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肺癌日:肺部有小結節怎麼辦?肺癌有望成“慢性病”

2020年11月17日11:35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國際肺癌日:肺部有小結節怎麼辦?肺癌有望成“慢性病”

摘要:對體檢查出來的肺部小結節,我們強調的是既不能漏診、誤診,也不能過度診斷以及過度治療。

每年的11月是全球的“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日前,由中華肺癌學院和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臻知篤行,呼吸與共”啟動會上,中華肺癌學院院長,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韓寶惠教授表示:“過去,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往往不到一年,現在很多患者憑借新的治療方式活過了八年,甚至十年,因此未來我們有信心將肺癌變成‘慢性病’。”

肺癌主動發現比例在提高

“過去人們大多是因症就診,出現咳嗽久治不愈、胸痛等症狀才到醫院去檢查,但往往此時85%左右都已是中晚期,生存率大大下降。”韓寶惠教授指出,現在大家非常注重肺部小結節和肺癌的篩查,對體檢查出來的肺部小結節,我們強調的是既不能漏診、誤診,也不能過度診斷以及過度治療。至於小結節到底會不會發展成肺癌,醫生需要靜下心來觀察它是不是超前發展,或有惡性行為,經過科學診斷后再開刀,其准確率是提高的,也會少犯錯誤。

還有一種情況,經過對症的消炎治療,原來疑似腫瘤的早期結節完全消失,這樣就可以排除肺癌嫌疑了。因此,不是說見到有陰影,就要立即拍CT,立即安排住院開刀,因為小結節還沒有到危及生存的地步,需要有一段時間的觀察,來確定它到底是不是惡性,發展下去會怎麼樣。

專家指出,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肺癌主動發現的比例在不斷提高,尤其是一線城市。一般來說,發現體檢結果有異常,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史、症狀,以及CT檢查結果綜合判斷。如果惡性的概率比較高,會建議患者盡早做手術治療。如果考慮是良性病變或者一時間無法做一個很明確判斷的話,往往建議患者每3-6個月定期做CT檢查。

“肺癌之王”早期症狀不明顯

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將癌症作為防治重點,實現“2030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重要任務。其中,肺癌在我國的每年發病人數約為78萬,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

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兩種,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侵襲性較強的分型,有著惡性程度高,細胞增殖快,病情進展迅速,患者預后差等特點,可以說是“肺癌之王”。小細胞肺癌患者往往在早期時症狀並不明顯,一旦出現症狀常表明腫瘤已經侵襲至患者身體的其他部位,尤其是腦轉移和肝轉移,多伴隨症狀有咯血、持續性咳嗽、胸痛、氣喘、食欲不振、異常疲倦、臉部和頸部腫脹等。

韓寶惠教授介紹道:“小細胞肺癌治療在將近40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臨床治療手段隻有放化療,雖然對放化療敏感,但是放化療后易復發,中位總生存期往往不到1年。”吸煙已成為導致小細胞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

免疫聯合治療將成未來趨勢

多年來,針對小細胞肺癌的各種創新藥物研究的絕大多數試驗都以失敗告終,幾乎沒有重大治療進展,小細胞肺癌治療需求仍遠遠未被滿足。令人鼓舞的是,免疫治療的出現打開了小細胞肺癌治療新篇章,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

據了解,免疫治療是指通過借助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以摧毀腫瘤細胞的一系列免疫相關治療方式,具有提高免疫系統識別排除腫瘤細胞的能力、對正常組織影響輕微等特點。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療多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

韓寶惠教授說:“由於缺乏臨床循証醫學証據,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指南一直沒有更新。最近幾年,我國有許多臨床研究都可圈可點。免疫聯合治療將成為未來的趨勢,相信未來小細胞肺癌將迎來更多的治療方案。”

肺癌領域是受高度關注的癌症領域,近年來治療手段一直在迭代更新,這對各地臨床醫療機構的學術和診療水平以及規范化診療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肺癌規范化診療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同時也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和解決的一個問題。提高規范化的診療,應該包含不要過度診斷,不要漏診、漏治。而針對新的治療手段,更應該要強調規范化治療。”韓寶惠教授再三強調說。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