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雙循環經濟體系 專家探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2020年11月27日21:14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11月27日電(葛俊俊)什麼是新型智慧城市?當前智慧城市建設中用到哪些技術,雙循環經濟體系下的出路又在哪裡?11月26日下午,在上海市科協第十八屆學術年會專題活動——智星時空AI閃耀智慧城市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政企代表、專家學者就雙循環經濟體系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展開對話,共同探討智慧城市建設新思路、新路徑和新模式,共同為上海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頭兵獻計獻策。

“當前,上海正全力搶抓科學裝置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升級帶來發展機遇。”會上,上海市科協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黃興華表示,市區科協要進一步聯合聯動,結合長寧聚焦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產業的特點及發展的需求,為區域發展獻計獻策,注入新動能。

上海市長寧區委常委、副區長岑福康在致辭中表示,作為地方政府,長寧將繼推動制度創新,全力聚集和服務優質的人工智能企業,形成合力創新的良好態勢﹔聚焦業態創新,推動人工智能企業“賦能百業”﹔助力技術創新,努力為企業構建多元化的技術落地和產品應用場景。

“科技企業發展要立足於科技自主創新,解決基礎研究偏弱環節,為此政府近些年鼓勵民營科研院努力發展自身優勢。”深蘭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陳海波表示,今年,在“雙循環”經濟體系下,國內各行各業需要“補短板”和“鍛長板”,通過開放市場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吸引力,科技便是賦能該理念的核心動力之一,也是科技企業賦能社會的源動力。

同濟大學教授、教育部企業數字化技術工程中心主任、上海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張浩表示,雙循環下制造新格局的關鍵在於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展數據生產力,釋放數據紅利。其中數字孿生既可賦能制造,也可運用在城市管理和智慧建設中。

長三角產業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盧文軍認為,數字基建與人工智能已成為頂層設計要素,數字發展如何催生城市發展,提升城市高質量建設演變成國內各大科研機構關注課題。中國已在試行的智慧城市體量大概為290家左右,如何定義智慧城市?比如經濟增長、便捷移動、舒適環境、智慧民眾、安全生活、公正治理等六個維度都是考量智慧城市發展的依據。

如何構建城市級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生態系統,實現“雲-邊-端”的大規模人工智能或將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升級?在圓桌對話環節,電信科學技術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雷霆表示,按照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應該預先感知城市風險,這能夠更合理更科學調動各種的資源和力量﹔深蘭科技副總裁何猶卿認為,基於萬物智聯,打通雲邊端平台,社會將變得更加智能﹔上海台協科創工委會雲邊端產業生態專家詹利森指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將實現智慧城市建設。

結合5G網絡、數據中心這些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技術,如何使之與城市戰略規劃、建設管理以及服務進行全面融合?AIII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上海人工智能發展聯盟副秘書長朱兆穎表示,智慧城市建設,要有每個地方的文化故事和底蘊﹔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上海研發中心產業研究處處長紀飛峰表示,智慧城市是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經濟發展更加高效﹔深蘭科技首席數據科學家沙文灝表示,新型智慧城市不僅要要堅持以人為核心,其次要在安全的人工智能框架下進行,在軟硬件結合的同時要加大技術的基礎研究。德國大陸集團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總監呂楠認為,新型智慧城市裡的新產品走出去是第一步,但服務才剛開始,各種服務都是基於人工智能或者其他新科技的角度來產生新場景並提供給市民、政府及整個城市治理。

(責編:葛俊俊、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