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鄉愁在哪裡?從一曲《上海謠》唱起

2020年12月21日11:46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上海的鄉愁在哪裡?從一曲《上海謠》唱起

  摘要:短短的民謠唱出上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我家在上海,一代又一代……”琵琶聲起,吳儂軟語。滑稽戲演員顧竹君、評彈演員陸金花、民歌手袁金鳳和翟葉華登台,四人用不同風格演繹起同一首《上海謠》。

  這首作曲家侯小聲的代表作,用音樂濃縮了不同時代的上海,從“十裡洋場”“大餅油條”“西裝旗袍”直到“東方明珠”。市井民謠、滬語鄉音搭配琵琶、薩克斯、叫賣調、英語伴唱,中西兼容、雅俗共賞。

  12月19日,《“上海謠”都市的鄉愁——侯小聲作品音樂會》在寶山區智慧灣創意產業園依弘劇場上演。侯小聲一直致力於上海民歌的創作與挖掘,寫出了《上海謠》《美麗的花環》《裝扮藍色的地球》等歌曲,還有田歌音樂劇《角裡人家》、音樂情景劇《上海聲音-碼頭號子》、浦東說書情景劇《嫁女歌》等作品。

  說起民歌,人們總能想到陝北的信天游、廣西的“劉三姐”、雲南的“阿詩瑪”,上海有民歌嗎?侯小聲介紹,上海民歌可以分為勞動號子、田山歌、小山歌、小調、兒歌和吟唱。江南的人文地域、風土人情賦予上海民歌清麗柔婉、細膩平朴的風格。為傳承和推廣上海民歌,侯小聲多年來深入採風,將原汁原味的民歌加以創新和拓展。

  上海浦東新區北蔡鎮文化中心的表演者們演繹了侯小聲的《三催橋》,選自浦東說書情景劇《嫁女歌》。音樂元素始終不離浦東說書和一片鈸子,但炫麗的唱腔和伴奏、豐富的故事與人物、大頭娃娃舞與雜技的融入令觀眾刮目相看:“浦東說書還能這麼唱!”

  “黃梅上岸望爺娘,閑七八月養后生。哥是秧苗妹是泥,角裡人家土裡長。”侯小聲的田山歌音樂劇《角裡人家》,曾作為第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濃墨重彩地展現了青浦一帶的風土人情。“船歌”選段以上海童謠“搖到外婆橋”主題引出優美的二重唱。“田山歌的交響”選段中不乏青浦、金山、鬆江大山歌的意韻。

  上海常青藤學校的學生和英國老師多米尼克·默塔參與表演《臘月天》。這是侯小聲寫的農耕系列選段,展現一幅江南農家暖冬的風俗畫。多米尼克穿著西裝、彈起吉他,把田山歌唱出不一樣的味道。

  來自上海市百靈鳥藝術團和寶山區民辦楊東小學的孩子們帶來童謠串燒《童年記憶》,包括童聲獨唱《上海弄堂》、情景表述《小小白玉蘭》、少兒紅歌《石庫門》《爺爺的初心我的夢》等,展現出獨特的上海童年味道。

  碼頭號子是凸現上海工業化、都市化的代表性民歌歌種,上海港碼頭號子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侯小聲的碼頭號子情景表演《遠東吶喊》中,匯集了搭肩號子、杠棒號子、堆裝號子等各種流派。原生態的號子以流行風格編配,開闊立體,楊浦區定海路街道碼頭號子表演隊的演繹震撼全場。

  《上海都市風八首》包含《玉蘭樹下迎客來》《新上海》《白相大世界》《蘇州河的依戀》《老上海找不到自家門》等歌曲,串聯了作曲家三十年間抒寫上海精神、上海風貌的精彩片段。

  音樂會由上海市百靈鳥藝術團等單位主辦,得到上海市音樂家協會、上海市民文化節秘書處、上海市群眾藝術館的指導。侯小聲說:“短短的民謠唱出上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唱出了濃濃的上海味,我們一起在歌聲裡品咂這一份都市的鄉愁。”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