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中、展館裡、黃浦江畔、城市草坪上……剛剛過去的這個秋天,上海城市各處,動聽樂聲、婉轉戲腔、曼妙舞姿、深情朗誦輪番上演,歡聲笑語與掌聲此起彼伏,不時有藝術的種子在落地生根,不時有文化的新芽在無聲生長。
撥開新冠疫情的陰霾,這個秋天,上海文藝舞台演出的線下之旅重新啟程。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旅局指導,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演藝大世界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支持的“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台作品上海展演9月至11月在上海舉辦。這也是今年上海舉辦的首個綜合性舞台作品集中展演活動。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此前,受國際疫情的影響,原定10月舉辦的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延期至明年同期舉辦。但下半年,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后,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又全力投入“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台作品上海展演等一系列特別活動,實實在在為上海市民的線下藝術之旅按下了重啟鍵。
藝術節雖然延期,但藝術從未缺席——
齊心聚“新”,文化“碼頭”“源頭”並肩前行
《陳奐生的吃飯問題》劇照
2020年9月起,上海文化的“碼頭”日漸繁忙,7個省市14台國內高水准新創劇目陸續登陸上海。
因為“藝起前行”,北京、江蘇、廣東、廣西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精品新作匯聚上海文化“碼頭”,歌劇、舞劇、民樂、京劇、昆劇、滑稽戲、彩調劇、川劇、話劇等多種類型的劇目在舞台上競相上演,所有參演劇目均為國內原創,多元的地域文化在上海“百花齊放”。
此次展演引進劇目中,《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榮獲第十五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新劉三姐》《長安第二碗》《草鞋縣令》曾入選2020年度國家舞台藝術重點創作劇目,《新劉三姐》入選2020年度劇本扶持工程。這些新創舞台作品的展演,為上海與兄弟省市文藝創作的交流互鑒搭建了平台。
多部“上海出品”的優秀劇目同台展示。上海歌舞團帶來“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雙獎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這是該劇歷經百余場巡演后,主創和主演對該劇進一步理解、打磨后的呈現。上海雜技團的雜技劇《戰上海》同樣入選2020年度國家舞台藝術重點創作劇目。
“藝起前行”在城市間搭起了一座座文化交流的橋梁,讓創作的源頭活水流動其間。三場創作經驗交流會上,上海文藝工作者向兄弟省市“取經”,在“切磋”交流中對照自身,開拓思維,探索創作新路徑。
齊人心,聚新作,“藝起前行”讓上海的文化“碼頭”熱鬧不已,文化“源頭”活水不斷。
精心出“新”,藝術天空定制藝術大餐
藝術天空特別活動亮相楊浦濱江“綠之丘”
9月29日晚,由上海愛樂樂團攜手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以及青年歌唱演員趙越、龔爽上演的交響音樂會在楊浦濱江“綠之丘”圓滿結束,由此也拉開了“藝起前行”藝術天空特別活動的大幕。
“藝術天空”從2014年創設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公益惠民系列演出,經過歷年的精心打造,已成為廣大市民喜聞樂見的藝術親民品牌。此次“藝起前行”,藝術節中心精心策劃推出了12場耳目一新的“藝術天空”系列演出,成為上海演藝活動的秋日限定“爆款”,預約網站一度因訪問量過多陷入癱瘓。
從小提琴經典名曲、威爾第傳世歌劇到蒙古族長調、馬頭琴、呼麥“非遺”音樂,再到融合創新的“潮牌國樂”“水磨新調”﹔從黃蒙拉、黃濱等藝術名家到火遍B站的自得琴社﹔從深受親子家庭喜愛的兒童音樂劇、打擊樂到備受年輕群體追捧的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再到反映群眾文化的舞蹈作品展演……“藝術天空”系列演出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等各個藝術門類,引起了各個年齡階段藝術愛好者的滿心期待。
藝術大餐,還得精心“裝盤”——本著“打破”藝術門檻、拉近藝術與觀眾的距離、打造高品質視聽盛宴的願望,此次“藝術天空”精心挑選的兩個戶外場所,給市民以強烈的新鮮感:首次選址楊浦濱江“綠之丘”,給這座從工業地帶變遷為人民生活帶的文旅地標,營造了濃郁的藝術氛圍﹔在黃浦區進行的活動則選址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讓草坪廣場的美麗秋景再度“升級”。
走“新”入心,文藝黨課“煥活”紅色資源
“四史”系列文藝黨課靜安區專場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激昂的朗誦聲中,一堂特殊的文藝黨課拉開帷幕,熟悉的《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撞擊著每個人的心。
從“漫步”靜安紅色文化遺址到“拜訪”生活在靜安區的作曲家呂其明,藝術節“四史”系列文藝黨課活動靜安區專場帶領藝術家和觀眾追尋革命先輩追求真理的足跡,喚醒觀眾的初心使命,傳遞信仰的力量。
在有著近百年歷史的上海郵政博物館裡傾聽李白烈士的事跡給當今藝術創作帶來的啟迪,“探訪”虹口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左聯故事,“置身”熱鬧的市民驛站和北外灘,在新舊對比中感受革命前輩的奮斗精神和城市發展洋溢的濃濃人文氣息,虹口區專場把歷史文化的積澱和時代奮進的腳步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美好畫卷。
上海芭蕾舞團幾代藝術家足尖上的紅色傳承故事,美術大師程十發的愛國故事,抗疫過程中的真實故事和小康路上共同追夢的感人故事,長寧區專場著眼典型人物,從榜樣事跡中重溫初心,傳播信仰的力量。
從兩年前的“從石庫門到天安門”詩歌朗誦會到如今全新的“四史”系列文藝黨課活動,“藝起前行”期間,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蓄力更新,在這個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迎接建黨百年的特殊時間節點上,促使藝術節弘揚上海“紅色文化”的教育普及項目,完成從1.0版本到2.0版本的升級蛻變。
有心試“新”,古典與流行攜手“破圈”
2020簡單生活節現場
一身筆挺的西裝、一襲中國風長裙。男高音歌唱家韓蓬和女高音歌唱家徐曉英一登場,就成為了簡單生活節舞台上的一道“另類”風景。
10月17日,作為“藝起前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特別活動,2020簡單生活節在上海北外灘舉辦。當《我的太陽》和《我愛你中國》唱響時,現場觀眾不約而同鼓掌驚呼。這一刻,古典藝術在這個流行音樂舞台上“破圈”而出,兩者緊密相融。
古典與流行能夠成功“破圈”並非偶然,而是有意為之的結果。簡單生活節是一個在年輕觀眾裡有著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跨界”歷來是它的亮點。藝術節中心抓住其受眾特點,為簡單生活節的舞台整合充實了上海輕音樂團和兩位歌劇演員,兩場既古典又時尚、具有獨特美學價值的演出,擴展了簡單生活節的表演形式。同時,讓經典藝術穿透人心的力量,通過這個年輕人喜歡的平台,輻射到更為廣闊的人群。
優質的音樂現場不論風格,總會得到大家的共鳴。一直以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都在為培育更多年輕觀眾,引領藝術面向未來發展而不斷努力。此舉也是繼“藝術天空”特別活動之后,藝術節中心服務人民大眾,引領培育城市文化氛圍的又一次“破圈”實踐。
用心創“新”,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演藝管理人才培訓班
“藝起前行”展演活動接近尾聲時,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開設“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演藝管理人才培訓班”的消息傳出。
幾乎像在業界扔下一顆重磅炸彈,報名的人絡繹不絕,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更是“組團”報名,不遠千裡趕赴上海來聽課。
培訓班緣何熱門?作為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的主要發起單位,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充分運用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資源,發起創建“絲盟演藝人才庫”,培訓班師資力量雄厚。根據演藝管理人才的實際需求,藝術節還從時下熱點話題出發,設計了10項兼具專業性與實操性的課程,自然吸引力十足。
2020年11月,在藝術節中心搭建的平台上,17位國內外大咖導師線上線下齊聚,傾囊相授。從對行業政策及動態、保稅政策與法律的解讀到品牌傳播、數字化營銷的實操﹔從對后疫情時代演藝市場發展模式的分析,到從實踐角度講解國內項目如何“走出去”,培訓班課程內容覆蓋策劃、劇院運營、產業現狀等多個角度。藝術節中心還提供對話通道,幫助學員了解國內外線上線下藝術節策劃與制作。
藝術的發展在於行業人才,人才的培養是發展的根本。這些用心打造的課程,為未來打造出更多高質量、多樣化、有吸引力的藝術文化活動蓄力前行。
潛心探“新”,藝術教育打通線上線下藝術生活
兒童音樂教育工坊《都都喇森林歷險》
這個深秋,藝術節“藝起前行”推出的藝術教育特別活動,致力於打通線上線下藝術生活,將藝術的影響力傳播到更大范圍中去。
“慧畫無限”在這座城市公共空間裡的著色依舊明艷,“舞極限”舞者隨風飄動的裙擺為上海的城市文化地標增添了一抹靈動。記錄下這精彩一刻上傳至短視頻平台……
疫情的發生迫使文化產品的形式、展示空間發生改變,觀眾的觀摩方式、習慣與偏好也因此受到影響。傾聽“后浪”們的新需求,今年,藝術教育特別活動與短視頻平台開展緊密合作,發起#我的文藝觀#專題活動和#舞極限X天生就是舞者#舞蹈短視頻挑戰,將線上和線下的藝術生活聯通起來,增強藝術教育的互動性和輻射效應,讓藝術教育的光芒照到更深更遠的地方。
除傳播途徑上的創新,今年藝術教育特別活動還在內容上進一步擴充。觀劇團首次將藝術展覽納入到學生觀摩的范圍內,升級成為學生觀劇(展)團,為各年齡階段的學生提供更多接近藝術的機會,為這些藝術的新生力量創造分享藝術生活、思考發聲的平台,使這些未來的觀眾不僅成為城市文化藝術的參與者,更成為城市文化的創造者。
“藝起前行”,種種努力,都在從“心”開始,用“新”嘗試,深入人“心”。正因如此,文化才能不斷前進,藝術節才能步履不停。
(本文圖片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