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非遺研培呈上“時尚黔風”新答卷

2020年11月23日20:00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學員設計的創新民族服裝讓人手動點贊,非遺研究如何在國際化的魔都生根開花,傳統刺繡創意與時尚設計聯袂帶來精彩作品秀演……11月19日-22日,東華大學第八期非遺研修班結業系列活動舉行,此次活動為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東華活動周”的“傳承”板塊。“精英回歸,精准幫扶”是本期研修班的特點,12名往期優秀學員和8名來自上海對口幫扶的貴州遵義學員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研學,交上了一份美好答卷。

作品刮起時尚“黔”風

在19日開幕的“東華活動周”時尚黔風·第八期非遺研培成果靜態展上,20位學員的百余件創新設計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包括貴州傳統民族服飾、學員在研修班學習期間以及在貴州設計制作的刺繡產品、非遺文創品等。來自貴州的苗、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刺繡非遺傳承人學員通過高校研培平台,盡展好身手。通過研修實踐,學員們不僅掌握了從選擇面料開始的服裝制作全過程所需技能,而且積極性高燃,更有不少學員的設計靈感一發不可收,制作了好幾套馬上能投入市場的創新民族服裝。

研修班學習現場

鑲上銅片,再配以流蘇,原本兩片式有些“老土”的民族服裝,頓時靈動了許多。服裝設計制作者韋厚珍是老師眼中“愛動腦筋”的“學霸”,曾參加過第五期研培的她在“回歸”研修中如飢似渴地學習。除了傳統民族服裝外,她還做出了 4套抱枕,且面料、工藝手法各不相同。“從初稿設計到做出成衣,這是我第一次獨立完成。東華老師們耐心地教我,啟發我創新改良。” 韋厚珍談起研修獲得感滿滿。在貴州六盤水開辦扶貧企業的她,想嘗試“校企合作”的路子。“東華大學是我理想的合作高校,這裡的服飾設計、文創品都比較適合我。我要努力帶動更多姐妹就業創業。”

當非遺遇上國際化

新時代,非遺保護如何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22日上午,“本來·外來·未來:國際化視野中的上海非遺研究”東華大學第八期非遺研修學術論壇舉行。論壇分為致敬研培——《上海絨繡研究》首發式、總論壇和分論壇三個板塊,匯聚了校內外專家、學者、業界精英與傳承人同台論“道”。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文旅部非遺項目原評審專家、中國民俗學會原副會長陳勤建認為,在上海中西交融的文化遺產數量眾多,鮮艷奪目,非遺與城市文化個性和精神品味互為依存,上海的非遺形塑也造就了這座城市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個性。

論壇現場

“國際化”是上海的地緣文化特色之一,也是東華大學設計學的學科特色之一。上海絨繡頗能體現地緣文化的國際化特色,它從西方舶來卻在上海開枝散葉生根開花,最終成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由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上海絨秀研究》首發式上,青年學子致敬非遺,現場充滿了文化傳承的儀式感。

近年來,東華大學充分發揮“研培高校”作用,在“研”與“培”上下功夫,將非遺研培與學術研究、學生培養緊密結合,為非遺傳承發現和培養更高層次的新生力量,促使設計學科在融入國際、聚焦時尚的同時,更深植於中華優秀文化。東華大學非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表示,舉辦論壇的宗旨之一就是為滬上學者、學子提供學術交流、試水的機會,鼓勵研究生不僅聽大咖說,更要有獨立研究、主動交流的勇氣和底氣。

“秀”一段傳承發展的佳話

“民族與時尚,傳統與創新,矛盾與融合,看似不搭又緊密相連。我希望能成為它們之間解密的橋梁,做苗族刺繡文化的傳播者、創新者。”來自貴州的少數民族繡娘、學員熊寬燕激動地說。由傳承人學員和10位東華服裝設計專業研究生結對設計的40套時裝,在22日下午舉行的非遺研培成果動態秀上輪番登場。學生、設計師與非遺學員同台共秀,一場“魔都+黔風”的服飾盛宴訴說著傳承與發展的時代佳話。

動態秀演現場

苗族紋樣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蘊含著較高的美學價值和審美情趣。T台上,由藝術設計專業研二學生徐君怡和非遺傳承人黃賢梅、田孟勤、馮時素聯合設計制作的《苗意》系列服裝奪人眼球。《苗意》以苗族挑花背扇紋樣、銀飾紋樣為靈感來源,傳承人和研究生共同設計苗族銀飾紋樣,將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術相糅合,探索更多呈現可能。通過激光表面處理技術,把八角紋、蝴蝶媽媽等有苗族代表性紋樣呈現在面料上,加以十字繡、打籽繡等裝飾,讓圖案富有層次感。在激光標記的基礎上,以鎖繡等完成銀飾紋樣刺繡,再輔以銀飾點綴,使服裝保留了銀飾的靈動感。

《苗意》系列服裝設計圖

以明亮鮮艷的紅色為主調的《喜上眉梢啊》系列服裝,打破了人們對苗族以藍、黑、白為主,較為深沉的傳統印象。作品設計靈感來自黔東南苗族“蝴蝶媽媽”的傳說,在工藝上,將蝴蝶媽媽、花、鳥等苗族紋樣用鎖繡、平繡、纏繡等繡在印花面料上,提升了服裝的立體感。

《喜上眉梢啊》系列服裝秀

作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定點研培高校,東華大學聚焦貴州、雲南,通過非遺研培厚植設計學科發展內涵,助力教育扶貧,體現了研培高校的責任擔當。(孫慶華) 

(責編:唐小麗、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