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后浪”“帶貨”“雙循環”“爺青回”“奧利給”……即將過去的2020年,哪些流行語你常挂在嘴邊?往年的流行語你還記得多少?
近日,多家機構陸續公布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作為時代的產物,流行語反映了一定時期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事物和現象,記錄著社會發展變遷,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們的精神狀態。語言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而演變,流行語更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些流行語熱起來,但隻有那些兼具社會價值和語言價值的流行語,才能經得起歲月的檢驗。
“全民流行語”呈增多態勢
從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退休多年的何偉漁教授,一到年底就關注著各個機構發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語,今年也不例外。“每年的大事可都在這流行語裡面呢!”何偉漁說。
流行語,並非新事物,但它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記錄著不同時代、不同年份的故事。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流行語有哪些特點?
“首要特點是量多。”何偉漁說,今年新概念、新詞語豐富多彩,是流行語的“大年”。其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抗疫是今年的年度主題,很多流行語會自然而然地與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大事高度關聯。“比如在《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流行語中,就有7個詞和抗疫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記者注意到,在目前公布的多個“年度流行語”版本中,除了“逆行者”“后浪”外,“雲監工”“不約而同”“武漢加油”等詞語也多有上榜,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0”公布的五大候選國內詞中,“口罩”“抗疫”“逆行者”“健康碼”等4個詞與抗疫相關聯。
在全國人民同心戰疫的背景下,人們的關注點比較集中。“前幾年,流行語‘區塊化’態勢明顯,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社會群體、不同社會背景有不同的流行語,在全社會流行的‘全民流行語’比較少。”《咬文嚼字》編輯部主編黃安靖表示,今年的“全民流行語”呈增多態勢,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后浪”“直播帶貨”等,都為大眾所熟知,在全社會流行。
流行語之所以流行,一定是因為使用的人多,但並不是所有出現頻率高的詞語就一定能上榜。“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在評選流行語時,首先是通過詞匯時空運動模型及相關算法從語料庫裡提取本年度的候選詞。”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鄒煜說,隨后會對候選詞進行人工篩選,再組織專家進行研討評議。
社會價值和語言價值正成為評選流行語的重要標准。“具體而言,體現在反映時代特征、弘揚正能量和引導語文生活三個方面。”何偉漁認為,前兩個方面在今年全民抗疫的背景下得到充分展現,第三個方面主要指的是入選的詞語是否在結構、語義、用法上有所創新。他舉例稱,“颯”本來是擬聲詞,用來形容風聲,但現在已成為贊美奮戰在各行各業女性同胞的常用語。
縱觀近年來的年度流行語,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其中,不少詞語已進入漢語詞庫。“我們選流行語,是要選能夠在社會上流傳下去、今后進入漢語詞典的詞。如果是僅用來調侃、純屬搞笑的詞,說說可以,但要作為流行語選出來向社會推廣,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准。”黃安靖說。
感知社會發展脈搏
年年都會產生大量新的流行語。在鄒煜眼中,流行語可以說是全民語言狂歡。那麼,流行語是從哪裡來的?
“流行語在每個年代都有,每一代的流行語構筑起了每一代人獨特的記憶。”何偉漁說,改革開放前,大家口口相傳的流行語多與政治相聯,后來反映社會各領域新事物新觀念的詞語逐漸增多,尤其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網絡流行語大量出現,流行語更迭速度加快,原本隻在某個群體內部使用的詞語可能瞬間走紅。
語言是一面鏡子,如實反映著社會生活的變化,流行語則是種種變化最簡潔的“記錄儀”。“通常它的產生與特定的事物、現象相關聯,也許是社會事件,也許是心態表達,也許是因為詞語本身有趣活潑,從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主任楊爾弘表示。
“在記錄社會變遷方面,流行語發揮著很大作用。”鄒煜說,特別是近些年,“中國夢”“新常態”“打虎拍蠅”“供給側”“雙循環”等一批政經領域的主流文化詞匯演變為大眾生活流行語,有時候回顧往年發生的大事,通過搜索當年的流行語就可以迅速喚起記憶,“這正是因為流行語本身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語言也是心靈的映照,流行語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人們在一定時期的心態和期望。之所以被挂在嘴邊,往往是引起了使用者的情感共鳴。不管是前幾年出現的“壓力山大”“寶寶”“我太難了”,還是今年火了的“打工人”“凡爾賽文學”,都已成為許多人自我調侃的減壓用語。
“流行語一定程度能為大家提供一個情緒釋放通道,為形成社會共識和群體寬容提供彈性載體。”何偉漁說,這類流行語往往帶有幽默戲謔色彩,自嘲中不失自勵,呈現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
在中國社科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看來,流行語是社會焦點問題和情緒的直接反映,盤點年度流行語能夠幫助我們透視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現象,對社會發展脈搏形成精准感知。
回顧過去的年度流行語時,人們會發現:有的流行語能一直沿用至今,而有的則難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運。
“有些新詞語的產生與特定事件有關,等事件過去,這個詞的使用頻率便會大幅下降,比如‘千禧年’,在2000年前后用得最多。”楊爾弘認為,一句流行語能否被大眾流傳並長期留存,在於它對自身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具有長期影響以及它在語言系統裡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正能量’‘給力’‘點贊’等詞現在還在用,‘神馬都是浮雲’‘藍瘦香菇’等詞慢慢淡出視野,這也是語言自然流變的過程。而這種變化,歸根到底是因為社會在進步、國家在發展。”何偉漁表示,有些詞雖然流行時間短,但“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它們確實在生活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沉澱下來的才是精華
互聯網時代,是網絡流行語盛行的時代。從不同機構每年發布的年度流行語來看,網絡用語的佔比呈明顯上升態勢。今年6月,教育部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0)》。報告指出,網絡語言經歷了從“舶來品”到“本土化”的發展路徑﹔它呈現給公眾的樣態,從起初的“多語碼化”發展為當下的“多模態化”﹔它不再是當初網絡達人、“大蝦”等“小眾”的專利,而成了網上網下的“大眾”所共用、共有、共享的語言產品。
在網絡語言正全面走進現實語言生活的背景下,不少學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們認為,網絡流行語在反映時下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對傳統經典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帶來不小沖擊。尤其是部分網絡流行語在非理性傳播過程中,帶有明顯叛逆、污損等亞文化色彩,極易影響青少年社會文化心理和價值觀養成。
楊爾弘指出,對於網絡流行語要有所區分,其中有些是積極的,有些帶有粗鄙化、低俗化傾向。針對后者,無論是公民還是媒體從業者,都應自覺抵制,有關部門也應加強監管,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網絡流行語的大量出現,客觀來說的確豐富了我們的詞匯。”何偉漁說,應該秉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去看待。總的來看,低俗負面的語詞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沉澱下來的才是精華,有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網絡流行語多,年度流行語的版本也不少。“多家機構發布多個版本的年度流行語,這是好事。由於所使用的數據庫和算法不同,結果上肯定會有所差異。”鄒煜說,但這表明大家對流行語都很關注,從不同角度去呈現、解讀,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這是社會多元與多彩的體現。
鄒煜還提到,流行語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代表潮流,但不見得適合所有人。“社會大眾不可能也沒必要窮盡所有信息。對一些‘熱詞’,大家有陌生感也很正常。”
流行語反映時代變遷,並不是時代的全部,更不是我們生活的全貌,它只是反映了某些側面。專家們表示,語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作用,當我們選擇語言時,語言本身也會反過來塑造我們的思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文化內涵乃至思想深度。面對形形色色的流行語,切不可盲目跟風。(記者 史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