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21日電(李秋瑩)12月19日,新疆康元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在滬舉辦新疆阿勒泰地區林果產品上海推介會暨新疆康元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媒體見面會。
新疆阿勒泰地區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站支部書記孫青佔隆重推介了新疆阿勒泰地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阿勒泰大果沙棘:“經過多年改良后的大果沙棘樹結出的沙棘果又大汁又多,口感也很好,營養成分也高。野生的小果沙棘在營養成分方面無法和改良后的大果沙棘相比較。就像我們現在所食用的很多蔬果都是經過多年培育改良之后的品種。”
沙棘,曾經只是在戈壁荒灘河灘邊才看得到的野生小漿果,因為科技的力量,迅速發展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達斯旦·塔勒哈提別克現在的身份是康元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哈巴河工廠粗加工班的班長。2013年5月前,他還是哈巴河縣庫勒拜鄉的一個牧民,放養著十幾頭牛和二十多隻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4口人,養殖的牛羊根本無法改變生活狀況,辛辛苦苦一年,也就1萬多元的收入。如今企業每個月能給我4000元的工資,我很珍惜,認真努力地工作,現在當上了粗加工班的班長。2015年我把妻子也帶到企業工作,現在每月也有3500元的收入。”達斯旦·塔勒哈提別克說。
夫妻倆每月不僅有7500元的工資收入,還流轉了別人的土地,種起了沙棘。妻子加依娜爾·卡得爾別克說:“我們從別人手裡流轉了一些土地,加上我們自家的土地,在2016年共種了300畝沙棘樹。沙棘樹苗是企業提供的最優質的深秋紅和狀元紅樹種,這種沙棘樹苗生長快,結果多,2018年第一次採摘沙棘果,就掙了15萬元,不僅把我們的投入掙回來了,還多掙出5萬元。現在家裡蓋了新房,還買了汽車。”說到這,加依娜爾·卡得爾別克滿臉都是幸福的笑容。
創立於2010年4月的康元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新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新疆扶貧龍頭企業。2017年公司成立了全國唯一的省級沙棘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以及新疆林科院、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和院校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加緊沙棘的開發與產品的研發,成為全國沙棘企業中的佼佼者。就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中國農業品牌年度頒獎盛典中,康元集團榮獲了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
新疆康元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傅其彥說:“康元集團一直致力於打造‘龍頭企業+示范基地+種植合作社+農戶+技術輔助’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完善產業鏈,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走市場拉動綠化沙漠的沙棘產業化之路。在引導群眾種植沙棘的同時,我們建立了2萬畝的沙棘樹木基地,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還帶動更多百姓進入企業工作,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因為市場對沙棘的需求大,沙棘種植的前景很廣闊。”
從市場的反饋來看,沙棘因為有極好的保健功能,是國內大健康產業中的先鋒產業。又因為種植沙棘不需要太肥沃的土地,戈壁灘、荒漠地、河灘渠邊都是種植沙棘的好地方,不僅改善了土地,綠化了荒漠,真正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傅其彥對記者說:“新疆康元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創冷凍干燥和低溫干燥沙棘全果粉技術,通過低溫、真空、破壁等工序,對生物組織、細胞結構的損傷小,有效防止生物特性的改變,充分保留沙棘中原有的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
一棵小小的沙棘果樹,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的三重效益。僅康元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哈巴河的一個工廠就吸納了1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使11戶家庭擺脫了貧困,走上致富之路。他們在闊斯卡巴特鄉建設的2萬畝沙棘種植基地,每年雇用周邊百姓前來採摘的人員就達1500多人次,在沙棘種植基地負責臨時管護的工人,每天也需要50人左右,僅此一項,這些臨時用工人員每天的收入能達200元左右。
靠著這種輻射效應,沙棘種植基地周邊兩鄉兩鎮150戶農民家中,有200多人依靠沙棘種植基地脫貧。
依托新型的沙棘產業,哈巴河縣農牧民種植了6萬畝的沙棘,2019年送入康元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沙棘就達395.23噸,帶動種植沙棘的農牧民實現增收197.62萬元。2020年,哈巴河縣組織農民再種植2萬畝沙棘,從而使哈巴河縣大果沙棘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預計生產大果沙棘2700噸,實現直接經濟收益3000萬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