台能級攀升行動等。”

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亞平介紹,將聯合提升原始創新鏈,共建產業創新大平台,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有效推動《方案》的落實。

一大批研發機構開始向G60匯聚。中科院院士浦慕明介紹,自2018年起建設的“G60腦智科創基地” 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40畝土地,西側20畝改建完成並使用,克隆猴團隊已全部遷入基地。東側20畝正在改建,作為引進的國際頂尖科學家團隊科研空間,建成全球唯一立式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研發實驗中心等。“2021年,中心研究人員將達100人,2022年中旬,研究人員將突破1000人。”

鬆江區委書記程向民談到,使命重大,催人奮進。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加快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落地見效,不斷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在新發展格局下最終打造“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

(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