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對2020屆和往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集中服務,普遍落實實名幫扶舉措,使有就業創業需求的畢業生都能得到相應服務支持,著力提升就業能力,充分激發創業活力,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畢業生盡早就業。
這一舉措一方面幫助畢業生摸清就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盡快落實崗位﹔另一方對創業畢業生普遍提供針對性創業培訓,讓想要創業的畢業生擁有相應的能力。然而究其根本,創業與否還是取決於畢業生本人。隻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與技術准備,才能在國家大扶持背景下提高創業成功率。
畢業生應做好創業前的自我定位。在這眾多的畢業創業者中能夠成功創業的畢業生還是少數,如果無法自我定位清晰將會面臨創業失敗。了解創業動機的過程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隻有做完這一步才可以更好地發現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動力與能力去做這件事。決心與信心是創業的第一步,不切實際的幻想莫不如腳踏實地步入社會。當同齡人畢業進入企業已經站穩腳跟,升職加薪的時候,那些還沉浸在創業的夢幻泡泡中踟躕不前浪費光陰的所謂創業者隻會得不償失。
畢業生應選擇創業時的合適項目。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在創業選擇項目時切忌被一時的利益所蒙蔽而盲目跟風。創業后第一個接手的項目,將會直接決定公司的未來發展和后續的資金,如果選擇不當,前期的努力也將白費。前期的調研、相關人士的經驗、自身的規劃都需要在選擇項目時有所體現。囫圇吞棗無法一蹴而就,細水長流方能積累資本。當然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項目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發揮長處,活學活用,成功的幾率也會更高一些。
畢業生應具備創業后的應變能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創業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相比起傳統就業易面臨更多的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必不可少,然而能夠從表面"平靜"中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從而預防問題發生才是最佳的方案。創業的過程就是摸索的過程,要能夠傾聽各方面的意圖,總結經驗、探索新路,大膽提出新設想、新方案﹔對已取得的成績,不滿足、不陶醉,能夠在取得成績的時候,不得意忘形,透過成績找差距、挖隱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創業是“干”出來的,在如今“雙創”的潮流下,畢業生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也應理清思緒,充分准備,以大無畏精神迎接挑戰,以沉著理智應對困難,以良好的心態做好人生一份工作。
(來源:嘉定區江橋鎮產業促進中心 顧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