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鬆江的多部大戲成功上演,聽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鬆江區文聯主席、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院長陸軍教授道出內幕
作為在“人文鬆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中應運而生的上海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最近傳來兩個好消息:一是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華麗轉身,其身份正式由民辦公助轉變為納入事業編制管理﹔二是在大型原創話劇《護士日記》《董其昌》首演並取得巨大成功以后,由作為出品方之一的研究院推出的新人新作《公雞下蛋》榮獲第34屆田漢戲劇獎劇目獎,再次彰顯了打造文化品牌的專業水准和藝術實力。
作為一家創新型創作與學術研究機構,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是如何整合社會資源,集聚鄉賢智慧,助力人文鬆江建設事業的?日前,筆者採訪了有整整三十年“模齡”的老勞模,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鬆江區文聯主席、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院長陸軍教授,請他談談回鄉兼職,帶領鄉賢團隊努力打造人文鬆江品牌項目的一些感想,他本人也正是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的籌劃者、設計者與領航者。
創新是引領文化發展的第一動力
【問】還記得在專題片《師與貓》中看到,您2015年3月21日60歲生日那天滿滿的工作日程安排,如今又有5年過去了,我們很想知道您這幾年又做了什麼?
【答】謝謝關心!我現在還是一位在職教師,依然保持著原有的作息習慣,當然,工作的內容有了改變。概括地說,這些年我先后創立了三個民辦公助的機構:
一是2015年3月創立上海戲劇學院編劇學研究中心,主要承擔創啟編劇學新學科,履行教學、創作、理論研究與社會服務等職能。短短五年間,中心僅國家級項目與獎項就獲得了11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1項﹔國家教學成果獎1項﹔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1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劇本創作項目1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人才培養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后續資助項目1項,國家文旅部重點劇目扶持項目1項,全國藝術碩士研究生優秀畢業成果1項。同時,還啟動了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培養編劇專業研究生的教學項目,五年間先后指導12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並將他們在上戲最后完成的12部劇作搬上舞台。
二是同年4月創立上海校園戲劇文本孵化中心,主持創作了15部上海校園大師劇﹔舉辦了5屆上海學校“百·千·萬字劇”編劇工作坊,培訓學員數百人,學員課堂作業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中央軍委建黨100周年獻禮重點劇目等,收獲頗豐。
三是2018年創立上海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策劃並主持“一典六史”編纂工程,創建“鬆江歷史名人題材系列戲劇創作”與“鬆江現代人文題材系列戲劇創作”兩個平台,並都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可以說,沒有各級領導的觀念創新,沒有體制機制的創新,就不可能取得這麼多的成果。所以我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也是引領文化發展的第一動力。
人文鬆江建設需要找准突破口
【問】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的成立,無疑是體制機制創新的成果,她以獨立的高端學術機構出現,專注文學藝術創作和人文科學研究,這在上海各區創下了先例。創辦這一民辦公助的研究院,您當時是出於何種考慮?
【答】創辦研究院的想法,最早是在2018年3月提出的。當時鬆江區委提出建設“科創、人文、生態”現代化新鬆江的戰略定位,既非常有號召力,又非常切合實際。人文鬆江建設怎麼搞?我認為,也要像抓經濟通過G60科創走廊這一新載體去突圍一樣,要找到突破口,這就需要在體制與機制上進行大膽創新。因此,我當時向區委主要領導建議,鬆江應該有一個在學術研究與創作引領方面具有示范性意義的高端學術機構,名稱可謂“江南題材創作研究院”,具體要做的工作,一是創編“一典一史”﹔二是創作“鬆江歷史名人題材系列戲劇”。其中“一典”,即編纂8卷本《鬆江人文大辭典》﹔“一史”,即編寫《鬆江簡史》。
2018年12月20日,創立“江南題材創作研究院”寫入了中共鬆江區委文件,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就正式著手籌劃研究院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與工作安排。在2019年鬆江區文聯元宵茶話會上,我在原有構想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標,概括為“四倡”:即倡導“雲間風度”,倡行“一會一品”,倡辦“一院一館”,創編“一典五史”。“一院”,還是指研究院﹔“一館”,即“上海根人文故事創意展示館”(現改為“上海根歷代名人故事展示館”)﹔“五史”,即《鬆江文學史》《鬆江戲劇史》《鬆江繪畫史》《鬆江書法史》和《鬆江簡史》。后來我在調研鬆江的民間詩社情況時,又新增了《鬆江詩歌史》的編纂計劃,成為了現在確定並正在有序推進中的“一典六史”。
2019年3月16日,原“江南題材創作研究院”易名為“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這一改,研究院的使命就更清楚了。2019年7月13日,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正式揭牌。在2019年鬆江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立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與“啟動《鬆江人文大辭典》編纂”成為其中一項工作內容,而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做實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並在附件中對“一典六史”專門作名詞解釋。2020年5月29日,我正式接到中共鬆江區委關於任命陸軍同志為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院長的正式文件,從這一天起,一直以民辦公助方式運行的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開始正式進入轉為納入事業編制管理的工作流程中。
可以說,無論是以民辦公助的方式運行,還是轉為正式的事業編制管理,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的問世,都是得益於鬆江區委、區政府營造的倡導創新、鼓勵創新、推動創新的寬鬆和諧的人文環境,得益於各級領導與各路鄉賢的全力支持。
兼顧文學藝術創作與人文科學研究
【問】此次研究院出品的大型原創兒童劇《公雞下蛋》,獲得田漢戲劇獎劇目獎,讓大家再次領略了研究院的專業水准和藝術造詣。那麼,研究院創立至今,主要完成了哪些工作?
【答】研究院自創辦之時,目的就非常明確,那就是堅持創作與研究兩條腿走路,以文學藝術創作與人文科學研究的精品力作助力人文鬆江建設事業。在學術研究方面,我們正在有序推進“一典六史”的編纂,全部工作將在2022年底完成。“一典六史”的編纂,全部啟用鬆江自己的學術團隊,集聚了鬆江鄉賢的集體人文智慧,這不僅是一項傳承歷史的大工程,也是一次記錄當下人文資源的大普查,更是一場建設鬆江自己學術研究團隊的大演練。在創作方面,研究院共設置了兩個平台,一是鬆江歷史名人題材系列戲劇。加上前期的話劇《徐階》(即《大明四臣相》),2018年至今又完成了話劇《董其昌》《陸機》《陶宗儀》以及戲曲《春申君》等4部劇本﹔二是鬆江現代人文題材系列戲劇。已完成話劇《護士日記》《侯紹裘》,兒童音樂劇《公雞下蛋》《尋找耳朵的小棕熊》等4部劇本。前后9部劇本中,有7部獲得包括國家藝術基金、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項目在內的多種項目資助。這9部劇本中,已上演的有4部,其中今年上演的《護士日記》《董其昌》《公雞下蛋》在社會上均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目前正在籌排、明年即將上演的還有《侯紹裘》《陸機》《陶宗儀》《尋找耳朵的小棕熊》等4部。
按照我的構想,待《侯紹裘》《陸機》兩部大型話劇在2021年搬上舞台以后,在條件成熟時,將向社會集中推出兩個戲劇三部曲:一是鬆江歷史名人題材戲劇《陸機》《徐階》《董其昌》三部曲﹔二是鬆江現代人文題材戲劇《護士日記》《公雞下蛋》《侯紹裘》三部曲。作為踐行文化強國、文化強區的實際行動,這兩個三部曲、六部劇作,可以從一個側面集中展示鬆江人民積極貫徹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階段性成果。
持續打造鬆江特色文化品牌
【問】前不久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正式由民辦公助轉變為納入事業編制管理,身份的轉變對研究院的工作方向是否會產生影響?接下來的工作方重點在哪裡?
【答】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身份的轉變,體現的是鬆江領導對文化工作的重視和對研究院前期工作的肯定。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沿著建設“人文鬆江”這一目標,挖掘特色資源,講好鬆江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在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中做出新的成績。
從常規工作來看,考慮到作為在改革創新中誕生的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的實際情況,以及要確保正在有序推進中的創作與研究項目的連續性與有效性,轉制以后的研究院的運行也將以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為主導,在近期內採用雙軌制運行方式來開展工作。一是對正在運行的“一典六史”編纂工程,鬆江歷史名人題材、現代人文題材系列戲劇創作這兩大標志性項目,繼續沿用民辦公助的項目制方式來推動﹔二是對以已納入事業編制管理的研究院名義制訂的工作計劃與重點項目,將嚴格按照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有序運行。包括啟動《人文鬆江研究文庫》與《人文鬆江創作文庫》的編纂與出版﹔每年組織創作一批具鬆江元素的原創影視故事﹔完成以科創走廊為背景的影視劇本,舉辦建國以來鬆江籍著者出版圖書征集與研究,以及按照鬆江區委宣傳部、區文旅局的要求,圍繞“書香之域、書畫之城、文博之府、影視之都”的建設目標,創造性地開展相關工作。
除此之外,研究院還將繼續著力於兩個重要項目的推進,一是培育鬆江區新浜鎮“戲劇之鄉”這一文化品牌。《公雞下蛋》的成功上演為“戲劇之鄉”品牌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深挖新浜鎮的戲劇底蘊,培養戲劇新生力量,做好鬆江文化新品牌的孵化與打造。二是籌建上海根歷代名人故事展示館,擬以故事的形式集中展示300個彪炳史冊的鬆江歷代名人的輝煌事跡,用以弘揚先賢德業,激勵后人奮進。
【問】作為一位已出版了13部個人著作、主編了30多種專業圖書的學者,一位有36部大戲被搬上舞台的劇作家,能不能透露一下您個人近期有哪些創作與研究計劃?
【答】與你說一個小故事吧。幾天以前,即11月30日,凌晨四點,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會會長、上海戲劇學院高等戲劇院院長葉長海教授給我轉發了上海師范大學著名學者翁敏華教授在微信朋友圈裡的一段文字,內容如下:十一長假在淮南壽縣拜見春申君黃歇之墓,讀到紀念文中引用的一首上海童謠:啷啷啷,啷啷啷,爺娘去開黃浦江,回來再挖春申塘……。回滬后就興興頭頭要找春申塘。今天到兩位朋友的鬆江寓所游玩,偶見一條流經他們小區南邊的運河,據說就是春申塘!喜出望外。對了,這裡附近就有滬杭鐵路一個春申站,植物園附近又有春申港,這一帶名春名申的馬路多了去了,怎麼就沒有立碑紀念或索性設座紀念館呢?接著,葉長海教授微信我說:請問陸教授,鬆江是有春申塘麼?值得注意。你們有沒有寫過春申君的戲?翁文問紀念館,我問紀念戲,兩者都需要。也許都已有了?我當場回復我十分敬重的師長葉長海教授,說鬆江有春申塘,還有一個春申君祠堂,是時任中共鬆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張汝皋創意策劃,並與時任春申村黨委書記的何德明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建造的,大約是在2002年落成。我作為當時的首屆鬆江區文聯主席主持了開堂儀式。有趣的是,那首兒歌就是當年我創作的,歌詞的完整內容為:“啷啷啷,啷啷啷,爺娘去開黃浦江,回來又開春申塘,領頭的爺爺叫春生公,住在伲村頭黃泥浜”。想不到以假亂真,被寫入紀念文中。雖然歌詞的內容是虛構的,但我當時考慮,如果有一首兒歌能留下來供后人傳唱,至少可以讓將來的人們在對歷史存疑的同時去關注祖先的來龍去脈,從而不忘先賢們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留下的輝煌足跡。
另外,《春申君》劇本我們也早已完成,曾獲上海市文藝創作項目重大選題資助,劇本刊登於《藝海》2020年第4期,原來說好此劇由上海越劇院上演,因故擱淺了。
講這個小故事,是想說明,每一個從事文化與教育的職業人,對創新、創作、創造的熱愛一定是其天然的稟賦。雖然我年事已高,事務繁忙,但一方面,“位卑未敢忘憂國”﹔另一方面,由創造性的勞動所帶來的精神愉悅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就如我每次看到家鄉大街小巷“上海之根”這幾個字的標識時,作為命名者,內心都會涌動起對家鄉的熱愛,也為自己當年能獲得為家鄉命名的機會而感到自豪與欣慰。所以,創作與研究,是我永遠不會丟下的一個使命。
總之,我個人的創作與研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文鬆江創作研究院要進一步同心同德,努力把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進一步深耕厚植細作,充分挖掘鬆江在民俗民風、名人名作、名勝名跡等方面的豐厚文化底蘊﹔進一步創新探索,努力打造一批鬆江特色鮮明、內涵價值豐富、感知識別度高的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的新品、優品、精品。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還是要學習好、貫徹好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牢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信創新也是引領文化發展的第一動力。當然,創新,不能不講情懷﹔創新,不能忘記傳承﹔創新,不能脫離實際﹔創新,不能不講規則!這也是我們研究院的每個同志都必須要稟持的根本原則。
(來源:勞動觀察,作者:牛立超,原標題:《 回饋桑梓,用藝術與科學再現鬆江歷史與現代人文神韻——返回家鄉兼職的知名教授陸軍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